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浩劫下幸存的野馬(姚大鈞)】
一百多年前,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曾經(jīng)廣泛分布著多種野馬,可是沒多久,在人類恣意捕殺下都先后滅絕。蒙古野馬的分布范圍本來就很狹,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才能見到。
1876年,最后一匹歐洲野馬死在烏克蘭原野以后,人們以為世界上的野馬已經(jīng)絕跡,十分惋惜。后來俄國探險家普爾日瓦科斯基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fā)現(xiàn)了蒙古野馬。它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幸存者。
蒙古野馬發(fā)現(xiàn)以后,當時,俄、美、法等國的博物館曾將野馬的頭骨和皮張制成標本。由于成年的野馬奔跑快,難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駒,人工飼養(yǎng)在烏克蘭和德、英、法、美等動物園里。在精心飼養(yǎng)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馬生存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動物園里。
據(jù)說,最后一次捕獲蒙古野馬是在1947年;而最后一次見到野馬是在1959年冬。后來,外國動物學家曾幾次組成考察隊去蒙古西部尋覓,20年過去了,什么也沒有找到。他們從當?shù)啬撩衲抢锏弥矗澳甏谶@里見過野馬,那是從新疆那邊跑過來的。人們寄希望于新疆,那里可能是惟一有野馬存在的地方。
我國地質(zhì)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曾經(jīng)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馬。它們活動的范圍在準噶爾盆地東部,西起沙丘河,東到將軍戈壁,而以帳篷溝一帶為最多。
野馬的體軀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cè)較淡,腹部變?yōu)槿辄S色。冬夏季節(jié),毛色不同。冬季毛長而粗,色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變短色變深,四肢露出幾條隱條紋,鬣鬃直立,從頭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長,毛深褐色,蓬松而稀疏。
野馬和今天的家馬很是相像,連齒式和牙齒的構(gòu)造也相同。它們相互配種,能夠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后代?墒牵鼈兪峭,不是同種,家馬不是從蒙古野馬馴養(yǎng)而來的。
夏季,野馬數(shù)十只成群,由一頭雄馬率領(lǐng),帶著雌馬和小馬,在草原漂泊漫游,尋覓野生植物吃。傍晚時分,到湖邊去飲水,就在附近憩息。它憑著自己的保護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敵害。冬天,野馬要作季節(jié)性遷徙,在冰天雪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來充饑。
野馬體格健壯,性情剽悍,蹄子小而圓,奔跑很快,耐干旱。在沙漠、草原上,它們有時遇到狼群,并不畏懼潛逃,而是鎮(zhèn)靜地迎擊狼群。有時它會突然發(fā)動進攻,向狼沖去;有時,迅速轉(zhuǎn)過身來,揚起后蹄猛踢。因此,狼不敢輕易侵犯它。
野馬很難捕獵到。野馬遇到人群來包圍,趕快擺起陣勢,雄馬在前,雌馬在后,小馬護圍在中心。它們用蹄子亂踩地面,似乎在威嚇,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頃刻,馬群沖出包圍,快步跑開。
野馬很稀少,已經(jīng)列入世界禁獵動物之中。國際上成立了專門組織,對野馬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定出了馴養(yǎng)、保護和繁殖的方法。我國已把野馬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科學家也曾以各種馬進行雜交,使一百年前生存在歐洲的一種野馬──大盤馬再現(xiàn)。
──選自《動物大觀》,江蘇少兒出版社1995年版
【馬年說馬(周止敬)】
馬,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它身體高大,面部很長,小耳直立,尾有長毛,四肢強健。給人的印象是憨厚、誠實、純樸,沒有一點虛假。馬稟性溫馴,有令則行,有禁則止;行走靈活,善于奔跑,適應性強。不但能耕、挽,而且能乘、運。因而千百年來成為人們可靠的運輸工具。
我國疆域遼闊,生態(tài)復雜多變,馬匹數(shù)量龐大,品種繁多,既有體形高大、速度快的伊犁馬、焉耆馬,也有適應高寒環(huán)境的河曲馬、蒙古馬,80年代又新發(fā)現(xiàn)了體高不足一米的五腰椎矮馬、安寧果下馬,目前中國擁有一千多萬匹馬,總數(shù)居世界前列。
觸覺馬的觸覺、嗅覺極其靈敏,有時能通過對空氣中微量水汽的辨別,找到幾公里外的水源。環(huán)境刺激定向:馬走進山林,能順利沿原路返回,這是馬靠著景物、顏色、聲音、氣味等外界環(huán)境,對其大腦的刺激而識途的。馬對氣味的記憶很強,能在迷途中經(jīng)曲折路程重回原地。
眼睛馬的眼睛很特別,它的瞳孔是上下扁,左右寬,這和它們的祖先野生馬大多生活在開闊的草原上有關(guān)。它那上下扁、左右寬的瞳孔能使它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兩邊的食物或敵人。
睡姿人們一般都認為,馬終生站立,永遠直立著睡覺,只是在得了重病時才躺下。馬的確能站著打盹,甚至睡得很香。這是從它們的祖先那里遺傳下來的。遠古的野馬生活在原野里,遇到敵害的突然襲擊,只能迅速逃走。站著睡覺,逃得快。如今,飼養(yǎng)在馬場里的馬就不同了:它們住在溫暖安全的馬廄里,不用擔心野獸的進攻。這樣,馬就喜歡臥在柔軟的草墊上,自在地伸開腿。不過,它們也能站立而眠,有時它們先站著睡,然后再臥下。
語言馬有自己的語言,它的語言主要是通過耳朵的不同姿態(tài)來表示的。耳朵直豎起,微微搖動,表示“很高興”;耳朵前后左右不停地搖晃,表示“不高興”;耳朵靜靜地倒向后邊,表示“興奮”;耳朵向前倒或倒向兩邊,表示“疲勞”;耳朵向兩邊耷拉著,頭低下,表示“想休息”;耳朵高揚起,向兩邊直豎,表示“緊張”;耳朵不停地搖動,頭揚起,表示“害怕”。
智力原蘇聯(lián)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一匹聰明的馬,它拉馬車運糧食,一次只肯拉20袋,每次裝完車,它都要回過頭來仔細看看,如果超過20袋,它便“拒絕拉車”。馬很聰明能干。德國農(nóng)民奧斯丁養(yǎng)了頭叫漢斯的馬,會做加減乘除算術(shù)。美國的史威特把他的馬訓練得很出色,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平時替他遞報紙,幫他穿衣服,給他拿帽子。這馬還是他的一只活“鬧鐘”,每天早晨定時催他起床。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有一匹叫“牛油糖”的馬,在主人的精心訓練下,竟能駕駛一部經(jīng)過改裝的林肯牌汽車。在英國,有一匹名叫“灰灰”的馬,在主人基利的耐心訓練下學會了踢足球,它不但會做頭頂球、射門、橫射及后傳等動作,而且射門的命中率相當高。
──摘自2002年1月1日《北京晚報》
【馬年頌馬(來新夏)】
蛇年即將過去,馬年就要來臨。蛇雖經(jīng)世人比附于龍,而稱為小龍,又由偉人以“山舞銀蛇”加以包裝,但仍然給人一種麻酥酥的不舒服感,特別是婦女兒童都避之惟恐不及。而馬則完全不一樣,馬有許許多多可說的故事,又和人有方方面面的親密關(guān)系。因而馬頗為人們所垂愛,而馬年也就成為備受歡迎的生肖年。
馬有許多佳名美譽:千里馬、天馬、寶馬、汗血善馬、駿馬、老驥、白駒等等。唐太宗屢用以征伐的六駿、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駿、漢文帝有良馬九匹號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錫以嘉號。髫齡讀《三字經(jīng)》,就知道“馬牛羊、雞犬豕”等六畜,馬與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馬居六畜之首。稍長讀《幼學瓊林》有“驊騮,良馬之號”之句。走到商肆店鋪,常見“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的對聯(lián),以企盼經(jīng)營順利,生意興旺。
馬在史傳中多記有故事,《史記·大宛列傳》記張騫使西域,在給漢帝的報告中,盛陳大宛名特產(chǎn),特指稱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后又有使者夸贊其馬。并言最善者在大宛貳師城,武帝急于得善馬,曾派人“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遭到拒絕,于是不惜派貳師將軍李廣利以數(shù)萬專門之師,直趨貳師城,取得善馬。賜名“天馬”?梢娚岂R之為時所重。
馬在人類社會生活與事業(yè)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業(yè)的戰(zhàn)具,至今流傳著許多成語、俗諺。終日奔忙謂之“馬不停蹄”,不迷方向稱“老馬識途”,不亂行止惟“馬首是瞻”。祝事功有成,莫不言“馬到成功”。若言文采,李白自薦于韓荊州而稱“雖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晉桓溫北征,才華為一時所稱的袁宏(虎)相從,“會需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世說新語·文學》)北魏傅永,字期,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zhí)鞍橋,倒立馳騁”?上е皇且唤槲浞,連友人的來信都無法回復,而請另一位朋友代答,遭到拒絕,于是“發(fā)奮讀書,涉獵經(jīng)史,兼有才筆”,終于成為一位文武全才,建立事功,以至魏高祖常常嘆服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惟傅期耳!”事見《魏書》與《北史》。傅永的功績,馬至少做出了一半貢獻。秦皇統(tǒng)一六國,馬之功居其半,兵馬俑可為一證,銅車馬得行軍快速之效,馬踏飛燕示馬之迅猛,馳道之修亦利馬之驅(qū)馳;唐太宗連年征伐,所驅(qū)策者六駿,貞觀之治,六駿有其功。太宗不僅自撰《六馬贊》,還刻石鑲于墓室,示至死不能須臾離六駿。是以元人王惲題唐韓干畫馬詩有句云:“昭陵六駿秋風里,辛苦文皇百戰(zhàn)功”,以贊嘆六駿之勛績。俗語有“馬到成功”之說,正以馬之屢建大功,深得人心。而“一馬當先”正以見勇士之奮進。
馬以速度見稱而成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選。周穆王以八駿巡行四方,升昆侖之墟。傳說還因八駿之快捷而縮短了與西王母相會的時間。光陰似箭,而以馬之疾馳為喻者,尤所習知,即下智若秦二世,亦深明此理。《史記·李斯傳》記稱:“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謂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薄肚f子·知北游》中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漢張良、魏豹的史傳中亦都有“人生一世間,若白駒之過隙”。是可見周秦以來,已以良馬白駒之快捷喻光陰之迅速。
河圖洛書相傳為文化之肇端,白馬馱經(jīng)得外來文化之滋潤,馬遂為重要文藝題材之一,畫家色彩,畢現(xiàn)馬之威武、飄逸、灑脫、奔騰種種美姿;八駿、六駿以及百馬之圖永為畫家筆墨所至,唐曹霸畫馬,詩圣杜甫為作《丹青引》詩以贈,佳篇傳誦至今,F(xiàn)代畫家徐悲鴻亦以畫馬獲譽海內(nèi)外,人爭仿作。我國最早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小雅》的《白駒》之什,就有“皎皎白駒”之句,言良馬之毛色,《六月》頌“四牡”,則言良馬之強壯。詩人筆下,馬更是重要寫作對象,古詩十九首之“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喻人之不能忘本,魏武以老驥自喻,世傳名句。唐宋詩人更多吟詠,杜甫詩集隨手翻檢,可得詠馬之作多首,而汗血善馬之刻畫,尤令人神往。其《房兵曹胡馬》詩云:“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彼瓮醢彩摹厄戲t》一詩,更為簡潔動人,詩云:“驊騮亦駿物,卓犖地上游。怒行追疾風,忽忽跨九州。”宋孤臣鄭思肖發(fā)出“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的悲憤,充分表達眷念故宋的舊情。類此難以盡檢。
頌贊馬的故事和詩文,還可以搜求到無數(shù)。只就這些拾零,便能看到馬的威武、強壯、俊逸、飄灑、快速等等特有精神和建功立業(yè)的氣概。在迎接以馬作為生肖標志的新一年,愿馬的諸種優(yōu)異特性涵蓋和潤澤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與角落,讓中華民族像“天馬”那樣騰躍,讓人民過得比蛇年更好!
──摘自2002年1月2日《中華讀書報》
【馱馬(施蟄存)】
我第一次看見馱馬隊是在貴州,但熟悉馱馬的生活則在云南。那據(jù)說是所謂“果下馬”的矮小的馬,成為一長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諸省在公路出現(xiàn)以前惟一的交通和運輸工具了。當我乘坐汽車,從貴州公路上行過,第一次看見這些馱馬隊在一個山谷里行進的時候,我想,公路網(wǎng)的完成,將使這古老的運輸隊不久就消滅了罷。但是,在抗戰(zhàn)三年后的今日,因為液體燃料供應不足,這古老的運輸工具還得建立它的最后功業(yè),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萬匹駱駝,西南有十萬匹馱馬,我們試設想,我們的抗戰(zhàn)乃是用這樣古舊的牲口運輸法去抵抗人家的飛機汽車快艇,然而還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這場面能說不是偉大的嗎?因此,當我們看見一隊馱馬,負著它們的重荷,在一個峻坡上翻過山嶺去的時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動了。
一隊馱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二十匹,雖然有多到十六或二十匹的,但那是很少的。每一隊的第一匹馬,是一個領(lǐng)袖。它是比較高大的一匹。它額上有一個特別的裝飾,常常是一面反射陽光的小圓鏡子和一叢紅綠色的流蘇。它的項頸下掛著一串大馬鈴。當它昂然地在前面帶路的時候,鈴聲咚嚨咚嚨地響著,頭上的流蘇跟著它的頭部一起一落地聳動著,后邊的馬便跟著它行進;蚴强粗^頂上的標志,或是聽著它的鈴聲,因為后面的馬隊中,常;祀s著聾的或盲的。倘若馬數(shù)多了,則走在太后面的馬就不容易望到它們的領(lǐng)袖,你知道,馱馬的行進,差不多永遠是排列著單行的。
每一匹馬背上安一個木架子,那就叫做馱鞍。在馱鞍的左右兩邊便用牛皮繩綁縛了要它負荷的東西。這有兩個作用:第一是不使那些形狀不同的重載直接擦在馬脊梁及肋骨上,因為那些重載常常有尖銳的角或粗糙的邊緣,容易損傷了馬的皮毛。第二是每逢行到一站,歇夜的時候,只要把那木架子連同那些負載物從馬背上卸下來就行。第二天早上出發(fā)的時候,再把它擱上馬背,可以省卻許多解除和重又束縛的麻煩。
管理馬隊的人叫做馬哥頭,他常常管理著四五個小隊的馱馬。這所謂管理,實在不很費事。他老是抽著一根煙桿,在馬隊旁邊,或前或后地行走。他們用簡單的,一兩個字──或者還不如說是一兩個聲音──的吆喝指揮著那匹領(lǐng)隊的馬。與其說他的責任是管理馬隊,還不如說是管理著那些領(lǐng)隊的馬。馬哥頭也有女的。倘若是女的,則當這一長列辛苦的馱馬行過一個美麗的高原的時候,應合著那些馬鈴聲,她的憂郁的山歌,雖然你不會懂得他們的意義──因為那些馬哥頭常常是夷人──會使你覺得何等感動!
在荒野的山林里終日前進的馱馬隊,決不是單獨趕路的。它們常?赡芗系揭欢倨ヱR,七八個或十幾個馬哥頭,結(jié)伴同行。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們每天走六十里,總可以獲得一個歇站。那作為馬隊的歇站的地方,總有人經(jīng)營著馬店。每到日落時分,馬店里的伙計便到城外或寨門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趕站的馬隊,這是西南一帶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陣喧嘩。
馬店常常是一所兩層的大屋子,三開間的或五開間的。底下是馬廄,樓上是馬哥頭的宿處。但是那所謂樓是非常低矮的。沒有窗戶,沒有家具,實在只是一個閣樓罷了。馬店里的伙計們幫同那些馬哥頭抬下了馬背上的馱鞍,洗刷了馬,喂過馬料,他們的職務就完了。馬哥頭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樣,雖然趕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臉洗腳甚至沐浴的。他們的晚飯也不由馬店里供給,他們都隨身帶著一個布袋,袋里裝著苞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馬匹,他們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點開水,把那些苞谷粉吃了。這就是他們的晚餐。至于那些高興到小飯店里去吃一杯酒,叫一個炒菜下飯的,便是非常殷實的闊佬了。在抗戰(zhàn)以前,這情形是沒有的,但在這一兩年來,這樣豪闊的馬哥頭已經(jīng)不是稀有的了。
行走于迤西一帶原始山林中的馬隊,常常有必須趕四五百里路才能到達一個小村子的情況。于是,他們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用他們的名詞說起來,這叫做“開夜”。要開夜的馬隊,規(guī)模比較的大,而且要隨隊帶著炊具。差不多在日落的時候,他們就得在森林中尋找一塊平坦的草地。在那里卸下了馱鞍,把馬拴在樹上,打成一圍。于是馬哥頭們安鍋煮飯燒水。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們必須撿拾許多枯枝,燒起火來,做成一個火圈,使野獸不敢近前。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時還會有猛獸在半夜里忽然襲來,咬死幾匹馬,等那些馬哥頭聽見馬的驚嘶聲而醒起開槍的時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所以,有的馬隊還得帶一只猴子,在臨要睡覺的時候,把猴子拴縛在一株高樹上。猴子最為敏感,到半夜里,倘若它看見或聞到遠處有猛獸在行近來,它便會尖銳地啼起來,同時那些馬也會跟著驚嘶,于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云南的西北,販茶葉的古宗人的馱馬隊是最為雄壯的。在寒冷的天氣,在積雪的山峰中間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著刀和小銅佛,騎著他們的披著美麗的古宗氍鞍的馬,尤其是當他們開夜的時候,張起來的那個帳幕,使人會對于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發(fā)生許多幻想。
二萬匹運鹽運米運茶葉的馱馬,現(xiàn)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嶇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個坡,翻下一個坡,又走上一個坡,在那無窮盡的山坡上,運輸著比鹽米茶更重要的國防材物,我們看著那些矮小而矯健的馬身上的熱汗,和它們口中噴出來的白沫,心里會感到怎樣沉重!
──選自《名家經(jīng)典散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