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閔行區(qū)田園第一小學 沈 怡
昨天,我有幸聽了一堂新基礎語文課《比尾巴》,感觸頗深,也使我當天在自己班級執(zhí)教該課時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學生身上,自身的引導語言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年級的《比尾巴》一課是堂充滿童趣的課,由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閃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往往要建立在尊重和靈活運用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創(chuàng)造的資源。那么如何創(chuàng)造有效的資源與教師的引導的恰當與否設計的精妙與否密不可分!敖o”永遠只能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關鍵在于怎么引導。
本課的拓展說話訓練在于出示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動物的耳朵、鼻子之后,試著說一說。當出示大象的圖片時,學生往往能夠正確地說出大象的鼻子像水管或者大象的耳朵像扇子等等,但是卻無法說出大象的身體像什么。因為他們只知道大象很大,可是對于大象身體到底如何龐大沒有形象的認識。盡管之前語文晨會課上學生在廣播中了解到大象重約5噸,但是畢竟一年級的學生太小了,對“5噸”到底是多重毫無概念,有的同學甚至說大象的身體像月餅。若在從前,我或許會直接出示答案,但是今天我認識到不能這么做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