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賓州市北鎮(zhèn)中學 史建筑
有生說: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有生說: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有生說: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生說:陸幼青說過,“我們既然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那我們就來增加它的密度吧”。
有生說:我對村上春樹說的一段話“心有戚戚焉”,“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遠存在。我認為,生命就是一些過客在為另一些過客歡欣或悲傷的過程。一個人死了,就像是他對其他人說,同來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該走了,你保重,于是就連背影也沒留下。但如果,在那個避雨的驛站中,能夠給別人留下一些記憶,那避雨的天地,便留下我們人生的痕跡”。
師:那么,人怎樣度過一生才有意義呢?
有生說:我比較欣賞美國教科書上對“人生”的界定,“人生就人是為了夢想和興趣而展開的表演”。
有生說:我認為當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群體的利益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的時候,這個人的一生是很有意義的,同時,他也是很幸福的。
有生說:我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活出一個真實本色的自我。
環(huán)節(jié)六:
詞句積累:
教師要求學生積累以下詞句,字詞會讀,會寫,會用;名句能夠默寫;背誦《蘭亭集序》全文。
出示幻燈片:
詞語:崇山峻嶺、暢敘幽情、游目騁懷、放浪形骸、情隨事遷、世殊事異。
名句: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環(huán)節(jié)七:
鑒賞鏈接:
王羲之《蘭亭詩》;
馮承素《〈蘭亭集序〉摹本》;
劉長春《宣紙上的話題》;
趙麗宏《死之印象》。
師小結:《蘭亭集序》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它的誕生有多方面的意義:兩晉時期,浮艷藻飾的文風籠罩文壇,《蘭亭集序》的問世,就像污濁的屋子里吹進了一縷春風,清新自然,獨具一格;魏晉時期,人們對老莊思想的理解出現了較大偏頗,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王羲之能喊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在當時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 。另外,王羲之曾以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雖然已經不傳,但從后人的摹本中仍可領略其雋秀飄逸、卓然不凡的神采。《蘭亭集序》以它獨特的魅力,在中國古代文學、文化史上獨樹一幟,永放異彩。
【教學思考】
思考一:
個性與己任:
好的語文課之所以姓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緊緊抓住了文本語言這條主根。有了這條主根作為依托,再聯(lián)合其他提供養(yǎng)料和水分的側根、須根,才構成了枝繁葉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撐。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這一支撐,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緊緊圍繞文本,相對獨立又互相支持,使學生讀寫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樣的活動訓練中不斷提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然而,如今語文課的個性與己任卻有著不同程度的虛化和缺失,我們見到了許多這樣的課:大肆渲染地導入,費盡口舌地繞彎子,遲遲走不進文本,剛走進文本,卻來了個“蜻蜓點水”,急匆匆地走出了文本,架空分析,虛浮鏈接,“外圍戰(zhàn)”打得不少,“巷戰(zhàn)”打得不多,有時像歷史哲學課,有時像主題班會,有是像曲苑雜壇,有時像正大綜藝,就是不像語文課,“少、慢、差、費”帶來的貧瘠且不說,還“肥水流了外人田”。
思考二:
預設與生成:
在新課程背景下,經常提及的“預設”與“非預設”是一組相對概念,切忌重其一點,不及其余。絕對的“非預設”是虛無,絕對的“預設”是單邊活動;“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無意間”,“非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雖然時下對于“非預設”的呼聲很高,但我認為規(guī)定了具體教學內容的課堂,其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是應該仔細揣摩、精心設計的。本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經過反復推敲的,不論是“解題”“誦讀”,還是“描述”“勾畫”,不論是“點評”“表述”,還是“積累”“鏈接”,都扎實而活潑地引導學生感悟、體驗、訓練。由本課的“過程描述”來看,環(huán)節(jié)的合理實施與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都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在教師的調控引導之下,深入體驗,積極思考,科學訓練,探究交流,尤其是在讀寫方面,學生的聰慧才智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開發(fā)與展示,“生成”了許多“亮點”。
思考三:
活動與積累:
在環(huán)節(jié)實施和課堂運作中,教師不能只追求課堂形式上的活躍,只滿足于口頭上熱鬧愉悅的“來言去語”,應該想方設法將文本的學習體驗落到實處。本課的教學就是結合學科個性、文本特點、學生實際,本著“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則,將文本學習“物化”為一個個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完善自我,進而完成語文素養(yǎng)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本課通過實施系列教學活動,學生在詞語名句、點評描述、對話表達等方面都有比較豐富的生成、體驗與積累,我認為這應是課堂教學真正的“痕跡”。我們的課堂應該切實提升和培育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而千萬不要讓我們神圣的母語教學走了樣兒,變了味兒。
綜觀整堂課的運作,教師評價有些欠缺,最后的小結也可以學生為主進行歸納。敬請語文界同仁批評指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