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金平
在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時候,忽然為文章最后的兩句話所吸引:“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這正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有大恨,才會有大愛;不被人恨,也就不可能被人愛!彼晕覀兿胍玫絼e人的愛,一定要先學會讓人恨才行。
我在很多時候都聽有人感嘆說:“我這一生還要求個什么呢?我只不象有人死了都挨人罵。人死后,能夠被別人說‘嗯,他是一個好人’,沒有得罪一個人,不遭一個人恨,這就知足了。”這話以前我是深表贊同的,可是現(xiàn)在仔細一想,這里面實在是有大問題的。不遭一個人恨,這并不能說明你人緣好,人見人愛,只能說明在和他人交往過程中,根本就沒有自己的與對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情感、觀點和態(tài)度,或者是不敢表露出自己的情感、觀點和態(tài)度,所以你就是一個沒有主見,或者委曲求全、阿諛奉承,或者膽怯懦弱、忍氣吞聲的人,也就是一個沒有自我和個性、缺乏追求和抗爭精神的、被人所輕視和忽略的人。因為一個有獨立個性、有強烈抱負和理想的人,他必然會和他人有思想觀點上的矛盾沖突,在執(zhí)著己見(但不是固執(zhí)己見)的追求中,就必然會遭人忌恨和誣蔑,遭人誹謗和詛咒。這在那些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和尖銳。如馬克思,也如林肯、毛澤東、魯迅、布魯諾……他們對異己的毫不妥協(xié),對敵人的極端藐視和所進行的卓有成效地斗爭,使他們成為人類歷史上遭忌恨的人,有的甚至因忌恨而失了寶貴的生命。可也正是這一些最被人痛恨的人,啟迪了我們的智慧,激勵了我們的勇氣,指引了我們的方向,帶來了我們的幸福,于是也理所當然地贏得了我們乃至全人類的最愛。
當然,也許我們并不能拿這些英雄和偉人來作比較,我們也許平凡,也許弱小,在他人的強勢和專橫或者社會的冷酷和無情面前,很多時候即使有自己的異見和不平,但也不得不默默保留或者忍氣吞聲,明哲保身以免遭忌恨。但如果為當“好人”,永遠保持沉默,永遠只是平庸、懦弱,那么你、我,還有我們,就只能漸漸的變成任人欺侮和宰割的奴隸了。阿Q得到一個老頭子的一句稱贊:“阿Q真能做!”別人也摸不著這話是真心還是譏笑,然而阿Q很喜歡;當我們死后,被人稱贊說“他是一個好人,一生從沒遭到一個人的恨!”,那我們把這話是當作真心還是譏笑呢?這樣的“好人”,我想還是不要做的好。趁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就應該更大膽一些的發(fā)出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大膽一些表達出我們心底的愛憎,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有大憎大愛、大悲大喜的酣暢,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活出了自己,才真正創(chuàng)造或許并不一定輝煌但真實的人生。如果是(當然也必然是)遭到了詛咒和憎恨,又還想讓別人說“他是一個好人”的話,就不妨學一下歐洲人,臨終前請一個神甫,做一個彌撒,請求別人寬恕或者寬恕別人,也就輕松解脫了,但是魯迅在他的遺囑中特別強調說:“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如此頑固,死不悔改,真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恨去吧”!所以魯迅死后多年仍遭人忌恨和誹謗也就不值得奇怪了,不過同樣不值得奇怪的是,“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
需要防止誤解的是,我在這里大肆鼓吹要首先學會被人恨,并非要人人都變得鮮廉寡恥、臉厚心黑,為個人私利而狠毒陰險,為勃勃野心而野蠻瘋狂。所以讓誰恨,心恨誰,這其中三昧,還是需要細細思量一番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