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新里小學 祁冰
一、問題提出
語文教學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語文枯燥、乏味,不能學以致用。特別是學生作文寫作平鋪直敘,無話可說,選題范圍狹窄。教師抵觸語文教學,感到身心疲憊。這種種現象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從而使三維目標得以在語文課堂扎實落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解決辦法和措施
(一)教研與科研相結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
1.獨立思考,精心準備
如《天然動物園漫游記》教學前,教師提出“看到題目你想了解什么?”這樣一個問題后,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翻閱工具書,利用畫報、照片、上網下載查閱有關資料,認真地閱讀思考,梳理好自己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為自己和同學交流做好準備,為帶著有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做準備。學生們按自己喜歡的動物角色選擇學習伙伴。教師提出問題:“動物的表現或特點是什么,學習后用你喜歡的方式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紛紛出謀劃策。
2.共同探究,創(chuàng)新發(fā)展
如斑馬小組的同學,從網上下載動物圖片和資料,給其他同學直觀形象地展示。非洲基馬猴小組的同學,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派出代表進行表演,為同學們表現了基馬猴頑皮、可愛、不怕人的一面。表演給同學們帶來歡樂的同時又更好的理解了課文內容,表演者從中提高藝術展示的能力。獅子小組的同學,擅長用電腦制作三維動畫,在課堂上學生邊操作電腦邊談體會,開辟了學習的另一種方式,得到聽課教師的贊許。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語文教學與網絡時代相結合。
(二)教研與科研相結合,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
教師必須從課堂中的主角角色位置上敢于走下來,成為后臺的導演,而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大膽充分地演繹,豐富自己,成長起來。所以,傳統(tǒng)教學與改革后的教學根本不同點就在于:學生能否成為課堂中的主人。而課程改革的中心所在,就是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標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合作、探究,看似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多了,老師的空間少了,實際上對老師的知識底蘊要求越來越高了。這樣教學,不再是完全根據教師實現的預設教案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充分利用課堂中學生生成的問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定教。這種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氛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理解課文描述的語句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課文里說:“花豹小心翼翼地把我們打量一番,就鉆進灌木叢里。10多分鐘后它又出現在我們眼前,后面還跟著四只毛茸茸的小豹崽。”教師問到:“花豹為什么小心翼翼地把我們打量”?生1回答:“小心,害怕”。生2回答:“動物怕我們人類傷害它們,同學們不會忘記清華大學的學生往熊身上潑硫酸事件吧。”話音剛落,其他同學紛紛舉出了發(fā)生在身邊人類殘害動物的事件。這時我借勢引導:“讓我們回到課文中,十幾分鐘后誰又出現在我們眼前”?學生回答:“花豹帶著小豹崽出來了”!盎ū谋憩F為什么會前后不同呢”?學生感悟:“因為這里的人們尊重動物!薄懊讕烀滋烊粍游飯@中不會有破壞動物的現象”!斑@里的人們認為動物是有生命的,和我們人類是朋友!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盡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在對比中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甄別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并成功地進行了文本與生活的銜接。
三、效果與反思
(一)優(yōu)點
1.課前預習,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讓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無論在知識還是情感上進行充分的儲備,為課堂創(chuàng)造了可生成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使學生置身于課文描繪的情景之中,觸景生情。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表現,創(chuàng)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往間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2.小組合作學習,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思想的提升。學生課前充分朗讀課文,翻閱畫報、照片、上網下載有關課文的資料,鍛煉學生收集、積累、選擇資料的能力,學會利用和處理課外資料來輔助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在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從中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自我價值的體現。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善于思維、樂于思維,真正實現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學生獨立思考,梳理好自己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為自己和同學交流做好準備,為帶著有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做準備。學生們按自己喜歡的動物角色選擇學習伙伴。教師質疑,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紛紛出謀劃策。如用帶著感情的語氣朗讀課文、介紹課外資料、制作錄音故事及三維動畫、表演課本劇等方式。學習匯報時,反映出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他們的體會是真實的、由衷的,使我受到很大震撼。同學們高漲的學習積極性,質樸而熱情的語言,活躍的課堂氣氛,得到聽課教師的贊許。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理念。
3.教師改變了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而是巧用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學生在小組匯報過程中,以教材為載體,通過理解書本內容后,學生又搜集課外資料,調動了學生探究性和研究性學習熱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鮮活生動的圖文資料,不僅拓展了同學們的知識視野,也令教師們大開眼界,成為學校寶貴的教學資料。
4.學習方式多樣性,如學生在進行學習匯報時,用讀中悟、悟中讀、表演、多媒體課件、互動式的評價等方式展開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多種智能得以開發(fā)。
5.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yè)是“把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選擇權,讓學生根據自己喜好,自己的特長去展現,如寫環(huán)保繞口令、讀后感、一首小詩、畫一幅圖畫等等,真正達到每個學生自主參與,自主表達,既是對課文理解的一種延伸,又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一種體現吧!
(二)有待提高的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我認識、伙伴欣賞、問題意識及批判意識需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培養(yǎng)。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