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這是舊時為學童開蒙的基礎(chǔ)教材《三字經(jīng)》中的一段話,如今的青年人對它大約是陌生的。這里所說的四歲讓梨的孩童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舉,漢末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兹谏贂r成名,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于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后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此傳),開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相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建安年間,孔融先后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quán),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于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殺。孔融生值漢室之亂,歷經(jīng)桓、靈、少、獻四朝,一生“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終因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于當權(quán)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揚善嫉惡,不僅名重當時,“海內(nèi)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稱譽:“懔懔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zhì)可也!蹦敲,這位漢末大名士的性格和為人究竟如何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