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賞析】
蘇軾于熙寧四年(1071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由京城外調(diào)杭州,三年后調(diào)到密州,過二年又由密州移知河中府,到達汴京后,旋又改知徐州,六年之內(nèi),改任四處,真可謂輾轉(zhuǎn)奔波,顛沛流離,政治上自然是受到壓抑、不得志,生活上也是衣食難安、無固定棲身之所,短短六年,幾處過中秋。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中秋(公元1076年),四十一歲的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他已經(jīng)連續(xù)七年未見弟弟蘇轍了,中秋夜他喝的酩酊大醉,對愛弟的思念和對自身際遇的感慨遂成千古絕唱——《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宋代詞評家胡仔給予如下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苕溪漁隱業(yè)話后集》卷三九)。熙寧十年(1077年)中秋,蘇軾時任徐州刺史,他見到了胞弟,于是寫下了這首《中秋月》,記述了詩人與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詩中, “清寒”指月光,“銀漢”指銀河,“玉盤”則指明月。李白《古朗月行》詩云:“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碧拼钊河瘛吨星锞娇丛隆吩娨舱f:“汗漫鋪澄碧,朦朧吐玉盤!碧K軾寫中秋月,摒棄了《記承天寺夜游》中“如積水空明”的經(jīng)典比喻,而是巧妙的 “烘云”而“托月”, “溢”、“清寒”可謂煉字精妙,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后兩句意思銜接自然,對仗天成!按松艘埂迸c“明月明年”對仗工整,假借巧妙!懊髟隆 之“明”與“明年”之“明” 字同而義異,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chǎn)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按松艘共婚L好”大有相聚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也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聚難別易的。兄弟即分離,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fā)問,也是對自己發(fā)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 “此生此夜不長好”意即在人的一生中,中秋之夜不能都如此美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意思是明年我和你不知在哪里賞月。詩句流露出對愛弟的真摯感情,還隱寓著自感不能掌握命運的嘆息,就是這淡淡的感傷,卻是千萬個離人對月抒懷的真實寫照。
我們可以想象,在這個兄弟相聚的月圓之夜,他們會怎樣的互訴衷腸。他們一定會以酒作佐料,在暢飲中也一起飲盡這孤獨與無奈吧。蘇軾在思念愛弟時吟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的美好祝愿,在與愛弟重逢的月圓之夜寫就的這首《中秋月》中,我們感到了月之清輝,暮云悄悄隱去,清寒慢慢四溢,都是無聲無息,而銀漢無聲,一輪圓月孤零零在天宇漫步,更是了無聲息。我們仿佛看到了籠罩在兄弟二人心頭的淡淡愁云,詩人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自然的歸結(jié)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情景交融,意味深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