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一文,用詞準確,圖文并茂,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訓練的好材料。其中描寫大柿子的文句生動形象,教學時可作如下設計。
師:霧散后,我們看清了遠處的塔、小山,近處的田野、樹林,還看清了什么請同學們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電腦出示畫面,學生看圖,試說。)
生:我看清了近處的柿子樹。
生:我還看清了柿子樹上結了很多大柿子。
(師出示句子:柿子樹上掛著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學生齊讀這句話。)
師:這句話寫了柿子的什么呢
生:這句話寫了柿子很多。
生:這句話寫了柿子很大。
生:這句話寫了柿子的形狀。
生:這句話寫了柿子的顏色。
師:文中是怎樣寫的呢請同學們再自由地讀這句話,然后口頭填空(括號內應填寫內容)。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看圖,想一想:為什么說大柿子像燈籠呢同桌之間先相互說一說。
生:因為柿子很大,所以說像燈籠。
生:因為柿子紅紅的、圓圓的,所以說像燈籠。
生:因為柿子很美,很惹人喜愛,所以說像燈籠。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那么同學們再看看“掛”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詞來替換
生:可用“結”。
生:可用“長”。
生:可用“吊”。
師:作者為什么不用這些詞,而要用“掛”呢,
生:“掛”形象地寫出了柿子的樣子。
生:“掛”形象地寫出了柿子很大。
生:“掛”和“燈籠”搭配很恰當,因為文中把“柿子”比作“燈籠”,燈籠是掛著的。
生:“掛”生動地寫出了柿子沉甸甸地向下墜的樣子。
師:請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用“掛”,想好后,用“掛”說一句話。
生:葫蘆掛在葫蘆藤上。
生:我把書包掛在墻上。
生:我把衣服用衣架掛起來。
師:這句話寫得這么美,我們應該怎樣讀呢
生:我覺得“掛”“許多”要讀得重一些,這樣就讀出了柿子的“大”和 “多”。
生:我認為還應該把“一個一個”“紅燈籠”讀得慢些。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這樣讀才能把初冬景色的美讀出來。
生:這樣讀才能把農民豐收后喜悅的心情讀出來。
師:請你讀給大家聽一聽。(生讀)
師:同學們讀得都很好,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邊讀邊欣賞畫面)
師:同學們讀了這段話,有什么話想說
生:我覺得北方的小山村真好,有這么美麗的柿子樹,如果我家院子里有一棵這樣的柿子樹,那該多好啊!
生:看到這么美、這么大的柿子,我饞得直流口水,真想摘一個來吃。
師:誰還想說
生:小山村初冬景色真美,我真想到那地方去玩!
評析:
這個教學片斷,教師根據(jù)低年級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把語言訓練和形象思維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既發(fā)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
首先,通過抓重點語句,啟發(fā)學生想象。從“為什么說大柿子像紅燈籠”一問入手,引導學生借助圖畫,觀察想象,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從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把“大柿子”與“紅燈籠”聯(lián)系起來,理解了這個比喻句,體會出柿子的可愛和農民看到豐收景象后的喜悅心情,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具體的活的表象。
其次,通過比較,體會用詞準確。這一教學片斷,教師對低年級學生表達欠準確的特征,設計了一道口頭填空題,讓學生領悟到文中表達的精妙之處——短短一句話,寫出了柿子形狀、大小、多少、顏色。運用比較的方法,把“掛”這個詞與“結”“長”“吊”等詞進行比較,從而體會出“掛”這個詞運用得好,并通過“還有什么地方可以用‘掛’,練習說一句話”這一訓練,不僅讓學生內化了語言,而且學會了運用。
第三,通過自讀自悟,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霧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自讀自悟,不僅找準了語言訓練的能力訓練點,而且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麗和農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在此基礎上,學生們暢談感受,極大地調動了他們表達的內驅力,從而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