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1、為什么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樣的變化,對生命有那樣的感悟呢?
研究這個問題,應該注意寫作時間──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蘿,后來,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種果樹,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這個話,今天聽來是多么荒唐,這就是極“左”的論調。
根據這個線索,聯系歷史背景,就能理解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神州大地重又勃發(fā)生機,欣欣向榮。聯系這樣的歷史背景,就會明白,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作者回顧花和人的命運,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后,不能老是讓悲痛壓在心頭,應該面對新生活,振奮精神,以昂揚的斗志投身到偉大的事業(yè)中去。作者徹悟了,于是“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從腳步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狀態(tài)。
研究這個問題,還應注意“生死謎,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這里說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歲的弟弟身患絕癥,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慮悲痛,現在面對紫藤蘿,我“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由此可以明白,“各種各樣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為什么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呢?個體生命是有止境的,人類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我們不能陷在個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與祖國人民同命運,共呼吸。
2、“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怎么把氣味說成顏色,說成夢幻?
香氣,訴諸嗅覺;色彩,訴諸視覺;夢幻,是大腦幻覺。人的各種感覺是可以溝通的。修辭上稱之為通感。
3、怎么會出現“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這種謬論?
現在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但是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就是這樣。他們非常狹隘地理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認為賞花不是勞動者的愛好,賞花就是小資產階級情調、資產階級情調,甚至認為愛花就會腐化墮落。
4、“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句后面說,“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義,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確是這樣,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確有象征意義,新的歷史時期開始,中國人民煥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時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甩開膀子大干”,大干社會主義的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fā)出來,又像千舟競發(fā),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中去。這兩句話又這樣一個哲理,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一分子,只有每個人都奮發(fā)有為,四化大業(yè)才能燦爛輝煌。理解了這個哲理,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么“加快了腳步”。
5、課文對我們寫作有哪些啟示?
這樣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寫這一類文章,可以從課文中得到不少啟示。
第一,寫景狀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礎,首先要把景物寫好,在寫景狀物中要飽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議論。情從景出,議從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與理,如果有兩三層更好。這篇散文,說了“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之后,又有一層新意,就顯得豐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個局部要細細觀察。我們看,作者既寫一樹,又寫一穗一朵,可以想見她既綜觀總體,又細察局部,觀察得多么周到細致。
第三,對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歡的人一樣,寫起來就會生動親切。
擬人、比喻之類,并非作文時想到要用什么修辭手法才寫出來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這個形象,這個感覺。一樹紫藤蘿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動,它在歡笑,它在和陽光挑逗,寫出來,紫藤蘿花就顯得分外美好可愛。大凡寫作,總得有想像和聯想,才能妙筆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煉出精辟的語句。有了點睛之筆,全文就有靈性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