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qū)四照園小學 徐 鳳
隨著小語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以閱讀教學最為典型。提倡以讀為憑借,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語文新大綱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徐世榮先生說:“朗讀就是把書面上寫的語言變?yōu)榭陬^上語言,把無聲語言變?yōu)橛新曊Z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活語言!笨梢娎首x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無論教授哪種體裁的課文,也無論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離不開朗讀這個方式。
過去,有些教師不大重視朗讀的作用,過分地強調講解的方法,以為只有分析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其實,一篇好的課文,如同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分析課文好比把它拆開來,讓學生把每一組成部分都觀察得很仔細,了解得透徹,但這時候學生所得到的只是許許多多的局部,是零散的印象。朗讀能把這些拆開來的許多細小的部件組裝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給學生以完整的形象,促進學生從整體理解文章,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語文能力。
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關鍵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和過去那種分析式的教學割裂開來。強調多讀、多背、多積累,放棄繁瑣的傳統(tǒng)的課文內容分析,改變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中要重“感悟”和“語感培養(yǎng)”,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思考、自讀、自悟、自得,形成能力。本文就結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談談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憑借,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的點滴體會。
一、讀中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科學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迫切需要高知高能的人才。要使學生今后成為高知高能的人才,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研究的意識。這一點,我們應該在教學中予以足夠的重視。所以,現代閱讀教學要立求使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知識地位,轉化為能有機會主動參與、發(fā)現、探究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品嘗學習的成功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于是,我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一難點段落時,采用讀與評讀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索,自主學習。本課難點為第三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過的一句話產生了懷疑,并且進行分析思考。由于文中描寫伽利略分析思考的語句較長,學生要想把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思考過程弄明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一開始就給了學生一導入的問題,讓學生默讀伽利略心里想的話,看看他是怎樣思考的。接著,指名幾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伽利分析思考的過程。學生通過短時間的默讀,對其分析思考的過程弄得不一定很明白,再加上個性差異,部分學生不能馬
上想清楚。于是接下來我著重引導學生評讀文中伽利略分析思考的語段。“同學們剛才說得都不錯,那么書中是怎樣寫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他讀得怎樣,為什么?”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了,同學們都爭著讀,搶著評,非常認真地給別人指出優(yōu)、缺點,并一一說出理由。這時,我因勢導:“你認為他有的地方讀的不好,尋么人能讀得比他好嗎?”此時,學生的勁頭更大了,讀起來效果更佳。在評讀過程中,同學們都在積極探究伽利略是怎樣分析思考的。最后,大家都領悟出:伽利略是從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推導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讓人無法解釋清楚其中的原因。這樣,一個很難理解的語段,通過學生的評讀后,不必教師進行枯燥的講解,學生就能很輕松地自悟出來,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二、讀中疑,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源于疑,無疑則無思!彼季S活動通常是由疑部產生的,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穎竇時,才能燃起思維的火花。人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設疑和解疑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學不是用于從外部控制人的行為,而應該用于創(chuàng)造各利能夠促進人的獨立自主和自由學習的條件!币虼,在閱讀教學中要不斷給學生提供主動閱讀,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大膽質疑,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例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的第四自然段,我采用了讀中生疑的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該段是本課的重點段落之一,雖然這個自然段內容不多,但如果學生能很好地掌握這一自然段的內容就能為后面教學伽利略公開試驗和學生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打下基礎。因此,我首先讓學生小聲讀這一自然段。在學生初步了解內容之后,我運用了“故錯法”讀該段,激起學生產生疑問,培養(yǎng)提問意識。我在朗讀時故意讀漏幾個重點詞:反復、許多次、都、的確。還沒等我讀完,好多細心的同學就紛紛舉起了手問我:“老師,你怎么把好幾個詞都讀漏了?”我趁勢問:“想想看,老師為什么把這些詞讀漏了?書中用上了這些詞,能說明什么?請同學們先比較著讀,再四人一小組討論!睂W生讀的情緒頓時被調動起來,拿著書本反復讀上較,小組成員還在一起討論。最后,同學們都舉起了手。有的說:“‘反復’,‘許多次’說明伽利略試驗次數多!庇械恼f:“‘都’、‘的確’說明試驗每一次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說錯了!苯涍^學生自己設疑、自己朗讀、自己解疑,學生對這幾個詞的涵意和文章的用詞進一步加深了理解,第四自然段的內容被學生吸收內化了。與此同時,學生大膽質疑、提問的意識也明顯得到了加強。
三、讀中想,拓展學生思維的領域
所謂“讀中想”,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把讀和想象結合起來,拓展其思維領域。想象是人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痹陂喿x教學中,如果單憑抽象的語言文字去理解作者創(chuàng)造的意境和所表現的深刻主題,學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如果啟發(fā)學生想象,就會開啟學生思維閘門,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課的五、六自然段描寫了伽利略做公開試驗的情景。該段落為本篇課文的精彩部分。按照以往的教法,教師肯定是讓學生先讀一讀,然后進行分析講解。而我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先讓學生接觸課文內容,而是利用課件演示伽利略公開試驗的全過程啟發(fā)學生想象,拓展思維空間。課件演示分為兩部分,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看公開試驗全過程。頓時,教室里發(fā)出了“!兩個鐵球真的是同時著地!”“伽利略真了不起!”“亞里士多德的話真的說錯了!”等之類的感嘆。針對此時學生們盎然的興致,我要求他們再一次仔細觀看公開試驗的情景。這一次是公開試驗的慢鏡頭,學生對公開試驗的過程看得更清楚了。接下來,我啟發(fā)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名觀眾,請你把那次公開試驗的情景描述給大家聽。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有的同學不但把公開試驗的過程描述得很清楚,還發(fā)揮了想象對當時的大氣、斜塔周圍的氣氛、觀眾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說的同學眉飛色舞,聽的同學津津有味,學生們個個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最后,再讓學生看看書中是怎樣描寫的,指導學生把試驗前觀眾說的那幾句話讀好。
以上的教學,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運用朗讀與想象相結合的方法,使課文語言文字所描寫的內容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既豐富了學生的語匯,提高了學生的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啟發(fā)想象、受到教育。使學生深深體會到:權威說的話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不能盲目迷信權威。同時學生也被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深深折服。
總之,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行主動閱讀。必須放開手,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能讀書,積極探究、主動提問、展開想象,真正形成較強的語文能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