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課程標準》中這一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的提出,使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尤為關注朗讀。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已成為一種共識。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四年級《熟能生巧》的教學片斷:
生找出描寫武士動作的語句:說完,他立定腳跟,搭上箭,拉開弓,稍一瞄準,“嗖”的一下,果然射到那根枝條上,幾片葉子簌簌地落了下來。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這個句子,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自由讀悟后交流)
生甲:我從“他立定腳跟,搭上箭,拉開弓,稍一瞄準,”這些詞語中,體會到武士射箭時的動作非常熟練。
生乙:我從“嗖”、“簌簌”這二個詞,感受到武士射出去的箭速度快而且很有力。
生丙:我從“果然”一詞,看出那位武士是個說得出做得到的人,也說明了他本領十分高超。
師:同學們自己讀書能體會到這么多,真是了不起!如果能把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讀出來,那就更了不起!
(生津津有味地練讀后,指名賽讀,其中一生讀得很投入,但語速一般。)
師:這位同學的語速快一些,就更出色了!再讀讀體會一下。
(生讀得更起勁了,站起來一個比一個讀得流暢,語速一個比一個快,達到了這位老師“干脆利落、一氣呵成”的要求。)
靜觀上述教例,不難看出這位教師努力構建以讀為本,讀中感知,讀中感悟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良苦用心?梢赃@么說,這句話的教學已達到了這位教師的預期目標。然而,深入反思這句話的朗讀指導,就難以茍同。是不是一定得讀得快,才能體現(xiàn)出武士出神入化的箭術?本人覺得不盡然。試想,高度個性化的閱讀活動一旦被禁錮于教師的“權威”答案之中,無疑是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天賦。對此,《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面對學生不同于他人的朗讀,教師要做的是如何去固守學生內(nèi)心獨特的閱讀感受?當學生用不快不慢的語速朗讀時,教師是不是應該耐下心來先聽聽他的解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時候也往往是教學精彩之所在。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完全可以不不慢的讀,以顯示武士的從容不迫、鎮(zhèn)定自若和成竹在胸。只要言之有理,學生用慢吞吞的語速來朗讀這句話也沒什么不可?總之,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讀的功能,積極鼓勵學生批判性的異構解讀,還學生盡情敞露心靈體驗的對話平臺,才會真正激活課堂、激活學生,促使學生讀得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故而,像這樣,要使學生真正領略武士技藝之絕妙,又怎一個“快”字了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