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大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寫于公元763年。延續(xù)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被平息,淪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繼收復,詩人的流離生活即將結束,破碎的祖國可望重歸統(tǒng)一……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詩人研磨揮毫,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措、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全詩字字表現(xiàn)了激動心,句句洋溢著喜悅情,使人讀后,無不被“喜欲狂”的情緒所感染。既然這躍然紙上的“喜欲狂”之情是貫穿全詩的主旋律,那么,在教學時,可以巧借這個關鍵點入手,在激發(fā)學生探究“喜欲狂”的始末中,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和詩人深厚的愛國情感,達成教學目標。
一、初讀,探究何等“喜欲狂”。
1、情感鋪墊,進入意境。配合節(jié)奏明快、感情愉悅的音樂,教師朗讀全詩,調動學生的情緒。之后讓學生配樂朗讀(課外預習中已經(jīng)掃除了生字障礙),初步體會作者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四川聽到官軍打了勝仗時的喜悅心情。
2、在學生用詩歌中的“喜欲狂”概括出詩人的心情之后,抓住詩句,分組合作探究:從哪里看出詩人欣喜到“狂”的程度?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懂詩歌的每一個字、詞、句,通過理解詩句理解詩人的興奮與激動之情,真正達到“披文以入情”。
a:初聞涕淚滿衣裳。詩人在剛剛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時,就禁不住淚如泉涌,灑滿衣衫,他這一反常態(tài)的舉動,充分反映出他那種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心情。
b:漫卷詩書喜欲狂。一貫愛書如命,苦讀詩書三百卷的他,而今胡亂地卷起書卷,無心再靜心苦讀,可看他是何等的欣喜若狂,激動不已啊!一個“狂”字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心中無以言表的快樂!
c:白日放歌須縱酒。一“放”一“縱”,使人想到的不是沉郁含蓄的杜甫,而是豪放不羈的李白風格。然而,對于已經(jīng)52歲的杜甫來說,這超乎尋常的舉動,恰好形象地反映出詩人喜之欲“狂”的心情。
d: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皬摹薄按薄跋隆薄跋颉彼膫詞將四個地方間漫長的距離串得瞬間即至,表達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理感受。巴峽到巫峽,周圍高山險峻,路途艱難;襄陽到洛陽,又是何等遙遠,可詩人卻寫得如此輕松愉快,這都是“喜欲狂”的心情所然。
從以上探究中不難發(fā)現(xiàn):杜甫不愧為一代詩圣,寥寥數(shù)語,便將聽到官軍大勝、失地收復后的欣喜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二、細讀,探究為何“喜欲狂”。
探究學習中,教師應引領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學生初步解讀了文本,理解了詩歌內容之后,還應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一向沉郁寡歡的詩人,究竟為何如此的欣喜欲“狂”呢?
交流學生課前搜集的寫作背景資料,了解詩人的生活處境。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逃難生活。在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鄉(xiāng)難歸。他親眼看到了叛軍的燒殺搶掠,看到了路有餓死骨的種種慘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這國家危難之時,這位愛國詩人即使對著春日的花鳥也會心痛得流淚。
忽然間,流落在“劍南”八年之久的詩人,聽到了“收薊北”的消息,想到即將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妻子兒女的陪伴下回歸久別的故鄉(xiāng),怎能不萬分激動,“涕淚滿衣裳”呢?而詩人欣喜到近乎“狂”的程度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三、延讀,探究“喜欲狂”的內涵。
作為愛國詩人,杜甫一生寫下了許多壯麗詩篇,他的詩宛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生活,不但內容豐富,而且洋溢著愛祖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為“史詩”。他在國家危難之時的著名詩作《春望》,仿佛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在八年的安史之亂中,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感時”與“恨別”交織著滿腔愁情,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因國破而心碎的偉大的愛國者形象。
在學生讀懂了詩歌,理解了詩人何等的激動與興奮時,教師還應該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仍以“狂”字引領,探究詩人如此喜之欲“狂”的真正內涵是什么?推薦學習《春望》這首詩歌(也可以交流閱讀課前搜集的其他愛國詩篇),讓學生通過延伸性的閱讀,進一步走進杜甫的思想,感悟詩人濃濃的愛國情思。在這樣的探究學習中,學生不難感悟到:杜甫“喜欲狂”的真正內涵不僅僅是因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因為破碎的祖國從此可以重歸統(tǒng)一,苦難的人民可以免受戰(zhàn)亂的痛苦。
最后,在布置課外作業(yè)時,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杜甫的名作,進一步了解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