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教學研究室徐光華】
〖在處理多元解讀與價值取向關系上出現(xiàn)偏差,產生反文本現(xiàn)象〗
課標精神:“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焙苊黠@,“語文課標”提倡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個性化閱讀、批判性閱讀、多角度多層次閱讀、自主閱讀、獨立閱讀和多元閱讀等主張,都是具體落實在對文本的態(tài)度之上的;它突出的一個基本精神是:語文教學不是學生單方面接受文本的意義,而是學生與文本通過對話建構新的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原有的閱讀經驗、生活經歷和認識特征都參與到新意義的建構之中,因而這個新意義是多元的,不是單一的、標準答案式的。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教師把自己對文本的體驗和學生的閱讀反應組織進教學中,促進學生對文本作深刻、豐富的理解和把握,使閱讀教學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與鮮活的氣象。但也要看到當前出現(xiàn)的一種極端傾向,就是從對文本的開放態(tài)度走到割裂文體與解讀的本質聯(lián)系,并最終導致反文本、反語文、反教學。其表現(xiàn)是:
1、把多元理解誤解成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2、把多元理解誤解成可以沒有核心的理解,或者說可以沒有主要觀點,甚至可以抓住局部或個別字句來曲解全篇;
3、在多元理解中教師可以沒有主觀意見,不能否定和質疑學生的理解。這樣的誤解,顯然有悖于尊重多元理解的本意,也不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真實理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如一位教師教學《去年的樹》一課時,只抓住“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一句,就判定人們破壞自然環(huán)境,從而把課文理解成要保護環(huán)境(作為一篇課文,它的主題一般是相對明朗的,《去年的樹》所要表達的就是誠信:鳥兒信守承諾,去年答應要給樹兒唱歌,今年無論如何一定要找到樹,哪怕已經做成了火柴、已經化為了火苗。這是課文的核心)。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向陽小學 許梅芬】
〖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辨證統(tǒng)一,但也應根據文本、課時實際,有所側重〗
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雙方相互依賴,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發(fā)展,兩者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小學生思想、精神啟蒙的過程,由于語言文學的特殊性,使得語文課程更親緣于人的精神、情感、志趣、心向、態(tài)度、價值等人文特性,這意味著小學語文教育全方位地影響小學生整體人格的提升,啟迪他們的心靈情操,拓展他們的心智視野,使他們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種人性的、人文的、人情的教化。但如果就某一篇課文或某一節(jié)課而言,筆者認為又應該是有所側重的。
教師在教學時,應側重于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這一層面。如教學《去年的樹》一課時,由于這是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童話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這樣的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文、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xiàn)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這樣的教學更側重于對學生的人文熏陶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