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氣勢充沛 喻理生動

    朱慶和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高中語文課文必修3 > 寡人之于國也 > 氣勢充沛 喻理生動

    《寡人之于國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全文氣勢充沛,喻理生動。通篇未著一個“仁”字,卻淋漓盡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輝。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fā)展生產,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yǎng),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黎民不饑不寒”,王道可成了。它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fā),高瞻遠矚,獨倡王道,論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關系,使之成為《孟子》全書的總綱。北宋哲學家程頤曾評論說:“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

    如何正確理解“富庶”與“王道之成”?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zhàn)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地,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tǒng)一天下的態(tài)勢已初步形成。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統(tǒng)治期間,連遭強秦重創(chuàng),內憂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本文寫孟子在魏國期間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為了更好地理解“富庶”與“王道之成”的道理,讓我們先來看看孟子一貫的思想和主張。孟子認為“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管子·重令篇》),他把“人眾”與“國富”并列為稱霸天下的根本。因此,他全面鼓勵增加人口;他還提出“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牧民篇》)來強調培養(yǎng)人才,提高人口質量?梢哉f,增殖人口,是時代前進的需要和新的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決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當然會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憂心忡忡。這是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戰(zhàn)爭和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地廣人稀、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為達到富國強兵、拓擴疆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地爭奪、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發(fā)展生產力。所以,孟子抓住梁惠王“鄰國之民不加少,寡國之民不加多”的疑慮,即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的心理,來宣傳“仁政”的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的政治目的。

    如何正確理解“制民之產”與“王道之成”?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對我國上古社會的民本傳統(tǒng)和孔子的仁愛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他認為發(fā)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倉廩實而后知禮節(jié)”,明人倫,知廉恥,形成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優(yōu)良社會風氣,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覺悟和科學文化水平,在“庶”和“富”的基礎上,才能改善和提升人民素質,凝聚人心,以加強國家的生存力量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否則將難免在列國的激烈競爭中落后挨打。這既是“仁政”的豐富內涵,也是任何制度的國家求富強的重要決定因素。尤其是孟子提出的要“教民”首先得“養(yǎng)民”的主張,具有哲學思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深刻闡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為梁惠王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美好的社會前景。即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注民生,休養(yǎng)生息,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生產,不征調百姓服役而耽誤生產時節(jié),不狂捕濫撈,不忽視時令伐木,牲畜不誤繁殖,不誤糧食播收,種桑養(yǎng)蠶織布,“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解除后顧之憂,百姓衣食安則心安,從而穩(wěn)定人心,鞏固政權。然后再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人人講禮義,引人向善,傾心歸附。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

    如何正確理解“好戰(zhàn)”、“盡心”與“王道之成”?孟子散文善用眾多的比喻和寓言,從而生動、有趣、有力地陳說事理,辯論是非,富有雄辯性、鼓動性和邏輯性。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墒,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針對梁惠王“好戰(zhàn)”的錯誤,以臨陣脫逃為喻,并且列舉出“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的設喻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之充滿了邏輯的力量。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以梁惠王“好戰(zhàn)”為喻,啟迪對方思考。因此,“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上都是虐民暴政。要從根本上使國民增加,必須施仁政,行王道。“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這不但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而且要求梁惠王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原載于《現(xiàn)代教育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