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師將自己的人品、智慧、藝術修養(yǎng)融進閱讀教學中,讓教學具有了鮮明的個性特點。
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閱讀教學也應如此。前不久在西子湖畔,我有幸聽了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一次閱讀觀摩課。于老師將自己的人品、智慧、藝術修養(yǎng)融進閱讀教學中,讓教學具有了鮮明的個性特點。
一、溝通聯(lián)系,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楊再隋教授曾這樣評價于永正老師:“貫穿其間的是一個愛字,即對教育事業(yè)的愛,對兒童的愛!笔堑,正因為于老師愛學生,所以在課堂上,他善于營造愉悅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師生間是朋友,是同學,是伙伴。課始,師生聊天創(chuàng)設了愉快的環(huán)境,融洽的氣氛,老師的親切隨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距離,使學生對新老師沒有恐懼。聊天過后,就非常輕松,師生之間具有一定的親和力。
師:同學們好!你們聽懂剛才的介紹嗎?我姓什么?
生:您姓于。
師:哪個“于”?誰來猜猜?
生:“干”字加個鉤,干部的“干”。
師:哦,干部魚,當干部的姓于。(學生笑)
師:知道我從哪里來的嗎?
生:江蘇徐州。
師:同學們聽得很認真!我們上課發(fā)言要注意聽,會聽。我教語文,教五(1)班的語文,正是教你們。好,現(xiàn)在上課。同學們好!
生:(聲音十分響亮)老師好!
師: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學的學生!相信你們讀課文一定好,一定讀得笑哈哈!
對借班上課來說,師生之間的情感差、心理差的存在是無疑的。如何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心領神會呢?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溝通聯(lián)系,消除隔閡,融洽感情。但這畢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小插曲,決不能喧賓奪主。在上述導入中,于老師的處理真是恰到好處,三言兩語,就把師生緊緊地聯(lián)系了起來。
二、以讀激情,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重要特點是“情”,情感十分豐富。因此,語文教學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在“潤物細無聲”中動情,心靈受到震撼,達到刻骨銘心的教育效果。于老師的課從情入手,激情飛揚,真可謂一個“情”字了得!他曾經說過,有情有趣是教育,沒有情趣的教學是蒼白的,是空架子,不能打動人、感染人、陶冶人,是一個空殼。在課堂上自始至終洋溢著對圓明園毀滅的遺憾懷念,自始至終抒發(fā)著對帝國主義、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師全情感染下,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進入課文情境,與文本對話。
學生第一次自由朗讀課文后。
師:同學們很會讀書。這位同學讀得非常好,很認真,一字一句地讀。
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心里什么滋味?什么樣感受?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心里很不平靜。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覺得很可惜。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心里覺得很悲哀。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覺得很沉重。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覺得很氣憤。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十分憎恨英法聯(lián)軍毀滅圓明園。
師:除了恨帝國主義,還恨別的嗎?還恨誰?
生:我還恨清政府,他們讓帝國主義毀滅了圓明園。
在整體感知的階段,于老師沒有提出一個問題,而是讓學生認認真真地、一字一字地讀,讀后請學生談感受,“你讀了這篇課文,心里什么滋味?什么樣感受?”,看似平白的一問,比起“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什么?”“你讀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開放,更有利于學生把課文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
師:我還注意觀察同學們說話時的各種表情,說明大家讀這課文心情之復雜。每個同學都告訴我心里不是滋味。恨誰?恨英法聯(lián)軍,恨滿清政府。那么,你讀了哪一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聯(lián)軍?
生:我讀了第五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聯(lián)軍。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第五段,把你們的恨在臉上讀出來。
生自由讀書,師巡視。
師:我發(fā)現(xiàn)大家的表情飽含憤怒。誰愿意站起來把對帝國主義和滿清政府的恨讀出來?
……
師:讓我們記住這恨,記住侵略者的罪行。同學們各人讀各人的,讀出你心中的恨。
生自由讀,師幫助個別學生。
師:為什么圓明園的毀滅讓你恨?讓你憤怒?讓你難受?讓你壓抑?同學們再認真讀讀二、三、四自然段,默讀后,用一句話來告訴我。拿出筆,一邊讀一邊思考,靜心讀書,字字入目。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書上。
生默讀,師巡視,及時表揚讀得認真的和在書上批注的學生。
……
師:請大家告訴我哪一段寫圓明園建筑宏偉?
生:二、三段。
師:請大家讀一讀,圓明園的建筑怎樣宏偉?
生自由讀二、三段。
師:如果圓明園沒有毀滅,至今還完好地保存,你現(xiàn)在有什么心情?你就用這種心情再讀一讀二、三自然段。
生自由讀,師巡視,幫助個別學生。
師:誰愿意來讀一讀,邊讀邊想象如果圓明園完好無損地保存,那當中的美麗景致。
生飽含感情地讀第二自然段
師:讀得多好!好象圓明園就在眼前。圓明園建筑這么宏偉,想象那么奇特,卻被英法聯(lián)軍一把火燒掉了。讓我們記住這一天,1860年10月6日。請記住這一天,請大家齊讀最后一段,把我們的恨表現(xiàn)出來。
學生極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段。
師:奇恥大辱。如果圓明園還完好無損地保存那些歷史文物,我們用怎樣的心情欣賞它?請同學們放開聲音讀第四段。
生齊讀第四段。
師:讓我們記住這一天,1860年10月6日,記住這奇恥大辱,記住我們中華民族在1860年10月6日受到的奇恥大辱。讓我們再放聲讀一讀二、三、四段,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在學生充滿激情的朗讀中下課。
于老師以讀為基本方法,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對語言的積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進而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閱讀潛能,提高閱讀能力。對文中內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師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進課文,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與作品產生共鳴。在一唱三嘆、綿綿不絕的情感中,學生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讀,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靈的激蕩。于老師像一位導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材,掌握教材,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全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始至終讀書,在一遍一遍的讀書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讀寫結合,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
于老師在指導閱讀感知,自讀領悟的基礎上,巧妙點撥,圍繞課文內容,巧妙把握教材延伸點,引導內容延伸,情感升華,由讀向寫輻射,又由寫向讀還原,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進語言的積累運用,在互動中實現(xiàn)為遷移而教的目的。
師:讀了這篇課文,難道你沒有話對自己,對大家說,對稱王稱霸的國家說?把你要說的話寫下來。在寫之前,請大家再讀讀課文。
生自由讀書。
師:請你拿起筆,把你讀了課文后最想說的話,對自己說,對大家說,對至今仍稱王稱霸的國家說的話寫下來。
(生自由寫,師巡視指導。)
學生交流。
生:圓明園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可惜,已經不在了。
生:今天我讀了《圓明園的毀滅》,內心無比氣憤。
生: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某些國家一會兒欺負這個國家,一會兒捉弄那個國家,一定沒有好結果的!911”事件就是一個證明。
生:那么美麗的一座皇家園林就這么毀滅了,真令人傷心可惜。假如圓明園還存在的話,那該是多么美妙的事呀!
師:善良的中國人!
生:清朝政府是多么無能!就這么眼睜睜地看著美麗的圓明園毀滅了,看著那么多的寶物被掠奪走了。真令人憤怒!
師:無奈的感慨。
生: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更當自強。中國人啊,我們要強盛,不要忘了美國人炮轟我們駐南聯(lián)盟使館的恥辱。
師:作為一個孩子說出這種話,真令老師感動。
這樣,學生的練筆源于文內,延伸于文外,集讀寫訓練、發(fā)展思維能力和思想教育于一體,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新的層次,對課文中心的感受達到了新的境界。
四、鼓勵評價,保持學生積極心態(tài)。
縱觀整堂閱讀課,沒有一個學生不是積極參與。于老師始終微笑著面對學生,始終以激勵的話語和學生交流。我們不時聽到他對學生說:“讀得多好。 薄安诲e!”“讀得真流利!”“真好!”“好!”“大家很會讀書!”“這個同學讀得非常好,很認真!”還不時看到他親切地摸學生的頭、拍學生的肩,微笑著與學生耳語,孩子們在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面前,啟動了心智,敞開了心扉,他們暢所欲言,欲罷不能。
于老師的課充滿了靈性之美,探其原因,于老師始終著眼學生的發(fā)展,尤其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發(fā)展。他關注人的情操、人的思想、人的心靈。借用課文這個載體,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凈化學生的心靈,在閱讀中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了“人”和“語”和諧交融、“語”和“人”互為一體,“人”就是“語”,“語”就是“人”。這,就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