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治
《醉翁亭記》是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的一篇有名的杰作。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歐陽修是以繼承韓愈為標榜的。但是,他的散文的風格,和韓愈卻并不相同。韓愈的散文有如波濤翻滾的長江大河;而歐陽修的散文,好比是澄凈瀲滟的池塘曲水。歐陽修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散文的“文從字順”,避免了他的尚奇好怪,因此,作品的語調(diào)圓熟,雖然千迴百轉(zhuǎn),但卻是輕快俊爽,絲毫沒有滯澀的感覺!蹲砦掏び洝肪统浞煮w現(xiàn)了他的散文的這種特色。
“醉翁亭”,在現(xiàn)在安徽省滁縣西南的瑯玡山上。宋仁宗慶歷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四六年,歐陽修曾經(jīng)因為參加范仲淹同保守派的斗爭,被貶到這里來做太守!蹲砦掏び洝肪褪撬毁H到滁州的第二年寫的。在這篇文章里,他以細致的藝術(shù)筆觸,生動地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把寫了他寄情山水的深厚而委婉的感情。
這篇文章可以分作四段來分析。
第一段,文章一開始,作者就別具匠心地從勾畫醉翁亭四周的形勢入手,用形象的畫面來告訴讀者醉翁亭所在的地點和位置。作者先帶著我們眺望滁州四面環(huán)山的形勢,然后來到瑯玡山,經(jīng)過曲折回環(huán)的山路,到達高踞在釀泉之上的醉翁亭。他是這樣描寫的: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西南的許多山峰,樹林和山谷的景色尤其美麗。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玡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你逐漸就可以聽到瑯玡山兩個山峰中間傾瀉下來的潺潺的流水聲音,那就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座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的上邊,那就是醉翁亭。原文里的“翼”字,本來是指鳥的翅膀,這里用來形容醉翁亭象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在這里,作者從大處寫起,一共用了五層筆墨,這就是從“環(huán)滁皆山”寫到“西南諸峰”;由“西南諸峰”寫到瑯玡山;再從瑯玡山“兩峰之間”的“醉泉”寫到“醉翁亭”。文章一步一景地轉(zhuǎn)換,最后終于突出了醉翁亭。作者把醉翁亭安排在一個景色優(yōu)美的具體的環(huán)境當中,用傳神的妙筆寫出了一種境界。這樣,讀者從這里得到的,就 不僅是了解到醉翁亭所在的地點,而且一開始就仿佛置身于畫圖之中,受到了這種藝術(shù)境界的感染。這樣處理,從文章的布局來看,也為下面進一步具體而細致的描寫做好了準備。
作品在勾畫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它四周的環(huán)境以后,接著,就以醉翁亭為中心,使文章從正面展開。作者向我們說明了作亭的人,和把這個亭子命名為“醉翁亭”的原因。
作者在說明“醉翁”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的時候,采取了色彩很濃的抒情語調(diào):“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边@幾句話是說:“醉翁”的意思并不在于真正喝酒,而是在于欣賞這里的景色。游山玩水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霸ⅰ弊衷瓉碛小鞍钡囊馑,這里當“寄托”講。
在這里,作者不僅說明了“醉翁亭”名稱的由來,和“醉翁”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同時也說明了他被貶來滁州以后放情于山水的游樂生活,以及他對滁州山水景物的贊嘆和陶醉。作者在這里所說的“山水之樂”,是下面三段文章的重要伏筆,也是貫穿整篇文章的一道主線。
那么,所謂“山水之樂”到底是怎樣的呢?
第二段,作者先生動地描繪了醉翁亭周圍朝暮多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畫一般的景色。他先描寫醉翁亭四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薄蚌笔窃绯康撵F氣!皫r穴”是山谷!瓣浴保顷幇挡幻鞯臉幼。這幾句的意思就是:要說那太陽出來,籠罩著樹林的霧氣散開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陰暗了,或明或暗,隨時變化,這是山里邊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色。
接著,文章又描寫了山里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野芳發(fā)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這一句是寫春天。“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長滿了枝葉,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秀”有繁榮滋長的意思,這一句是寫夏天。“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意思是天高氣爽,霜色潔白,這是寫秋天!八涠觥暴ぉに疁\了,水底的石頭露出了水面,這是寫冬天。上邊四句,每一句都概括地寫出了一個季節(jié)的景色。寥寥幾筆,作者就讓我們分享到了醉翁亭附近自然景色的美妙。
作者在貶謫生活當中能夠欣賞到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風光,感到是一種無窮的樂趣,所以他常常早晨動身到那里去游賞,到傍晚的時候才回來。
這一段說明作者所謂的“山水之樂”,主要是從山水景物方面來說的。但是,他的“山水之樂”還有其他方面。
第三段,為了進一步說明作者所謂的“山水之樂”,他又對這里的人民的生活情狀作了描繪!爸劣谪撜吒栌谕荆姓咝萦跇,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边@里的“負者”,是指背著東西或挑著擔子的人;“行者”,是指過路的人;“傴僂”,是駝背彎腰的樣子,這里指的是老年人;“提攜”,用手攙扶著的意思,這里指的是小孩。作者告訴我們:在這里生活著的人民,都是那樣的安詳和平。在醉翁亭上,你可以聽到他們勞動的歌聲,可以看到他們在樹蔭底下休息;遠近的山路上,游人往來,絡(luò)繹不絕。他們熙熙攘攘,既有駝彎腰的龍鐘老人,也有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作者在對山間朝暮和四季不同的景物的描繪當中,雖然對人民生活情狀的摹寫只有淡淡的幾筆,但是卻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富有生氣,增添了神情和色澤。
作者還拿前面所勾畫的景色作為背景,引人入勝地敘寫他和賓客們在這里舉行宴會的樂趣。他們從溪水里捕來了魚,帶來了用這里的泉水所釀的酒,又從山谷里打來了野味,采來了野菜。這些就地取材的美酒佳肴,別有風味,這是一樂;在宴飲的時候,不采取一般人鳴樂奏曲的娛樂方式,而是以投壺、下棋助興,這又是一樂;賓客們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從座位上站起來喧嘩,而“蒼顏白發(fā)”的作者自己,卻已經(jīng)有了醉意,他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之中,更感到了一種極大的快樂。從作者所表現(xiàn)的神情可以看出,他的快樂,已經(jīng)真正達到形神俱醉的程度了。這是作者以傳神妙筆描寫“山水之樂”的一個高潮。
在最后一段,作者以寫景、抒情高度結(jié)合的筆法,抒寫了他從醉翁亭飽游歸來的愉快心情。他先說:“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边@幾句的意思是說:過了些時候,夕陽已經(jīng)擱上了西邊山頭,斜照在地上的人影亂紛紛的,這是因為太守回去,賓客們也跟著他一起在回去了。這時候,茂密的樹林也更顯得陰暗起來,鳥兒的叫聲在樹枝上忽上忽下,游人在回去,鳥兒也好象更加快樂了。在這里,“禽鳥”、“山林”都被賦予了濃厚的感情色彩。作者極力渲染禽鳥之樂,游人之樂,用來烘托他自己的快樂。接著又說:“然而禽鳥如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钡牵B兒只知道自己在山林中的快樂,而不知道來這里游玩的游客們的快樂;客人們也只知道跟著太守游玩是一種快樂,而不能知道太守還自有他自己的樂趣。這種優(yōu)美的抒情語句,直接抒發(fā)了作者精神上感受到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極大快樂,同時也進一步揭示了他所謂的“山不之樂,得之心而寓之灑”的奧秘,文筆含蓄而富有情致。
末了,用點明本文作者的姓名作為結(jié)束,自然、巧妙而又有無窮余意。
從整篇文章來看,作者通過寫景記游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境界是極其優(yōu)美的。他寫靜景,寫動景,都能那樣神情畢肖,使我們象欣賞山水畫一樣,得到了一種藝術(shù)的享受。雖然作者在這幅山水畫的畫面當中,安排了太守的宴游,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他對人民生活情狀的描繪,也表露了作者恬淡閑適的情調(diào),但是作品并沒有直接散布消極頹廢的思想毒素;更主要的,它卻使我們感受到了祖國美麗山河的可愛。
《醉翁亭記》在藝術(shù)上有著杰出的成就。我們從上面的分析當中,已經(jīng)可以粗略地看到,作者對于寫景和抒情的處理是極其成功的。作者的目的在于抒寫他由景物所引起的情,因而首先就巧妙地把作者的自我形象,也就是“醉翁”,安排在他所要描寫的景物當中,讓人物在景物里邊活動。這樣有環(huán)境,有人物,有靜境,有動境,就使得整個作品構(gòu)成為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全篇又采用第一人稱這種寫抒情詩常用的手法,也就是通過作品中主人公“醉翁”對景物和宴游的贊嘆來直接抒情。因此,景中有情,情亦有景,寫景、抒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了。這樣,形神兼?zhèn),也就更增強了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量。
這篇散文的藝術(shù)構(gòu)思也很精巧。文章開始,用層層縮小敘寫范圍的寫法來點出“醉翁亭”;以后又從解釋“醉翁”這兩個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就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這幾層安排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shù)匠心。先寫醉翁亭四周的景色,再寫滁州人民的游樂,以后寫他和賓客們的宴游,前者對后者顯然有描繪背景和映襯的作用。末段寫歸途,采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那就更為明顯了。整篇文章,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結(jié)構(gòu)非常嚴密。作者處處注意照應(yīng)和伏筆。比如:“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边@和前面的“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幾句,有照應(yīng)的作用;再象“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這和前面的“朝而往,暮而歸”,也是一種照應(yīng);文章末了一連出現(xiàn)了幾個“樂”字,這和前面的幾個“樂”字也有著照應(yīng)和說明的作用。整篇文章以一個“樂”字來貫通,不蔓不支,一氣到底,形成了謹嚴而完整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文章結(jié)句點出作者的姓名,也跟全文中的“太守”一一照應(yīng),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情味。
這篇文章對于藝術(shù)語言的運用是非常純熟的。全文一共只用了四百多個字,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卻寫得那樣生動活潑。這是由于作者能夠細密而深刻地觀察客觀景物,把握住客觀景物的具體特征的結(jié)果;同時也是作者能夠注意語言的錘煉,選擇了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匯的結(jié)果。比如前面我們已經(jīng)列舉到的他對醉翁亭四周朝暮多變和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色的描繪,一個句子就能勾畫出一幅形象鮮明的畫面,而且語句淺顯,意境深遠,很值得我們細細玩味。
在語言的選擇方面,作者不僅僅注意語言的色彩,而且很講究語言的音調(diào)。采用什么虛詞,安排什么句式,他都一絲不茍。比如對“也”這個虛字和用“也”字結(jié)尾的句式的連續(xù)運用,就表現(xiàn)了作者極大的獨創(chuàng)性。全文一共用了二十一個“也”字,不但不使人感到累贅,反而覺得很活潑。每一個“也”字就是一層意思,層次極其分明。用“也”字結(jié)尾的語句,在文言文里一般是來表示說明的語氣的,尤其是上句主語用“者”字作為提示的,下句一般地必定用“也”字作為結(jié)尾。本篇從第一句“環(huán)滁皆山也”起,都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這種句式,使文章加強了語調(diào)的節(jié)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別有一種風趣。
在句法上交錯地采用對句,也增加了這篇文章的形式美。他運用對句,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也有三句成對的。單句成對的,比如:“日出而林霏開”對“云歸而巖穴暝”;雙句成對的,比如:“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上兩句對下兩句,內(nèi)容形式對得都很工整貼切;三句成對的,比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對“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上三句對下三句,對得也很整齊。此外,文章里“也”字前面的句式,也都是很整齊的。象: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以上各種句式來敘事、寫景或抒情,內(nèi)容和形式都顯得非常和諧美妙,讀起來音調(diào)抑揚頓挫,忽起忽落,也能給讀者一種美的感覺。有人稱贊這篇散文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歐陽修很注意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詞匯,在《醉翁亭記》里面有一些語匯,已經(jīng)成為常用的成語。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今天還往往被人們引用來說明“別有意圖”或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水落石出”一句,也常常被人們用來說明“真相大白”的意思。蘇東坡在《后赤壁賦》里描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也采用了這個句子,非常貼切。
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是經(jīng)過細心的琢磨和反復(fù)的修改的。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朱子語類》里有一段記載,說歐陽修的文章,經(jīng)過了多次修改才恰到好處的。最近有人得到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的原稿,在原稿上看到,文章開頭,說滁州四面有山,原來寫了好幾十句,改來改去,到最后定稿的時候,才決定用“環(huán)滁皆山也”五個字。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作品的不斷修改是很重要的,大散文家的優(yōu)秀散文也并不是一下筆就馬上寫成功的。
總起來說,《醉翁亭記》是一篇藝術(shù)性很強的優(yōu)秀的文藝散文。它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方面的某些經(jīng)驗,只要我們善于學習,也還可以對我們具有借鑒和啟發(fā)的作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