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百圣源小學 徐云霞
一、走進文本
(一)、了解寫作背景:陳倉,陜西人,1971年生,199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曾在《星星》詩刊、《詩神》、等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1999年至2006年停止創(chuàng)作,專心從事市場經(jīng)濟下的新聞學研究與實踐,曾任多家報紙的社會部主任、采訪中心主任、總編輯助理、副總編輯等職。到2007年,非文學類的稿費收入真正解決了生存、生活問題,才重新返回純文學領(lǐng)域,安心進行詩歌、小說的寫作。
(二)、感知文本內(nèi)容:作者用寓言的手法敘述了一只狼在四天內(nèi)發(fā)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敗與被老虎追捕的經(jīng)歷,因為狼的不留余地,導致自己被送入虎口。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思維方式,以這只狼的案例,借各界人士之口,表露看法。故事雖短小,但這只狼的不留余地,卻給人留下了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人們指責著狼的愚蠢與不明智,因為他們都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都在奔赴一個自己認為有益的目標。狼的遭遇,引發(fā)了各界人士的思考,對人生、對環(huán)境、對計劃等等。精辟的言論引人深思,耐人尋味。
(三)、領(lǐng)會文本的地位作用
《不留余地的狼》首次發(fā)表于2004年3月15日《西安晚報》,隨后,被《讀者》、《青年文摘》、《雜文月刊》、《雜文選刊》、《經(jīng)典雜文》等刊物登載,被網(wǎng)絡轉(zhuǎn)載,引用6千余次,被《中國雜文精選》四部文選書采用,被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教學輔導書選用,被許多學校制作成語文教案范文,其他被引用的次數(shù)不計其數(shù)。最后,入選(長春版)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第12冊.
作為即將畢業(yè)的小學生,除了應該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與學習方法外,我想,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一板塊的主題是“不同的思考”。而本文通過一只狼的故事在告訴孩子們應該怎樣做人,怎么做事。
(四)、摘取文本的教育價值
教學本篇課文,旨在把學生引向哪里呢?那頭狼就好比我們這些人,我們?nèi)祟悶榱思涌旖?jīng)濟發(fā)展,提高生產(chǎn)力,為了過上所謂的高質(zhì)量的生活。不惜污染我們賴以生存的河流、湖泊、土壤和空氣?撤ゴ笃纳。滅絕大量的珍稀動物。他們正好如那匹狼一樣在堵上自己將來救命的“洞”。當這些“山洞”都被堵塞得水泄不通之時,也就是人類滅絕之時。從另外一個方面講。就好比某些人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使用非常手段。百般刁難對手。堵塞對手前進的道路。但是他們未曾想到,往往事與愿違,最終吃虧的是自己。文章短小而精悍,蘊含的哲理卻是無窮的,這就是文章的出眾之處。
二、研讀《課標》,確定本文教學目標。
根據(jù)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的要求: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nèi)容,領(lǐng)會有一定內(nèi)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見解,能領(lǐng)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并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兩個生字謬、衡,會寫三個生字窟、窿、衡。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3、通過深入閱讀,體會不同人士對同一故事的不同評價。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不同人士對故事的不同看法。
教學難點:體會不同人士對故事的不同評價,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關(guān)鍵處的處理:學生對狼在四天內(nèi)發(fā)生的故事理解起來很容易,所以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著重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不同人士對故事的不同看法,并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談談對故事的看法。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比如文中哲學家說:“絕對化意味著謬誤。”什么是哲學家?即使我們把有關(guān)詞語的解釋給了學生,孩子們也不一定理解。這里教師如何引導呢?我們不妨給學生列舉幾個熟悉的哲學家的名字,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等,讓學生聯(lián)系以前對這幾位哲學家的了解,感受哲學家的含義。
三、對教學策略的幾點思考
(一)、理清文本層次,扎實基礎(chǔ)知識的訓練。
語文課程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雖然本課故事內(nèi)容比較簡單,但教師不能忽視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訓練。文章層次比較清晰,前五個自然段講了狼四天里追捕羊、兔子、松鼠及被老虎追捕的故事,6-12自然段講各界人士對這個故事的看法?膳c課后思考交流的第一題結(jié)合起來,根據(jù)圖示,練習復述故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中有許多四字詞語:“倉皇逃竄”、“功敗垂成”、“自食其果”、“氣急敗壞”、“水泄不通”等意思一定要了解,有助于理解狼的心理變化,了解狼的做法。當狼發(fā)現(xiàn)山腳下有個大洞時心情怎樣?當羊兔子松鼠分別從不同在小洞逃走后,狼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還可以選擇其中的個別詞語進行說話訓練。
本文在朗讀時要抓住關(guān)鍵詞指導學生讀好狼的心理變化,對各界人士的評價,要讀出不同的語氣。
(二)、了解文章表達上的獨特之處。
作者用簡簡單單的二三百字,沒有任何修飾,全篇通俗易懂。把一只狼的悲劇寫得淋漓盡致。他沒對這只狼做出任何評論,沒有發(fā)表任何看法,沒有長篇大論地談自己的觀點。通篇看上去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悲劇產(chǎn)生的故事。但故事又不是一個純粹的故事,只要讀者稍微一體會,就會懂得,它蘊含的哲理是不言而喻的。而文章最后那些學家的說法,正好點破文章的內(nèi)涵。所以再次通篇回顧這篇文章時,就會感慨它的簡潔而道理明確。這樣的文章比起那些枯燥無味的長篇議論文的效果就好得多。
(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對于這樣一篇蘊含深刻哲理的文章,六年級學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們教師又應該怎樣引導呢?生活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每天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挑戰(zhàn),于是人們都在提醒自己要學得聰明一些。遇到事情,總是前思后想,反復琢磨,只想把事情做到滴水不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很容易將他人的利益全然置之腦后,以致不擇手段,也不計后果,恨不得將所有妨礙自己利益的人通通趕盡殺絕。然而,從這則寓言我們卻可以清楚地看到:堵死他人之活路的同時,其實也堵死了自己的活路。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把別人逼上絕路呢?得饒人處且饒人,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本單元的主題是不同的思考,我們在文章結(jié)尾處可以把原文進行補充:法學家說:凡規(guī)則皆有例外,惡法非法。
政治學家說:絕對的權(quán)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絕對的腐敗必然導致徹底的失敗。
漁民說:一網(wǎng)打盡,下一網(wǎng)打什么?
但每個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以在文章最后可以加入個人的評論:六年一班ⅹⅹⅹ說……
讓學生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
4、緊扣板塊主題進行拓展交流。
本板塊的主題是“不同的思考”。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之后,可以結(jié)合實際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面對同一個事物、同一個問題等,人們總是會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呢?讓學生回憶生活,理解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同一件事,看問題的視角不同,結(jié)論也不盡相同。
課后拓展與運用安排了一個“關(guān)于盤子”的說話訓練,文中列舉了傳菜員、營銷經(jīng)理、總經(jīng)理等人眼中的盤子是什么樣的。然后讓學生從廚師、服務員、洗碗工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說一句話。教學中我們可以拓寬范圍,以“我是-----我說----”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進一步體會“不同的思考”。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