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同文
一、人間的“天上宮闕”
故宮,為什么又稱紫禁城?這是因為“紫”字取名于紫宮,紫宮又是天帝之宮。古時,人們把天上的星宿劃分為三垣(yuān),“三垣”是指三個宮城的意思,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中間,稱為中垣,在北斗星的東北方向,于是古人便認(rèn)為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天帝之宮。封建帝王在封建時代被認(rèn)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那么天子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皇宮,自然應(yīng)該是人間的“天上宮闕”。又因為皇宮是禁區(qū),非一般人敢涉足,所以故宮又叫紫禁城。
故宮的布局,處處體現(xiàn)著“政權(quán)神授”的觀念。作為“三垣”之一的太微垣之南,有三顆星,被古人視為三門,起名曰:端門、左掖門、右掖門。故宮也按此布局,在前面建了端門、午門、午門東西各建有左掖門、右掖門。金水河穿過午門和正陽門之間,是天宮中銀河的象征。
皇帝、皇后居的乾清宮、坤寧宮,兩宮名稱,取天地之意,因為“乾”表示“天”,“坤”表示“地”。在其東西兩側(cè)有日精門與月華門,則是“日”“月”的象征。另外的東西六宮,也分別象征著天上的十二星辰。
這種布局,代表著“天地合一”的觀念,表示了封建統(tǒng)治的威嚴(yán),同時也為了封建帝王豪華、奢侈生活的需要。
故宮是一座長方形的小城,南北東西各一門。南門叫午門,即皇宮的正門,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皇宮的北門叫神武門,城門樓上有鐘鼓(白天鳴鐘,夜里擊鼓,報時用);皇宮的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
故宮里面的宮殿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翼。
“內(nèi)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西六宮。
“外朝”是皇帝行使權(quán)力──舉行大典、會見群臣、辦理國事的地方;“內(nèi)廷”是皇帝日常生活及后、妃、皇子居住的地方。
“外朝”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如《故宮博物院》一文中所說:“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臺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鳳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個圓雕龍頭,龍嘴里都有一個小圓洞,是臺基的排水管道,下雨的時候,水從龍頭流出來,就象千百條龍在噴水!
太和殿,是舉世聞名的金鑾寶殿,莊嚴(yán)宏偉、氣宇軒昂。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初起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皇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為太和殿。現(xiàn)存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595年)重建的。建在兩米多高的漢白玉臺基上,四周是云龍云鳳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的石階上刻有蟠龍。
太和殿是故宮最堂皇的建筑,重檐廡殿頂,高三十五米,寬三十六米,面積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殿內(nèi)居中的是一座高兩米的平臺,擺著金漆雕龍寶座,這是封建皇權(quán)的象征。座頂正中的蟠龍金柱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天花板繪有龍戲珠圖案,兩旁是蟠龍金柱,座后是華美的圍屏。殿前月臺上,陳列著日晷(guǐ)、嘉量、銅鶴、銅龜、銅鼎等珍貴文物,以象征江山永固。
每當(dāng)皇帝升座時,殿前陳列的鶴、鼎、爐便升起裊裊青煙。殿廊下的玉磬(qìng)、金鐘、琴、笛、簫齊奉,樂聲悠揚(yáng)。
民間傳說金鑾殿是“金磚鋪地”、“金泥包墻”、“金龍抱柱”。
其實并不是用真金做的磚、金土合的泥、真金鑄的龍。
所謂“金磚”是由蘇州所產(chǎn),專供皇宮使用的一種磚。每塊磚上都記載著塑造宮和工匠的姓名,可見制作時何等嚴(yán)肅、莊重。它選用蘇州的優(yōu)質(zhì)土燒制,燒制過程很復(fù)雜,要先用糠草熏一個月,再用片柴、棵柴各燒一個月,然后用松枝架燒四十天,共燒一百三十余天。千里迢迢運(yùn)到北京,鋪在皇宮地面上后,還要在磚上面涂生桐油,因此地面光滑閃光,看上去象撒了一層金粉,射出光芒。這磚最早叫“京磚”,因為“京”“金”二字音相近,后來就叫成“金磚”了!敖鸫u”雖不是黃金制做的,但每做成一塊都要付出若干勞動,造價昂貴。
所謂“金泥”呢?
則是工匠們在抹墻的灰漿里摻上了一種含有礦物質(zhì)的顏料,這種顏料叫“包金土”,用這種包金土裝飾的墻面,干后發(fā)出金黃色的光彩。金鑾殿的四壁就是用這種包金土裝飾的。
所謂“金龍柱”呢?
這立在皇帝寶座兩旁的立柱,一根根金光燦燦,叫金龍柱。金龍柱也不是全金的,而是木制的。制成后又在木制柱上采用瀝粉粘金的方法,使之變成金黃。柱上的蟠龍,是先由畫工繪出圖案,再按圖案把黃金做成的薄薄的金箔一片片貼在柱上。栩栩如生的“蟠龍”就是這樣做成的。
這用勞動人民血和汗筑成的三大殿,顯示了皇權(quán)的威風(fēng);那些風(fēng)格各異的后宮呢?則是歷代所謂龍子龍孫們驕淫奢侈生活的最好見證。
現(xiàn)在的東六宮已改為藝術(shù)專館,陳列著歷代帝王享用的藝術(shù)珍品和世間珍奇。
西六宮仍是當(dāng)年的景況,以供人們參觀。其中的儲秀宮就是當(dāng)年的蘭貴人,后來的慈禧太后生活篡權(quán)的地方。儲秀官外墻上掛的十幅木刻貼金的“萬壽無疆賦”,是慈禧五十大壽時,王公大臣們?yōu)榘徒Y(jié)和討她喜歡而寫的頌詞。
在這些宮中,養(yǎng)心殿最惹人注目。此殿建于明代,清雍正時重修。正間為皇帝引見群臣的地方,西門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的地方,東門曾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辛亥革命后,清代最后一個皇帝宣統(tǒng)帝溥儀在此宣告退位。
紫禁城東南角還有一組大宮殿,起名曰寧壽宮。面積四萬六千多平方米,殿堂、房屋千余間。這里宮閣樓臺十分壯觀,暢音閣大戲樓就在此處,它是紫禁城里戲樓中最大的一座,乾隆時建成,直到光緒時,這幾代帝王均在此看過戲。
二、文物寶庫
“紫禁城也是一個文物寶庫。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有繪畫、書法、雕塑、銘刻、銅器、陶瓷、織繡;有寶石、珍珠、翡翠、珊瑚;有鐘表、古玩、金銀器皿等等,應(yīng)有盡有,共九十多萬件!
這些文物中,以《三希堂法帖》名氣最大。這帖刻石共四百九十五塊,現(xiàn)存在北海公園閱古樓中,三希堂堂址就在養(yǎng)心殿內(nèi)。
三希堂北壁掛有乾隆十一年御筆草書《三希堂記》、記中寫道:“內(nèi)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xiàn)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yuǎn)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yǎng)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乾隆皇帝所以把這三件法帖稱為“三!保驗椤棒酥屣L(fēng)峻節(jié),故足尚”;獻(xiàn)之為右軍(即王羲之)之子也,亦可嘉”;“王珣,史稱其整頹振靡,以廉恥自許,很可推崇”。乾隆認(rèn)為:“彼三人者,同族同時,為江左風(fēng)流冠冕。今其墨跡,經(jīng)數(shù)千百年(距乾隆時實際是一千三百余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余,適然薈萃于一堂。雖豐城之劍,合浦之珠,無以逾此!
是的,我國古代最卓越的書法家王羲之及其子王獻(xiàn)之、同族王珣的書法,由一千五百年前存放到今天,還完好地保存著當(dāng)然是無價之寶。
養(yǎng)心殿里還存放著價值連城的金發(fā)塔,這是清宮遺存最高最重的金塔。塔高一四七厘米,底方一七○厘米,重二一五斤。這個金發(fā)塔,是乾隆皇帝為紀(jì)念他的母親崇慶皇太后、不惜用宮廷里的二百多斤黃金,制做成的。乾隆四十年(公元1777年),八十六歲的崇慶皇太后病,乾隆命令宮廷調(diào)動全國的金工巧匠,做了這金塔。塔身里有一個長方形的金匣,盛著皇太后生前梳落下的頭發(fā),所以叫金發(fā)塔。
此外,樂壽堂里的玉雕“大禹治水”,蔚為壯觀,也是一年價值連城的稀世之寶。這是故宮中最大最重的玉雕。長三米多,重一萬零七百斤。是以宋代畫家的《大禹治水圖》為藍(lán)本,雕刻在玉石上的。畫面刻在玉石正面和兩側(cè),玉石背面刻有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題密勒塔玉山大禹治水圖》御制詩全文。
這座玉山的原料,采自我國產(chǎn)玉最好的地方──新疆和闐南部的密勒塔山。密勒塔山處處是險峰峻嶺,空氣稀薄,氣候惡劣。采玉工冒著生命危險采下這巨大的玉石后,又歷經(jīng)千辛萬苦,越過崇山峻嶺、沙灘、河流,行程萬里運(yùn)到北京,再按照乾隆的旨意,運(yùn)往揚(yáng)州,由揚(yáng)州著名的玉雕藝人們制做。雕琢這大禹治水圖玉山,先后耗工十五萬多,歷時十多年,乾隆的記載:“是器致之以萬里,功用十年告蕆事!
其次,有兩頂鳳冠,也是絕無僅有。一頂是三龍二鳳冠。明代萬歷皇帝孝皇后孝瑞所戴,屬定陵的出土文物。鳳冠重二公斤,由一百多塊紅寶石、藍(lán)寶石、碧、五千多顆珍珠、黃金及翠鳥的羽毛制作的。冠頂裝有翠鳥的羽毛制做的云朵,鳳冠稍晃一下,“云朵”便浮動。“云朵”上還有一條絲縷金龍,最高處的金龍還口銜珍珠……另一頂是清代皇后的夏朝冠,由青絨制成,冠頂有三層金鳳,鳳頭頂飾珍珠,兩翼、鳳尾均鑲有珍珠。全冠共飾金鳳十只,珍珠五百二十二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