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參考資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什么?據(jù)明代朱國楨寫的《涌幢小說·兵器》說,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以下十八種: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锏、撾、殳、叉、耙頭、綿繩、白打。

    【三十六計】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diào)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guān)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顛、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huán)計、走為上

    【三十六計之二計解析(趙立、王世英)

    1、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敵方的情況已經(jīng)明確,友軍的意向卻不穩(wěn)定,這就要想方設法誘導友軍前去殺敵,以避免過分消耗我方的戰(zhàn)斗力。這就是根據(jù)《損》卦“損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謀略。

    評點:“借刀殺人”其義謂:自己不出面,利用或挑撥別人去害人。語出明代汪廷納的《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范)仲淹為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招討使以平(趙)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笨梢,其原意是用于人事關(guān)系方面。此語用于戰(zhàn)爭計謀方面,則指的是為了保存實力,而利用矛盾,借助別國力量去擊破敵方的謀略。古代兵家認為,從軍事觀點來看,當敵我雙方勢均力敵之時,突然有一支新的強大部隊,以第三者的態(tài)勢出現(xiàn),這必將是一個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想方設法加以利用。同樣,當一個國家容許他的鄰國無限制地擴張勢力,而不加以阻止時,那么,它的衰落將相隨而至!侗▓A機》下卷《借》篇謂:“古之言借者,外援四裔,內(nèi)約與國,乞師以救助耳。惟對壘設謀,彼此互角而有借法,借法乃巧。蓋艱于力,則借敵之力;不能誅,則借敵之刃;甚至無財,而借敵之財;無物,而借敵之物;鮮軍將,而借敵之軍將;不可智謀,而借敵之智謀。吾欲為者誘敵役,則敵力借矣;兵欲斃者詭敵殲,則敵刃借矣。撫其所有,則為借敵之財物;令彼自斗,則為借敵之軍將;翻彼著為我著,因其計成吾計,則為借敵之智謀。不必親行,坐有其事。己所難措,假手于人。敵為我資,而不見德。我驅(qū)之役,法令俱泯。甚且以敵借敵,借敵之借,使敵不知而終為我借,使敵既知而不得不為我借,則借法巧也。”所借于敵的,可謂多矣,“借刀”總其說而已。行借之時,要突顯“智”“巧”二字。

    春秋末年,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率軍前去攻伐魯國。魯國勢弱,不堪一擊,形勢非常嚴峻。子貢分析形勢之后,認為只有吳國的實力可以同齊國抗衡,可以借助吳國兵力打敗齊軍。于是子貢便前去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理相勸,勸他不要讓異己在攻伐魯國的戰(zhàn)爭中輕易得手而取得主動;而應讓他們?nèi)スゴ騾菄,借以鏟除異己的勢力。田常為之心動,但苦于齊國已作好伐魯?shù)牟渴,如在此時轉(zhuǎn)而攻吳,怕是出師無名。子貢說:“這事不難,我前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聽了非常高興。子貢便來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它的勢力必定得以強大,接著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動手,聯(lián)魯攻齊,吳國不就可以借此與強晉分庭抗禮、成就霸業(yè)了嗎?”子貢又去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以解除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這次穿梭游說,實現(xiàn)了預期的目的。他又想到吳國勝齊之后,必然要挾魯國,而使魯國不能真正解除困境。于是,他又暗自來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guān)系:吳國伐齊成功之后,必定轉(zhuǎn)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有所準備,以防吳國的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統(tǒng)率精兵103000人(其中有越國兵3000人),北上攻打齊國,魯立即派兵助戰(zhàn)。齊軍中了吳軍的誘敵之計,深陷重圍之中,結(jié)果齊軍大敗,主帥國書及其他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此戰(zhàn)以齊國請罪求和而告終。夫差大獲全勝之后,便立即率軍轉(zhuǎn)而攻晉。因為晉國早就有所準備,故順利擊退吳軍的進攻。這樣,子貢充分利用了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智于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使魯國從弱勢而危難之中,得以徹底的解脫。

    還有,春秋末年,吳國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大敗越王勾踐后,吳王夫差的重要謀臣伍子胥多次建議乘勢消滅越國。越王勾踐便用借刀殺人之計,離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guān)系。越王派大夫文種攜帶厚禮,前去買通吳王的寵臣伯。伯受賄后,千方百計替越國說話,多次在吳王面前詆毀伍子胥。吳王聽信了伯的讒言,以伍子胥陰謀通齊叛吳之罪將其殺害。

    在中國古代,這方面事例很多,如曹操借刀殺禰衡等。

    2、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文:當敵方發(fā)生嚴重危機的時候,就要乘勢發(fā)兵戰(zhàn)而勝之。這正是強者戰(zhàn)勝處于困境之敵而采取的重要決策。

    評點:“趁火打劫”一語,其原意謂:趁別人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此計用于軍事方面是指:當敵方發(fā)生危機的時候,就要果斷出擊,以爭取迅速取勝!妒患易O子·計篇》有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倍拍磷⒃唬骸皵秤谢鑱y,可以乘而取之!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互相攻伐,戰(zhàn)事不斷。經(jīng)過長年征戰(zhàn),越國終因不敵吳國,而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押在吳國,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勾踐決不屈服,他立志復國雪恥,立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宏圖大志。他表面上順從吳王夫差,終于騙取了他的信任,被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之后,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以麻痹夫差。在國內(nèi),勾踐則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發(fā)奮圖強,越國的實力大大加強了,人丁興旺,物豐給足,人心穩(wěn)定。而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所迷惑,從沒把越國放在眼里。他驕橫跋扈,拒納諫言,殺死了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閉目塞聽;他生活淫亂,奢侈無度;他加緊搜刮,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空。

    公元前473年,吳國幾乎顆粒無收,弄得民怨沸騰。而正在此時,吳王夫差又北上會盟,以謀取霸主地位。越王勾踐認為時機已到,便舉兵伐吳。吳國內(nèi)部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打敗。

    勾踐的這次取勝,正是乘敵方內(nèi)部的危機,而就勢取勝的典型戰(zhàn)例。

    ──選自《三十六計》,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幾首軍歌】

    大刀進行曲(麥新作詞)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zhàn)的一天來到了,/抗戰(zhàn)的一天來到了。懊嬗袞|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消滅。瘺_。。蟮断蚬碜觽兊念^上砍去!殺!

    八路軍軍歌(公木作詞)

    鐵流兩萬五千里,/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鍛煉成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奔戰(zhàn)場。/首戰(zhàn)平型關(guān),/威名天下?lián)P。/首戰(zhàn)平型關(guān),/威名天下?lián)P。/嗨!游擊戰(zhàn),敵后方。/鏟除偽政權(quán)。/游擊戰(zhàn),敵后方,/堅持反掃蕩。/鋼刀插在敵胸膛,/鋼刀插在敵胸膛。/巍巍長白山,/滔滔鴨綠江,/誓復失地逐強梁。/爭民族獨立,/求人類解放,/這神圣的重大責任,/都擔在我們雙肩。

    新四軍軍歌(陳毅作詞)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zhuǎn)戰(zhàn),/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斗爭。耸〗簠R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覀兪氰F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的馳騁;/深入敵后百戰(zhàn)百勝,/洶涌著殺敵的呼聲。/要英勇沖鋒,/殲滅敵寇;/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發(fā)揚革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創(chuàng)造現(xiàn)代的革命新軍,/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鞏固團結(jié)堅決的斗爭。箲(zhàn)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抗戰(zhàn)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前進,前進。覀兪氰F的新四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公木作詞)

    向前,向前,向前。覀兊年犖橄蛱,/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我們是工農(nóng)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zhàn)斗,/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干凈,/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革命歌聲多么嘹亮。緜冋R步伐奔向解放的戰(zhàn)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覀兊年犖橄蛱,/向最后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戰(zhàn)爭數(shù)據(jù)(沙路)

    古今戰(zhàn)爭次數(shù)統(tǒng)計

    從古到今,世界上究竟發(fā)生過多少次戰(zhàn)爭,大致有以下幾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有記載的5560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fā)生過大小戰(zhàn)爭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從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發(fā)生過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37年中,包括現(xiàn)在仍在進行著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間,29次在亞洲,26次在中近東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歐洲。

    據(jù)瑞典、印度學者統(tǒng)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這5164年中,世界上共發(fā)生戰(zhàn)爭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這些戰(zhàn)爭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災難,使36.4億人喪生。損失的財富折合成黃金可以鋪一條寬150公里、厚10米、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金帶。

    據(jù)前蘇聯(lián)學者統(tǒng)計,從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這3357年間,人類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據(jù)匈牙利一位教授統(tǒng)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發(fā)470余起局部戰(zhàn)爭。在世界范圍內(nèi),無任何戰(zhàn)爭的日子只有26天。

    據(jù)美聯(lián)社調(diào)查報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以來,爆發(fā)了大約300場局部戰(zhàn)爭,大約有1000萬人死于戰(zhàn)火。

    中國歷史上發(fā)生戰(zhàn)爭次數(shù)

    我國是戰(zhàn)爭頻繁之國。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乃至近代,人民起義、人民革命戰(zhàn)爭頻繁;歷史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以及諸侯之間爭城掠地的戰(zhàn)爭更是難以計數(shù)。見諸史籍,有些眉目和頭尾的戰(zhàn)爭,從夏朝至明代大約有3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數(shù)百次之多。我國歷史上大約發(fā)生戰(zhàn)爭4000~5000次之多,約占世界歷史上戰(zhàn)爭總數(shù)的1/3左右。

    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有關(guān)數(shù)據(jù)

    align="center">項目 align="center">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align="center">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align="center">參戰(zhàn)國數(shù)目 align="center">33 align="center">61 align="center">中立國數(shù)目 align="center">17 align="center">6 align="center">持續(xù)時間 align="center">1564天(4年3個半月) align="center">2194天(6年) align="center">參戰(zhàn)國總?cè)藬?shù) align="center">10.5億人(占世界人口62%) align="center">17億人(占世界人口80%) align="center">戰(zhàn)爭中被打死的人數(shù) align="center">1000萬人 align="center">3200萬人 align="center">受傷人數(shù) align="center">2000萬人 align="center">3500萬人 align="center">領(lǐng)土上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國家 align="center">14個 align="center">40個 align="center">軍事行動區(qū)域的面積 align="center">400萬平方公里 align="center">2200萬平方公里 align="center">動員入伍人數(shù) align="center">7000萬人 align="center">11000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先后卷入33國15億人口。軍事行動涉及的領(lǐng)土達400萬平方公里,戰(zhàn)線長度有2500~4000公里。1914年,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cè)丝冢罚埃矗祪|,動員完畢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cè)丝跒椋保硟|人,動員完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戰(zhàn)爭期間,協(xié)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余人,損失2210萬余人,其中死亡515萬余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余人,其中死亡338萬余人。交戰(zhàn)雙方直接戰(zhàn)費約為1863億余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損耗統(tǒng)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年)歷時4年又3個半月。參加戰(zhàn)爭的有6個大洲的33個國家,卷入人口達15億多人,交戰(zhàn)雙方動員的兵力達6000多萬人,其中傷亡3000多萬人,因戰(zhàn)爭而死于饑餓和其他災害的達1000萬人左右,各交戰(zhàn)國經(jīng)濟損失約為2700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主要參戰(zhàn)國軍隊傷亡人數(shù)統(tǒng)計

    align="center">國別 align="center">死亡(萬人) align="center">負傷(萬人) align="center">失蹤被俘(萬人) align="center">合計(萬人) align="center">占動員總兵力(%) align="center">死傷比例 align="center">德國 align="center">177.4 align="center">421.6 align="center">115.3 align="center">714.3 align="center">64.9 align="center">1∶2.4 align="center">奧匈 align="center">120 align="center">362 align="center">220 align="center">702 align="center">90 align="center">1∶3 align="center">土耳其 align="center">32.5 align="center">40 align="center">25 align="center">97.5 align="center">34.2 align="center">1∶1.2 align="center">保加利亞 align="center">8.7 align="center">15.2 align="center">2.7 align="center">26.6 align="center">22.2 align="center">1∶1.7 align="center">同盟國合計 align="center">338.6 align="center">838.8 align="center">363 align="center">1540.4 align="center">67.4 align="center">1∶2.5 align="center">俄國 align="center">170 align="center">495 align="center">250 align="center">915 align="center">76.3 align="center">1∶2.9 align="center">法國 align="center">135.8 align="center">426.6 align="center">53.7 align="center">616.1 align="center">73.3 align="center">1∶3.1 align="center">英國 align="center">90.8 align="center">209 align="center">19.2 align="center">319 align="center">35.8 align="center">1∶2.3 align="center">美國 align="center">5.34 align="center">20.4 align="center">0.5 align="center">26.2 align="center">5.5 align="center">1∶3.8 align="center">意大利 align="center">65 align="center">94.7 align="center">60 align="center">219.7 align="center">39.1 align="center">1∶1.5 align="center">其他國家 align="center">41 align="center">34.3 align="center">28.8 align="center">104.2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align="center">協(xié)約國合計 align="center">507.9 align="center">1280 align="center">412.2 align="center">2200.2 align="center">51.7 align="center">1∶2.5 align="center">總計 align="center">846.5 align="center">2118.8 align="center">775.2 align="center">3740.5 align="center">57.2 align="center">1∶2.5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主要參戰(zhàn)國傷亡人數(shù)統(tǒng)計

    align="center">國別 align="center">死亡(萬人) align="center">負傷(萬人) align="center">被俘(萬人) align="center">失蹤(萬人) align="center">合計(萬人) align="center">占總動員兵力(%) align="center">死傷比例 align="center">蘇聯(lián) align="center">700 align="center">345 align="center">5750 align="center">── align="center">1620 align="center">60 align="center">2∶1 align="center">美國 align="center">29.2 align="center">67.1 align="center">11.9 align="center">2.9 align="center">111.1 align="center">6.8 align="center">1∶2.3 align="center">英國 align="center">39.8 align="center">48 align="center">33.1 align="center">9.8 align="center">130.7 align="center">22.2 align="center">1∶1.2 align="center">法國 align="center">21.1 align="center">40 align="center">14(包括失蹤) align="center">── align="center">75.1 align="center">17.9 align="center">1∶1.8 align="center">德國 align="center">285 align="center">725 align="center">160(包括失蹤) align="center">── align="center">1170 align="center">68.8 align="center">1∶2.5 align="center">日本 align="center">155.3 align="center">30.5 align="center">30.3(包括失蹤) align="center">── align="center">216.1 align="center">22.3 align="center">5.1∶1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主要參戰(zhàn)國參戰(zhàn)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zhàn)兵力1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人數(shù)1070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占25%,傷員占61%,失蹤占14%。

    英國:參戰(zhàn)兵力1200萬人,減員人數(shù)1233796人,減員率10.3%。其中陣亡占28%,傷員占38%,失蹤占34%。

    前蘇聯(lián):參戰(zhàn)兵力2200萬人,減員人數(shù)12000000人,減員率52.2%。

    德國:參戰(zhàn)兵力1700萬人,減員人數(shù)9900000人,減員率58.2%。其中陣亡占21%,傷員占50%,失蹤占29%。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死亡人數(shù)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共有5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lián):死亡2060萬人,是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shù)那疤K聯(lián)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于戰(zhàn)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意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zhàn)場,中國:死亡1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摘自《軍事數(shù)據(jù)辭典》,黃河出版社1992年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