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廣東碧桂園學校 張靈芝
【教學目標】
讓學生理解蘇東坡的達觀處世態(tài)度,真正理解蘇軾的曠達。
【教學重點】
領會東坡的曠達。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我想冒昧的問在座的女生一個問題,如果你要嫁人的話,你的白馬王子是什么樣的?春風得意的和倒霉透頂?shù),你選擇哪一個?家財萬貫的和囊中羞澀的,你選擇哪一個?工薪白領的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你選擇哪一個?大權(quán)在握的和屢遭排擠的,你選擇哪一個?(自然得出世俗的答案)
那么蘇軾的一生是怎樣的呢?坎坷多磨難。蘇軾自己曾寫一首詩自嘲,精煉的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
自題金山畫像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問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但就是這樣一個東坡,卻有一個才貌雙全的現(xiàn)代女子叫劉艷琴,高聲呼喊著要嫁給他。她說:“佛說,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過,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雖然我不知道在這千年的輪回中,有多少人曾經(jīng)如我一樣地期盼過,但我仍愿意傾盡我的全部虔誠來祈禱:來生讓我嫁給蘇東坡,嫁給這個上帝唯一的驕傲!
一個千年前歷盡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動著現(xiàn)代女子的芳心呢?坡翁的魅力盡在他的粗獷豪放,曠達樂觀,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坡翁的詞《定風波》,感受東坡跳動的脈搏。
二、朗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全班朗誦全詞。
2、自由讀全詞,看小序部分在全詞中的作用。
3、根據(jù)我劃出的節(jié)奏,再讀全詞,整體感知全詞的風格。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祝芟騺恚苁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4、學生朗誦全詞,看能否讀出豪放的味道。
5、名家朗誦范讀。
三、鑒賞
讓一學生朗讀上闕。
1、上闕是怎樣描寫自然風雨的?(穿林打葉──大、猛、急)
2、上闕哪些詞最能體現(xiàn)蘇軾面對眼前風雨的態(tài)度?
莫聽、何妨、誰怕。
在把這些詞放回原句中,再讀,說說通過這些詞你看到了什么樣的蘇軾?
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在疾風驟雨中且緩行且吟嘯,從容不迫,處之若常。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輕”字?
其中道理,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誠然是輕的,輕巧,輕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帶水的,比起騎馬的便捷來又差遠了。
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屬于閑人的(百姓的),身份比較卑微的人所用。馬,則是官員或忙人的坐騎,是忙人所用的。
贏在心態(tài):作者此時被貶黃州,已經(jīng)等同于一個農(nóng)民。分明是“無官一身輕”超曠、達觀。
4、怎樣理解“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煙雨”?
指政治上的風風雨雨。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平生禍難:從時間上看(過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年的貶謫生活,之后因烏臺詩案,入獄103天;現(xiàn)在,被貶黃州,人生不自由;以后,預測不到的風雨更多,改貶汝州,后回朝,又外調(diào)到杭州,再回朝,又貶謫到潁州,惠州,儋州,再被召還,卻死于途中。時間長達32年,被貶的地方之多達10個,無人能及,足可見他的心靈傷害之大)
然而作者卻用一個“任”字,隨便,不怕,我可以像對待眼前風雨這樣從容應對任何一場政治風雨。
5、作者為何可以從容應對平生的風風雨雨呢?請看下闕。(讀一遍)說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晴)。是詞眼,如何理解?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提示:這句話的表層含義是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xiàn)在一切都歸于平靜;其深層含義是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會成為過去。這是一語雙關(guān)的手法,以曲筆直抒胸臆,從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
風雨:逆境、挫折、窮、失
晴:順境、達、得
順和逆,窮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無所謂的,都不在乎。
6、到此剛才的問題答案出來了嗎?那么作者對待人生風雨的這種襟懷叫做什么?曠達(板書)
7、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全詞,找學生朗讀
四、讀,背誦全詞
五、研深
作者認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如何才能做到?
歸去。一種淡出江湖,達到真正超脫的境界。這是一種佛道的避世思想。這種思想貫穿于蘇軾的整個貶謫生涯。
如:他在《滿庭芳》中“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痹谒摹杜R江仙》中說: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嚇得對他負有監(jiān)管之職的黃州太守趕忙派人尋找,以為蘇軾順江逃跑了。)
又如《水調(diào)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那么蘇軾是否就是那種一味縱情山水,消極避世,追求清凈無為,想過上桃花源式隱逸生活的人呢?不是。他還一直受著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在激勵著他建功立業(yè),在遭受打擊后道家思想在幫他取得內(nèi)心的平衡。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憂國憂民,心系天下蒼生。他最開始在朝中做著大理評事的大官,當他看到王安石的過激改革給百姓帶來嚴重不便時,他上書進諫。于是被排擠出京城。司馬光上臺被召回朝廷,他原可以接受教訓,學會明哲保身的,可他又因為發(fā)對舊黨廢除王安石的免役法,再次被貶出京城。他想在官場上春風得意,壯志能酬,希望一展才華,實現(xiàn)理想,他始終忘不掉對功名的追求。
如,他在《赤壁懷古》中說“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