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半部《論語》能否治天下

    單承彬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高中語文課文必修1 > 論語 > 半部《論語》能否治天下

    隨著近年來國人對“讀經(jīng)”的關(guān)注,尤其是央視《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的熱播,作為儒家基本經(jīng)典的《論語》,陡然身價倍增。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與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人們很自然的會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興趣,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一個歷史觀念濃厚的國家來說,到傳統(tǒng)中去尋找安身立命的依據(jù),顯然是順理成章的。正因為如此,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啟示、作用,也就成了人們議論和思考的話題,以致宋代趙普的一句搪塞之言──“半部《論語》治天下”,竟喚起了大家無限的興趣!

    從漢代開始,《論語》就是學童讀書的入門課程,杜甫《最能行》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就是說兒童剛剛就學,水平僅限《論語》而已!宋初宰相趙普讀書不多,據(jù)說只有一本薄薄的《論語》,這本來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宋太祖趙匡胤改元“乾德”,以為自古未有此號,趙普便從旁附和稱贊。但翰林學士盧多遜當場說前蜀王衍曾用過這個年號,經(jīng)查果然,趙匡胤大怒,臭罵趙普一通,并拿筆給他涂了個大花臉,嚇得他第二天上朝還不敢洗去。(清周召《雙橋隨筆》卷二)可見趙普的學問確實有限。

    趙普身為兩朝宰相,君國輔弼,燮理天下,“學問止《論語》”怎么能行?所以當太宗趙光義問起時,趙普“略不應(yīng)對”,很不好意思,忸怩無奈,只好回答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保ㄋ瘟_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言外之意,顯然是說雖然我學問不大,但一半幫您哥哥(趙匡胤)定天下,另一半幫您建設(shè)太平盛世,倒也足夠了。其實滑頭的成分居多,是不能當真的。

    可是后來的許多腐儒卻偏偏較真!有人說趙普每到?jīng)Q定大事的時候,就到書房里去查閱《論語》,甚至還有人到他臥室里看了看,發(fā)現(xiàn)確實僅有《論語》一書;有人說他用“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真正會讀書的人,只要領(lǐng)會了《論語》哪怕一條的真義,就可終身受用;更有人說細按趙普平生行為,其實并沒有按照《論語》的經(jīng)義去做,所謂以《論語》治天下,是自欺欺人之說。歧說紛紜,不一而足!

    我們不應(yīng)該因人廢言。撇開趙普不論,“半部《論語》”到底能不能“治天下”呢?

    《論語》是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扛鼎之作,但該書本身一點也不神秘。它實際上就是孔子弟子“聽課筆記”的匯編!罢摗庇小熬幾搿钡囊馑,“論語”就是對“孔子之語”的“編纂”。當年孔子身邊有許多學生,他們后來也收了門徒。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幾代師弟子之間相互交流的內(nèi)容既多而雜?鬃铀篮螅阶油綄O們根據(jù)多年、多人的記錄和記憶,把孔子和學生們交流切磋的話整理編輯在一起,就形成了《論語》。

    《論語》所記述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舉凡讀書學習、立身處世、修道養(yǎng)性、出處行止、事上御下、奉天使民,應(yīng)有盡有,但其核心則是關(guān)于古代知識分子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外在事功的討論?鬃颖救耸窍惹貢r期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以他為核心,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鄒魯學派”,其中的大部分成員都是希望通過從政入仕來謀求個人發(fā)展,實現(xiàn)“美政”理想的,所以《論語》一書比較完整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儒家知識分子的道德主張、生活智慧、政治觀點和治國理想。

    一般來說,要讓“天下”實現(xiàn)政治平穩(wěn)、經(jīng)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百姓安居樂業(yè),必須處理好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階級階層和群體之間的關(guān)系,必須規(guī)范好家國秩序、人倫體系以及人的內(nèi)心安寧問題?鬃釉凇墩撜Z》指出,要治理好國家,需要“足兵、足食、足信”,即要有足夠的兵力、足夠的糧食以及百姓對國家的信仰。人力上的充足和物質(zhì)上的豐富,僅僅是一個條件;真正要讓人從內(nèi)心感到安定并對政權(quán)產(chǎn)生認可感,則來自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孔子十分強調(diào)個人的修養(yǎng),要求人們重視自律自省,認為只有先修身,然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君子喻于義”。他希望君子做事要依義而行,要看是否合于道義,以此來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不讓人做錯事、做壞事。

    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是孔子的主要追求。在《論語》中,他比較詳細的闡述了禮治的思想,希望用禮來規(guī)范君臣上下的舉止行為,進而調(diào)節(jié)各種社會關(guān)系。孔子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身份、地位、經(jīng)濟實力等多方面的差異,但這并不能成為阻礙群體合作的理由?鬃诱J為,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需要人與人之間相互配合協(xié)調(diào),各守其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各盡其責。在《論語·學而》篇中具體闡述為“和為貴”。

    為了提高人們“復禮”的自覺性,也為了使不同階級階層之間的關(guān)系更為和諧,孔子進一步提出了“仁”。他認為,“仁”是“禮”的根本,“仁”的實質(zhì)是“愛人”,從積極方面說,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從消極方面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過,孔子所謂的仁愛,又不同于“博愛”,而是一種源于“孝悌”、從家庭出發(fā)的有尊卑長幼、貴賤親疏差別的愛?鬃诱J為,只要人們都能愛自己的家人親戚,擴而大之,就可以逐漸滲透到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最終就會交織成一張相互關(guān)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愛”的網(wǎng)絡(luò)。

    把“仁”的思想推廣到政治上,就是實行德政,反對暴政,反對過度的剝削和壓迫。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句話可視為他的治國綱領(lǐng),所以明代一位叫呂柟的人就感慨過,用《論語》這一條治國足矣,何必“半部”。《四書因問》卷三

    呂柟的這句話,不禁讓人想起孔子和魯定公的一番對話。在《論語·子路》篇中,定公問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的回答是:“話不能說得這么機械!”《論語》中確實蘊涵了許多治國安邦的道理,但如果沒有全面正確地掌握國情民意,沒有熟悉治國安邦的規(guī)則策略,莫說“半部《論語》”,即便是通讀全部儒家經(jīng)典,仍然會有可能“喪邦”誤國。所以,萬萬不能機械教條地理解“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