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從思路上看,這里說的是記念死難者應取的態(tài)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斗者理想的人格。“淋漓的鮮血”就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從“艱于呼吸視聽”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視”,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飛躍。上文,已經(jīng)寫了這個感情的發(fā)展變化。追悼會時獨在禮堂外徘徊,心頭是超乎尋常的悲憤。欲寫不能,還是“艱于呼吸視聽”,幾乎被悲憤壓倒。而“陰險的論調(diào),尤使我覺得悲哀”,憤懣達到極點。“出離憤怒”,便是一個飛躍!俺鲭x憤怒”之后怎樣呢?做真的猛士!“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tài)“敢于直面”“敢于正視”。
2、“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第一部分里,魯迅稱自己為“生者”、“后死者”,與“死者”、“逝者”相對。第三部分把自己說成“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與“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相對。顯然,“茍活”是自我貶抑,也說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當然他的智與勇也是在不斷地從奮斗者身上汲取養(yǎng)料形成的。所以“茍活者”首先說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當然,“暫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茍活者”大有人在,魯迅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像他一樣,看到希望,奮然前行,所以這又是戰(zhàn)斗的號召!跋M笔怯伞爸袊拥挠乱恪倍鴣淼,女子如此,男兒自不待言,中國人非一概糟糕,“三·一八”事件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這正是中國的希望所在。這世上固然一片“濃黑”,路正長,難見“盡頭”,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點,但是畢竟還有希望,真的猛士為希望所鼓舞,必“將更奮然而前行”。
3、“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實在無話可說”,“我說不出話”,“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開追悼會時,作者因無法承受會上的悲涼,獨自在禮堂外徘徊思索。追悼會本已勾起他對烈士悲痛的懷念,恰逢程君索稿,“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更主要的是出自“我”自己的意愿;而“早”字則進一步說明,寫文章紀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單是程君的請求引起的!翱墒俏覍嵲跓o話可說”,是因為反動統(tǒng)治者的血腥屠殺,使“我”感覺到“我所住的并非人間”,在這樣的黑暗社會里
“我”“艱于呼吸視聽”,又怎么能說出話來呢?這既有社會的原因,同時也因“我”出離憤怒。當敘及烈士遇難及又遭流言誣蔑時,作者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憤慨。血腥屠殺和輿論鉗制是中國反動派慣用的兩手,是中國“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可以說是“悲”和“憤”使作者說不出話來,也是“悲”和“憤”使作者一定要說,要讓人們看清反動派的真面目,要讓人們不忘記烈士的鮮血。理解這些話的含義,一定要把握全文的內(nèi)容,依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去分析。
4、“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斑@”所指的主要是:對反動軍閥和所謂學者文人的無情揭露,對血的教訓的冷靜總結,以及自己絕不妥協(xié)的抗爭精神。
5、“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指出人類社會是在殘酷的流血斗爭中發(fā)展的,歷史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正如一小塊煤是由大量的木材形成的一樣。徒手請愿不在其中,這句話反映了魯迅先生對請愿的看法:徒手請愿不是有效的斗爭方式。魯迅是不主張采用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方式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