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一門獨立的藝術。中國的方塊字(即漢字)是世界上三種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余的兩種,一是蘇瑪利亞人和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一是古埃及的圖畫文字。這兩種文字后來都中斷了,唯獨中國的漢字一直發(fā)展延續(xù)至今。如果從一九五九年出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文字算起,迄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了。可以這樣說,從漢字產(chǎn)生之時起,便已有了將漢字寫得美觀的要求,這就包含了書法的因素。所以講到書法的起源,必然要聯(lián)系到漢字的起源。
遠古是沒有文字的。歷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為“史前時期”,在社會發(fā)展史上,大體相當于氏族公社的階段。那時,人們只能靠語言來交流思想,靠傳說轉(zhuǎn)述來積累知識和記事。但光靠傳說轉(zhuǎn)述很容易走樣,后來就產(chǎn)生了利用某些實物來喚起回憶、交流思想的辦法,這就是結繩記事和刻木記事。《周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边@種記事的方法,在我國漢族中早已絕跡,但在云南的傈傈族、哈尼族和臺灣的高山族中,不久以前都還有過。至于刻木記事,迄今在云南的佤族中還發(fā)現(xiàn)過傳代刻木的實物。
結繩和刻木(即古書上所說的“契”或“契刻”),只能幫助記憶,不是語言的直接記錄,所以同文字還沒有什麼關系。文字是由圖畫發(fā)展而來的。遠古的人很早就知道用繪畫來表現(xiàn)生活中與他們有密切關系的事物,我國周口店以及法國和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留存有舊石器時代人們所繪制的這種圖畫。最初的圖畫比較復雜,如果要記載一頭;蛞活^鹿,就把牛和鹿的本來樣子畫出來,很是精細,生動逼真。后來,人們把牛、鹿的形象逐步加以概括和簡化,畫牛只用線條表現(xiàn)其頭部和角,畫鹿只勾勒出一個具有特征的輪廓,圖畫的意味逐漸減少,符號的成分逐漸增加,這樣就產(chǎn)生了最早的作為語言的書寫符號的文字。具體的事物,可以用圖畫表示;簡單的抽象概念也可以用圖象式的符號表示。對于復雜的抽象事物,人們就把兩個或更多的符號會合起來表示某種意思。如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就有一個象形符號,不少古文字學家釋為“旦”,即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出來得意思。也有將此釋為“熱”的,下半像“火”,即日下火為“熱”。陶器上還有一個符號,像日照之下,山上起火,也是“熱”字。比大汶口遺存稍晚的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有一些刻劃符號,雖不能確識其含義,但古文字學家們認為,也已是具有文字雛形的符號了。
文字的源泉是生活,是大自然。文字的創(chuàng)造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進行的。我國古代有不少關于“倉頡造字”的傳說,實不可靠。魯迅在《門外之談》中有一段科學的分析,他說:“但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由來,恐怕也逃不出這個例子的!笔聦
從漢字起源,書法藝術便已隨之而起。因為從漢字一開始的構圖,就已經(jīng)有著對美的追求,盡管一開始是幼稚的,但她卻是有要求的。諸如集中整體、平衡相稱等都已非常明顯。以為必須是單獨成為藝術才算書法的要求未免過于苛求了。否則,恐怕就難于找到我國書法藝術的開始紀元了。
古代的“六書”理論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實在是了不起,給我們留下的這麼多的漢字,絕不是雜七八糟的、毫無規(guī)律的、任意一揮的蕪雜符號,而她們的形成沿革有著一套相當系統(tǒng)的理論。雖然不足統(tǒng)攝一切,但究竟是有據(jù)以循的。
關于漢字的構成法(或構造規(guī)律),《周禮》、班固《漢書·藝文志》和許慎《說文解字》都說有六種,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zhuǎn)注,后世稱之為“六書”,F(xiàn)簡述如下:
1、象形。多表示一個具體的事物。許慎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雖體詰詘,‘日’、‘月’是也。”如日、月、山、水、牛、羊、鹿等字。
2、指事。多表示一個抽象的事物。許慎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比绨选耙弧碑斪饕粋基本概念,也可以代表地面或地平線。上面加一劃就是上,即指地平線以上的東西,反之就是下!傲ⅰ毕褚粋人站在地上;“本”原指樹根,故在“木”下加一橫;“末”指樹梢,便在“木”之上部加一橫;“刃”,在刀口加短畫,指明這個地方很鋒利 。
3、會意。是把兩個或更多的意思合在一個字里,表示一個新的意思。許慎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蔽涫侵垢陼猓恍,人言會意。再如日月為“明”,雙木為“林”等都屬此類。
4、形聲。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毙温曌质怯闪x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合體字。義符表示事物的屬性,聲符表示讀音,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思。如“油”,三點水是義符,“由”是聲符。漢字中形聲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5、假借。許慎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奔俳枳质怯龅揭粋新事物,不在造新字,而是找一個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如花朵的“花”,后用來作了花錢的“花”;“我”,本是古代的兵器,后來假借成為第一人稱代詞,原來的意思倒不用了。
6、轉(zhuǎn)注。許慎說:“轉(zhuǎn)注者,建類一守,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鞭D(zhuǎn)注就是意義相同或相近之字可以互相解釋!翱肌、“老”,古時二字同義,可以互訓。轉(zhuǎn)注只是一種訓字的方法,其條件是:互訓的兩各字,必須在同一個部首里。
“六書”理論是古人對漢字結構規(guī)律的總結,雖然不盡科學,但歷來研究文字學的人都很重視它。“六書”理論對于研究中國書法也很有參考價值。古篆刻名家,都是精研“六書”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