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寫于一九二七年二月。這時作者正在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他一面教書,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而對大革命失敗后嚴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現(xiàn)實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然而又終不能閉目塞聽,因此思想上總存有許多矛盾的苦悶。他的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寫月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悶心境的一些影子。
全文可劃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點明題旨,同時創(chuàng)造了一種安靜優(yōu)美的氣氛,引出全文。
這一段以一個懸想(“忽然想起……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緊扣文章題目,點明了描寫的內(nèi)容;接著從“月亮”、“孩子們的歡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幾個方面記述了夜深人靜的時間,而且把讀者逐步引入一種靜謐的境界,成為全文一個極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時間、地點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極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著力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先寫來路(第二、三自然段)。“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樹木包圍,再籠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靜悄、幽寂的氛圍,這也正是統(tǒng)照全文的氣勢。“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筆反襯,由此更襯托出“今晚”月色籠罩下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這一片靜謐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頓覺自己是個“自由的人”,抒發(fā)了“我”對這片天地格外欣賞喜愛的情懷。
繼寫荷塘(第四自然段)。這是先寫田田的荷葉,晶瑩的荷花;葉與花各有所似,越見出玲瓏,晶潔。再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芳而不濁,“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歌聲”比況“荷香”,實在新穎、透辟,極熨貼地傳達出一種香遠益清的韻味。既有微風,必有所動,接下去順筆寫了花與葉在微風掠過時剎那間的動態(tài),從動態(tài)中表現(xiàn)出葉與花一種欣欣然生機活潑的情狀。這動態(tài)與上邊的靜態(tài)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鮮明生動。最后點出被荷葉遮住了的“流水”,雖不能“見一些顏色”,但由它那脈脈流動聲的點染,的確葉子“更見風致了”,整個畫面都更富有神韻了。
再寫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寫“如流水般”的月光“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是給畫面涂上一層底色:素淡、恬靜、柔和。“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則又使畫面上呈現(xiàn)出迷?彰傻木跋。在這種色調(diào)下,“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形象何等鮮活、迷人。前邊兩句都是把靜態(tài)事物作動態(tài)的描繪,句中兩個動詞“泄”和“浮”選用的極為精到傳神,足見出作者觀察之細,體物之工和語言錘煉的精心。后邊兩句中的兩個比喻,又那樣貼切傳神,滿貯詩意。接下去再寫陰影。陰影是月光隔了樹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為對月光的一種襯托。“參差的斑駁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畫。最后又合寫光與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是由聯(lián)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作者借助于聯(lián)想、比況,使這幅荷塘月色圖就更加形神兼?zhèn)淞恕?/p>
第六自然段,寫月下荷塘的周圍。“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這是總寫四周。“陰陰”的樹色,“乍看象一團煙霧”,“但楊柳的風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這是寫近處,然后,又寫了隱隱約約“只有些大意”的遠山。而樹縫里漏著的一兩點“沒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燈光……依然是一片靜悄、幽寂的景象。“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這種“熱鬧”喧噪,是一種反襯,使得那靜悄、幽寂的氛圍更濃郁了。
以上是第二大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這里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吸引著讀者如身臨其境,和作者同領那美的感受。
第三段(最后幾個自然段),偏重于抒情,抒發(fā)由月下的景致所引動的鄉(xiāng)思。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zhuǎn)出新意。順此,文章放了開去,追溯了歷史上采蓮的盛況,又援引《西洲曲》里的詩句,表現(xiàn)出對采蓮盛事的向往。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同前文相呼應,并且進一步將今昔相比照,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
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放巧收,最見出疏朗又曲折的工夫。
綜上分析,《荷塘月色》出神入畫地描繪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表達出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賞識和欣喜,其中也流露著一些淡淡的思鄉(xiāng)之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這篇散文的寫作特點有:
1、結(jié)構(gòu)嚴謹自然:
《荷塘月色》一文,從“頗不寧靜”的心情落筆,表明往觀荷塘月色乃是于煩忙緒亂中追求片刻逍遙。作者娓娓談來,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寫景,在這里作者順“我”一路行來的線索,層層表現(xiàn):由小路到荷塘,由背著手獨步到佇立環(huán)顧,再到精心賞閱,無限神往,形成明顯的空間順序,從而有條不紊地描繪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難得片刻逍遙”時的淡淡喜悅的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聯(lián)翩中表達出思鄉(xiāng)的淡淡哀愁。全文緊緊圍繞題目,信筆寫來,看似不費功夫,實際上正表現(xiàn)出縝密而不拘泥,嚴謹而又極其自然的結(jié)構(gòu)謀篇的藝術。
2、描寫精細傳神:
散文中所描寫的形象,無論荷葉、蓮花,也無論月色、陰影都極鮮明生動,風采奕奕。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點,以奇妙的聯(lián)想和貼切的比喻,極其細膩傳神地描繪形象。例如以“舞女的裙”比況荷葉,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這些都細致、傳神地表現(xiàn)出景物鮮明的情態(tài)。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景象,比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和等,都是語言文字難以描摹的,對于這些極難描寫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聯(lián)想和傳神的比喻,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有韻味,使讀者進入到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領略美的感受。
自然,精細傳神的描寫必須以精到細致的觀察感受為基礎,單靠美麗詞藻的堆砌不行。離開精到觀察感受,只追求例如比喻、聯(lián)想之類的手法也不行。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精到細致的觀察感受,他以為只有借此才可以“辯出許多新異的滋味”,獲取到“獨得的秘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