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分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為中心,為突出威嚴肅穆的政治氣氛,不種任何花草樹木。因此,紫禁城的植被主要集中在后宮,特別是內苑慈寧宮花園、寧壽宮花園(乾隆花園)、建福宮花園及御花園中。其植被配置,既沿襲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tǒng)風格,又突出了皇家園林的特點。
從植被種類來看,宮中多植松、柏、槐、楸、銀杏等象征長壽、祥瑞的樹種。銀杏壽命極長,可達千年,被稱為“帝王樹”;楸樹因萌發(fā)力強,多生根蘗,象征子孫繁盛而備受皇室青睞。而海棠、玉蘭、竹、梅、芍藥、牡丹、青桐、紫藤、凌霄等植被則因寓有繁茂、富貴、清雅、剛直秉正、綿延不絕等種種美好含意,成為宮內最常見的花木。
清代為保證宮中一年四季皆有花木可賞,特由南花園、奉宸苑、營造司等部門負責將南方花木漕運至京,培育栽種,然后送到宮里陳設。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記載:“每歲正月進梅花、山茶……四月進梔子花、石榴花、薔薇……六七月進茉莉、建蘭……八月進巖桂,九月進各種菊花……”
植被配置的方式豐富靈活,喬木、灌木、盆景交替運用,行植、叢植、孤植、散植互相結合。植被布局或密集或疏朗,或對比或均衡,或規(guī)整或隨意。松、竹等植被濃郁的深綠為主色調,與紅墻、黃瓦、白石交相映輝,構成了紫禁城肅靜典雅的基本畫面。
紫禁城中植被配置的另一突出特點是與建筑環(huán)境緊密結合。建筑是靜止的,植物則隨時間之變而具有豐富的變化,更承載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兩者共同創(chuàng)造空間意境,可謂相得益彰。如乾隆花園古華軒因古楸樹而建,四面開敞,不施粉彩,全部楠木本色,楹聯(lián)上書“明月清風無盡藏,長楸古柏是佳朋”。而三友軒取意歲寒三友“松壽、竹貞、梅雅”,庭院中以松、竹、梅為主,就連建筑內檐的裝修亦以此為題材。御花園內絳雪軒的得名則因軒前植有五株海棠,春日花開,落英繽紛如同絳雪,“花與香風并入簾”。諸如此類,在紫禁城中比比皆是,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與植物配景相融相濟的關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