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織里實驗小學 潘佩芳 朱勤英
【問題教案】
〖學習目標〗
1、認識“聰、話”等11個生字。會寫“以、后”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復述這個童話。
3、初步感受回報自然、植樹造林的重要,愿意參加植樹、認養(yǎng)樹木等活動。
〖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一、出示課題,提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思考問題:
松鼠為什么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里埋下一個。
2、自學生字:
把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
3、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二、檢查自學情況
1、指導學習生字,重點指導“眨、聰、總、忽然”。
2、出示“松樹、松果、松鼠”:
讓學生練說“松鼠把松果埋在土里,松果就能長成松樹。”
3、檢查學生課文朗讀情況:
(出示)
⑴松鼠聰明活潑,學會了摘松果吃。
⑵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來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了。
⑶松樹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里埋下一個。以后,這里就會長出一片松樹林的。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課件:小松鼠在摘松果吃。)如果你是小松鼠,在這么美麗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會怎么想?
2、誰來讀這一段,讀出小松鼠的高興勁兒?其他小朋友仔細聽,你從哪兒體會到了小松鼠的高興了?這樣評價他的朗讀,好嗎?
3、評議、朗讀:
重點:
每個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怎么讀才能讓人覺得:啊,真香,真可口,真高興!自己試試吧!
指名朗讀,感受。
在生活中,小朋友們也一定遇到過這么開心的事情吧!能像小松鼠一樣地說說嗎?
交流:
可以用上“那么……那么……”,也可以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詞語句式,如:“真”、“特別”、“很”……
4、齊讀第一段。
四、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小松鼠一邊玩一邊吃香甜的果子,忽然,小松鼠眨眨眼睛,想起來了,(出示課件)朗讀感悟:
光摘松果,不栽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了!
討論:
讀了這句話,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讀,評議,男女賽讀。
指導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五、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聰明的小松鼠想出辦法來了嗎?有好主意了嗎?
2、指名讀句子說說為什么要這么做?
3、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會怎么做?
六、學習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日子一天天過去,將來這片小松樹林會怎么樣?
朗讀最后一句。
2、“更茂密”那是怎么樣的?
哪只松鼠見過茂密的樹林,給大家說說。
3、討論:
小松鼠在這里生活得怎樣?
七、指導寫字
1、觀察“主”、“意”、“總”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筆畫間的相對位置。
2、仿寫,比較
3、練習書寫。
【反思】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落實
新課程倡導新型的師生關系,課堂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平等對話中首席。然而縱觀該教案,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依然沒有得到調整和轉變,所有的問題都是教師設計的,不難想象,這樣的課堂肯定還是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和觀眾。該教案自始至終都沒有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來對待,學生沒有質疑問難的機會,學生沒有選擇的機會,學生沒有自主的機會。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沒有轉變
上述教案教師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者學生一步不差地進行,學生則基本處于被動地位。造成這樣的課堂現(xiàn)象,另外一個原因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因此,老師們在設計教案時,往往考慮最多的是教學思路是否清晰?設計是否嚴謹?上面這個教案環(huán)節(jié)十分清楚,按照這樣的設計,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也許也能完成,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不到落實。
三、缺乏與生活的聯(lián)系,就教材教教材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動的,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更是學生的需要!端墒蠛退晒芬徽n開頭完全可以從孩子們熟悉的小動物──松鼠切入,而該教案的開頭卻像例行公事般,沒有顧及調動學生的情感。該教案在設計上重知識的傳授,三維目標沒有得到體現(xiàn)與落實。另外,該教案所反映出的問題,就是就教材教教材,教材背后的生活,教學的延伸等都被教師忽視了。
【改后《松鼠和松果》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寫松鼠的童話,課文敘述了兩只具有環(huán)保意識的小松鼠植樹造林,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體會到人類在向自然索取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
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指:“課堂教學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以及學生年齡特征,本課時擬訂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愿意參加植樹活動,增強環(huán)保意識,維護生態(tài)平衡。
以上目標重點落實在通過感情朗讀,體會文章底蘊。難點則是養(yǎng)成愛綠護綠的行為。
二、說流程設計與理念構思
1、看圖導入:
首先采用的是常用的看圖導入法:
⑴出示一幅圖(松果),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形容它,以此為切入點,引出文中的句子“每個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再抓準語言訓練點,用“那么……那么……”說話,因為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讓學生掌握一些語言規(guī)范表達的技巧是很必要的,那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和溝通生命。
⑵然后再出示另一幅圖,學生看圖說說松鼠們在干什么?自然導出課文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里埋下一個。學生初讀感悟句子后質疑,“讀了這個句子,你想知道什么?”閱讀中的質疑一則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二則摸清了學生此時的思維層面,有助于“以學定教”。
2、朗讀感悟:
無論是過去的《教學大綱》,還是現(xiàn)在的《新課程理念》,都十分強調引導學生閱讀時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去接觸文本,感悟文本,這也是增強學生語感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我緊緊圍繞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里埋下一個”,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讀:
⑴自讀自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邊讀邊劃“為什么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里埋下一個”的句子。這種在學生閱讀時不忘圈一圈、畫一畫、點一點的學習方法猶如一股甘泉滋潤著課堂,日積月累,學生便能厚積薄發(fā)。
⑵交流感悟。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引導出示兩個重點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摘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了。”和“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以后到處光禿禿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們吃什么呢?到哪兒去住呢?”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體會松鼠的心情,再讀,再讀……特別是后一句,以省略號為突破口,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森林其他小動物的擔憂。
⑶再讀深悟。當學生明白除了松鼠之外,其他小動物也同樣離不開森林,抓住契機,再次出現(xiàn)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里埋下一個”,學生在讀中情感得到升華,深深體會文章內涵。此環(huán)節(jié)“讀──悟──讀”相得益彰,本文情感起伏,扣人心弦,以“埋下的松果,能張出松樹嗎?”一問,引領學生進入一片“更茂密的森林”,去體會那種播種后得到大自然的回報的喜悅。
3、課外閱讀:
我們說,在課堂上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學習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閱讀進行延續(xù)發(fā)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此時,及時提供一篇課外閱讀材料《樹的好處》,重視擴大學生閱讀量。
4、拓展延伸:
在此環(huán)節(jié),老師巧妙地把學生的視角引向身邊。語文處處有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出示生活中的圖片,小樹呼救圖。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準備怎么做,指導學生明理,加入愛綠護綠的行列,提升文本價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