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科院文學所 衛(wèi)紹生
在南北朝詩壇被玄言、山水、游仙、公宴之類的詩歌充斥的時候,樸實自然清新流暢的樂府民歌,卻為當時的詩壇帶來一陣清風,令人耳目一新,《木蘭辭》就是最為杰出的代表。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蘭代父從軍、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北朝民風剽悍,尚武是一個時代的風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圍著閨房轉(zhuǎn),動輒就是針織女紅,而是和男子一樣習武練劍,弓馬嫻熟,武藝出眾。北魏時期的李波小妹就是這樣一位女子:“鬟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壘雙”。(《李波小妹歌》)受當時民風的影響,木蘭自幼習得一身好武藝,后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成了令許多須眉男子為之汗顏的巾幗英雄。
木蘭這一藝術(shù)形象和僅僅是武藝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來,顯然更加嫵媚可愛,具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樣具有尚武精神,武藝超群,不僅如此,在她身上還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
首先是其孝。聽到將要征其父入伍的消息,木蘭十分著急,因為她上無兄長,沒有人能夠代替父親應征,于是萌生了替父從軍的念頭:“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她不愿年邁的父親去經(jīng)受征戰(zhàn)之苦,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辭別父母,踏上了征程,詩人只是用了“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二句,就寫出了木蘭見到“軍帖”的復雜心情,寫出了木蘭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焦慮和憂愁,表現(xiàn)出木蘭對父母的關(guān)愛和孝敬,一個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來。
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礎,木蘭代父從軍,可謂是忠孝兩全。以女兒之身女扮男裝,和男子漢一樣戰(zhàn)場上與敵寇拼殺,既是為父盡孝,又是為國盡忠。她離開父母遠征,雖然不能膝前盡孝,但是卻用殺敵報國實現(xiàn)了對長輩的孝,而對國家的忠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xiàn)。
再次是其勇。木蘭從軍之后,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奮不顧身:“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笔曛g,木蘭像真正的男兒一樣南征北戰(zhàn),身冒矢鏃,英勇作戰(zhàn),功勛卓著,表現(xiàn)出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抗敵御辱的愛國精神。
最后是其智。一個女孩兒家,和男子漢一樣征戰(zhàn)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兒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現(xiàn)其智慧的,則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祿。十二年的廝殺,木蘭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天子又是封賞、又是許官,若是尋常人物面對如此顯赫的功名利祿,恐怕早就對著皇帝佬兒三叩九拜山呼萬歲了。但是木蘭很明智,她可以為父盡孝,為國盡忠,卻不愿隨朝伴君,且不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駕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
木蘭代父從軍,慷慨赴國難,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孝順父母,報效國家。一旦戰(zhàn)火熄滅,刀槍入庫,她最大的愿望則是回到家鄉(xiāng),還其女兒本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詩歌在簡約而凝煉地表現(xiàn)了木蘭的忠、孝、智、勇之后,著重描寫了她回歸女兒本色的天真快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當她以一身女兒妝出來和昔日的戰(zhàn)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只此兩句,詩歌的喜劇效果盡數(shù)顯現(xiàn)出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伙伴的驚異和木蘭“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詼諧調(diào)笑中戛然而止,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