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汐
“死亡”總是作家們用來詮釋生命意義的話題。魯迅在《祝福》中讓祥林嫂在新年的祝福中死去,強烈地烘托了祥林嫂這個悲劇人物的死。在《浪客劍心》中,劍心逐漸衰老直至最后死在愛人的懷中結(jié)束其沉重的一生,盡管這個結(jié)局為大多數(shù)漫迷所不能接受,然而劍心這樣的死亡卻顯得真實而平靜。讓這位劍術(shù)超群能呼風(fēng)喚雨的英雄角色這樣平靜地死去而非傳統(tǒng)的英雄主義式的犧牲,反而給人物增添了幾分真實性。而《三國演義》中張飛征戰(zhàn)南北令敵人聞風(fēng)喪膽,最后卻是在睡夢中被兩個叛徒所殺,可謂諷刺味十足。
然而在這眾多描寫“死亡”的作品中,海明威的《老人與!肥墙o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作品之一。
一個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八十多天的辛勞得到的唯一回報是一副馬哈魚骨。海明威就是這樣以其簡潔的語言從大海中翻滾出了世界。他按“生命是一場悲劇”的觀點理智地塑造了一群孤寂的在懸崖邊卻緘默著向前走的人,然而懸崖的彼端并不一定就是死亡。海明威的筆到此嘎然而止,他認為:個人奮斗可以獲取一個即使摔落懸崖也不會向懸崖屈服的結(jié)果。雖然像桑地亞哥這樣的悲劇角色有點牽強,但正是這種極端的肯定方式銀河了人類的悲劇意識,強者對命運的抗爭乃是自古以來最具永恒意義的話題。當(dāng)然,《老人與!返慕Y(jié)局并沒有交代老人的生死。但是這種雖死猶生的充滿力度的“死亡”變形方式,卻能比任何一部作品更能詮釋生命的意義──一個人能夠被毀滅,卻不能夠被打敗。
桑地亞哥的生死并不重要,無疑,一個只可以被毀滅而不能被打敗的人是不會懼怕死亡的。直至今天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句話: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會受挫折,有許多人后來反而在挫折的地方長得最結(jié)實。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