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文本:
本篇《動物二章》包括兩篇文章《鸕鶿》和《鷺鷥》。
一、《鸕鶿》這篇文章以詩一般的語言,錯落有致的結(jié)構(gòu),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精彩的鸕鶿捕魚圖,讀來給人以美的感染,美的享受。
(一)環(huán)境的恬靜美
課文第一段為我們描繪了捕魚前恬靜的環(huán)境。你看,“夕陽照在小湖上”,“夕陽”在上,“小湖居下”,相映成趣。岸邊的垂柳,“一望無垠”的稻田,垂柳碧綠,稻田金黃,色彩多么協(xié)調(diào)!皫字挥终珠L的小漁船”浮于“平靜的湖面之上”,為湖面平添了幾分生氣!敖幍囊恢恍〈,漁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他們一個“坐”,一個“站”,一個悠然自得,一個整裝待發(fā)。這些景物交相輝映,給我們展示了一幅背景開闊的水墨畫,給人以恬靜的美感享受。
(二)捕魚的節(jié)奏美
課文寫漁人趕鸕鶿捕魚,節(jié)奏明快,十分傳神。捕魚時,漁人“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鸕鶿就“都撲撲鉆進水里”。一個“抹”字,把漁人嫻熟的技術、極有分寸的動作刻畫得格外形象。而一個“鉆”字則把鸕鶿的乖巧聽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抹”一“鉆”,配合默契。當鸕鶿捕到魚上船時,漁人則是“抓、擠、甩”,這一連串動作,極其形象地表現(xiàn)了捕魚這一勞動的節(jié)奏,生活的詩意。鸕鶿不停地鉆進鉆出,身體多么靈巧。上船、下船“撲撲”有聲,動作是多么優(yōu)美。當漁人給鸕鶿喂魚時,漁人一“拋”,鸕鶿則準確地一“接”,猶如雜技演員表現(xiàn)高超的技藝。整個捕魚過程,構(gòu)成了一幅節(jié)奏明快的捕魚圖。
(三)湖面的變化美
捕魚前,“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鸕鶿下船捕魚,湖面則由靜變動。鸕鶿那輕巧的入水動作,使水波由一點向四周擴散,在湖面形成了許多環(huán)狀水紋,而它那“鉆進”、“鉆出”、“飛上”、“跳下”、“使水面激起了無數(shù)浪花!边@“無數(shù)的浪花”又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在作者筆下,“浪花”與鸕鶿一樣有靈性——它們伴著鸕鶿在“跳躍”。這些景色描寫和鸕鶿捕魚交織在一起,譜出了一曲優(yōu)美的“漁歌晚唱”。
二、《鷺鷥》
走進這篇文章,被生活的詩意濃濃的包圍著,這詩意流露于字里行間,更韻在骨子里。慢慢讀來,一幅幅唯美的畫面在頭腦中徐徐展開。
我們先來看看它的色素和身段,一切都是那么的適宜!澳茄┌椎乃蛎,那全身的流線型結(jié)構(gòu),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分則嫌白,黛之一分則嫌黑。”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處,仿佛大自然的一件完美的作品,更是一首精巧的詩!把┌、流線型、鐵色、青色”作者用寥寥幾筆,為我們勾畫出它的獨特韻致。
鷺鷥本身就是一首精巧的詩,如果在為它配上背景,那就是一幅幅唯美畫。我們來看這幾個鏡頭:在清水田里時有一只兩只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為鷺鷥設計出的鏡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看來像不很安穩(wěn),而它卻很悠然;黃昏的空中偶見鷺鷥的低飛,更是鄉(xiāng)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詩意的畫面徐徐展開來,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那清水田中白色的身影,那小樹絕頂上悠然的遠眺,那低空中劃過的優(yōu)美線條。整個身心仿佛陶醉其中,對鷺鷥的喜愛也愈漸濃厚了。
郭沫若把鷺鷥比成了“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詩”,實在是非常精確傳神的。無需太多的渲染,無需太多的修飾,就連歌聲也覺得太多余,太鏗鏘了。在靜靜的描繪中,作者對鷺鷥的喜愛也躍然紙上。
走進作者:
鄭振鐸
鄭振鐸(1898-1958)
作家,文學史家。
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
主要著作:《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fā)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
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lián)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于前蘇聯(lián)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qū)上空而遇難殉職。
《鸕鶿》這篇文章是根據(jù)著名作家鄭振鐸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寫的散文《鵜鶘和魚》的前半部分改寫而成的。課文講的是在平靜的小湖上,由于漁人驅(qū)趕鸕鶿捕魚,小湖又恢復了平靜。抒發(fā)了一種悠然而愉悅的思想感情。
《鵜鶘和魚》則把矛頭直指帝國主義及其特工爪牙,文中舉了“一個壞蛋中最壞的東西”———大漢奸吳世寶為例。這個吳世寶不知殘害過多少人,榨取了多少無辜無靠的百姓的錢財。他“享受著較桀紂還要舒適奢靡的生活,金銀財寶堆積得恐怕連他自己也不知其數(shù)。”他的主人(敵人)一直縱容著他,但等到民怨沸騰到無可壓制的時候,便一舉手地把他逮捕,送到監(jiān)獄里去。他的財產(chǎn)一件件的被吐了出來。這樣的結(jié)果,“敵人博得‘懲’惡的好名,平息了一部分無知的民眾怨毒的怒火,同時卻獲得了吳世寶積惡所得的無數(shù)擄獲物,不必自己去搜括!钡蹏髁x主子與吳世寶這類鷹犬們的關系,恰如漁人與鵜鶘的關系。由此,帝國主義主子的猙獰面目、狼子野心、惡毒的詭計被揭露出來。從對這鵜鶘們的丑惡與無恥的揭露中,從《我的鄰居們》中對無心和大漢奸周佛海做了鄰居后的痛苦、麻煩和無奈的傾訴中,我們同樣可以分明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民族感情的愛國情思,及對沒有頭腦、沒有靈魂、沒有思想的漢奸的痛恨和蔑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詩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他在日本福岡發(fā)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chuàng)造社,編輯《創(chuàng)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yè)、回國后繼續(xù)編輯《創(chuàng)造周報》和《創(chuàng)造日》。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參加“左聯(lián)”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lián)一、二、三屆主席,并任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五四”以后,中國文壇新潮澎湃,狂飆突起,實為大勢所趨。郭沫若在《創(chuàng)造十年》中說:“‘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蔥俊的有進取氣象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睈蹏椋缬谘员。同年9月,郭沫若將自己以前寫的口語化的兩首詩《鷺鷥》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抄寄給上海《時事新報》文藝副刊《學燈》,并首次署名沫若。很快詩稿就被刊出,這使他興奮不已,信心大增。隨著新文化運動不斷深入,他的詩作源源不斷地在《學燈》上刊載出來。對文學的狂熱,使得他對醫(yī)學越來越厭倦,幾度想轉(zhuǎn)學文科,只是在友人的勸阻下才無奈作罷。
走進教學:
知識與技能:
1、會認本課10個生字,會讀寫12 個生字。
2、積累詞句,背誦兩篇短文。
過程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象畫面。
2、結(jié)合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文中動靜相宜的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建議:
一、《鸕鶿》
課文講的是在平靜的小湖上,由于漁人驅(qū)趕鸕鶿捕魚,小湖又恢復了平靜。抒發(fā)了一種悠然而愉悅的思想感情。五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初步感知課文,認識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這里教師只要作適當點撥就可以了,要勇于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理解湖面從平靜-躍動-平靜的過程及鸕鶿捕魚的關系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們可以列一個表格來幫助學生理解。豎著看表格三行,可以看出文章的結(jié)構(gòu),作者按事情的先后,分三段記敘漁人用鸕鶿捕魚的經(jīng)過,把表格縱橫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初步理解湖面從平靜-躍動-平靜的過程及鸕鶿捕魚的關系了。開始,小湖水平如鏡,鸕鶿站在船舷上,漁人悠然地吸著煙。后來,漁人趕鸕鶿下湖捕魚,小湖一片歡騰。再后來,漁人讓鸕鶿停下來,喂完才回去,小湖恢復了平靜。
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畫面,感受水鄉(xiāng)的優(yōu)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閱讀教學就應以讀為本。《鸕鶿》這篇課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學中我覺得更應重視對學生的誦讀訓練。通過各種方式的反復誦讀,較好地感受和領悟到文中那物靜人寧的靜態(tài)美和魚躍人歡的動態(tài)美。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地讓學生讀,讀他們自己喜歡的段落,邊讀邊想想畫面。讀完后說一說,自己仿佛在腦海中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朗讀訓練。如《鸕鶿》第一段可指導學生在想象中讀,讀語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鏡,鸕鶿站在船舷上,漁人悠然地吸著煙的畫面。還可以在思考中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還可以指導學生在感受中讀。"夕陽斜照,水平如鏡,多美的田園風光啊!讓我們通過朗誦再一次來感受這份寧靜、這分溫馨。這里我覺得應特別重視的是通過誦讀感悟來品美麗意境。《鸕鶿》一文中捕魚前的靜和捕魚后的靜并不是完全一樣的,這兩種靜雖然相似,但不是簡單的重復。俗語說:"境由心造",捕魚前的靜主要是一種賦予了人內(nèi)心感受和情感體驗的美。這種意境與心境只有通過投入地誦讀和研究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感受和意會到。有了這種感悟后再讓學生把這種忙碌之后洋溢著幸福的靜的感覺讀出來。
"結(jié)合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完成這個教學目標,我積極倡導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這樣能較好地體現(xiàn)"自主研讀,享受課堂"的教學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尔R鶿》一文中的"一抺"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文,課文內(nèi)容是高度聚集在這"一抺"一詞上的。所以在教學中可以以"一抺"為切入口,幫助學生確立三個探究專題:(1)為什么用"一抺"?(2)抺出了什么?(3)捕魚后的靜是一種怎么樣的靜?而后保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與發(fā)現(xiàn)。這樣確立研讀專題引導自主探究,使教學走出教師繁瑣提問,學生被動應答,主體的主動性失落的局面。
二、《鷺鷥》
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靜態(tài)的水墨畫,理解課文時,我們就可以從讀文章,向畫面入手,再從讀和想象之中,走入課文的意境。
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初度課文,理解生字詞,理清文章脈絡。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細細品讀,有感情的朗讀,讀完后說說自己仿佛在腦海中想象到了怎樣的一幅畫,可以根據(jù)文章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用繪聲繪色的語言形象地描述,再從讀和想象之中,就走入了課文詩一般的意境,也可為自己腦海中的每一幅畫起個名字,升華情感,帶著這種情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相機的指導學生品位語言,積累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鸕鶿是一種水鳥,俗叫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頷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鉤,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yǎng)之以捕魚。鸕鶿是鳥類中優(yōu)秀的潛水明星。
鷺鷥又稱白鷺,屬鳥綱鶴鸛形目鷺科,是世界上受保護的珍禽之一。也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它們天生麗質(zhì),渾身潔白,身材修長,繁殖期間頭上會生出2根10余厘米長的羽毛,胸背處也會生出絲狀的長羽毛,隨風起舞時,非常好看。鷺鷥分布較廣,歐洲南部、非洲、亞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亞等地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經(jīng)常一只腳獨立在水中,靠靈活的脖子和魚叉一樣的尖嘴覓食。它們會將河蚌往石頭上甩,直到河蚌被震開。
文就是畫,畫就是文,走進文中,徜徉畫中,這樣來形容這兩篇文章在合適不過了。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為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幅幅唯美的畫面,有動有靜,動靜相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