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聽了四年級一節(jié)古詩教學《望洞庭》。課上王老師先復習學過的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然后從詩題開始,介紹作者,指導朗讀。教師進行了范讀,指導也很到位,學生通過反復地讀感知詩的境界。劉勰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北砻鏖喿x是先感知語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內容。因此,古詩教學的第一步是由字入文,讓學生感知詩文。先疏通文字,了解字詞的含義;再理解詩句的意思,掌握詩句的內容。接下來老師制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來理解每句詩的意思,比如“鏡位磨”、“遙望”、“山水色”、“白銀盤里”、“青螺”等。從整體上理解詩的意境,并讓學生互相說,指名說,分句說,連起來說等形式體會詩的大意。《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第四學段的階段目標時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教者有機地將詩文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美中不足的是,課上沒有讓學生在文本里走一個來回,從讀開始,再由讀結束。葉圣陶說:“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與親。”《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時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感情飽滿。一位詩人曾經(jīng)說過,詩歌是“感情火山爆發(fā)出來的巖漿”。而感受詩歌的情感美,離不開在“斷讀”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有感情地朗讀,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葉老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 通過“美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通過“美讀”,讓學生在抑揚頓挫中浮現(xiàn)出由一連串有意義聯(lián)系的事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畫面,并通過想象由這種藝術畫面進入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 另外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把詩變成畫。唐代被譽為畫家的大詩人王維說過:“詩中有畫,畫在詩中”。的確,一首好詩,猶如一幅畫面,一幅形神兼?zhèn)、情景交融、理蘊其中的藝術畫面。這種畫面構成了詩歌藝術的形象性。兒童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因此,古詩教學要由文入畫,讓學生感受并理解古詩的形象美。
一孔之見,與大家商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