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親以荻桿畫地教他識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職,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但多次被貶,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寧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的身分辭職,歸于穎州(今安徽阜陽)。次年卒,謚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他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并吸收了北宋初期詩文革新的成果,把詩文革新運動推向了高潮。他一方面強調(diào)道對文的決定作用,又不輕視文,把文章與“百事”聯(lián)系,反映現(xiàn)實。這種理論散見于《答吳充秀才書》、《送徐吳黨南歸序》、《與張秀才第二書》等中。他還用自己詩、賦、文各方面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為詩文革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蘇軾評論他的作品說:“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李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宋史·歐陽修傳》)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余篇散文,成果斐然。他的政論文充分發(fā)揮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國計民生的優(yōu)秀成分,為政治斗爭服務(wù),如《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等。他狀物寫景及敘事的散文搖曳生姿,從容委婉!夺屆匮菰娂颉贰ⅰ蹲砦掏び洝、《瀧岡阡表》等是這方面的佳作。歐陽修的賦也極具特色。他的《秋聲賦》,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寫得生動可感,且變唐以來賦的“律體”為“散體”,在賦的發(fā)展上,有重要意義。歐陽修又是個博通古今的大學者。他與宋祁(998~1063)一起重編《唐書》,還自著《五代史》,后人稱之《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歐陽修繼承韓愈“文從字順”的傳統(tǒng),但避免了韓愈尚奇好異的作風,散文內(nèi)容充實,迂徐流暢;敘事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又嚴密,語句輕快圓融而不滯澀。這種平實的散文風格在當時起了示范作用。
歐陽修的詩成就不若散文,但也不同凡響。在流傳下來的800多首詩中,多數(shù)是官場應(yīng)酬、親友贈答之類。但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痛苦生活,揭露了社會黑暗,如《食糟民》、《邊戶》等。此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斥責統(tǒng)治者的昏庸誤國,對婦女的不幸表示同情。他還有一些詩,以清麗俊美之筆,或詠物寫景,或述懷言志,如《畫眉鳥》、《戲答元珍》、《晚泊岳陽》等,都給人平實親切之感。歐陽修的詩也是學習韓愈的,也寫過一些奇崛險怪的詩,如《凌溪大石》等。但他主要學習韓愈詩歌散文化、議論化的特點,以清新自然、平易流暢糾險澀雕琢之弊,對掃除西昆派的浮艷文風,有良好作用。不過,一些詩散文化、議論化傾向較明顯,意境略差。
歐陽修也是北宋著名詞家之一。歐詞收在《六一詞》和《醉翁琴趣外編》中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描寫愛情。與他在散文和詩中表現(xiàn)出莊重的儒者面目不同,他的詞情意纏綿,風流深婉,如[踏莎行]上闕最后兩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纏綿清麗,真摯動人。歐詞中還有直抒個人抱負的作品,多作于后期。他題詠穎州西湖的10首[采桑子],表現(xiàn)了襟懷豪逸的灑脫情懷和自我寬慰的情緒。[圣無憂]“世路風波險”等也不全是悲觀的呻吟。歐陽修的一些詞,向清疏峻潔的方向發(fā)展,一洗晚唐、五代的綺靡習氣和富貴氛圍。這說明作者已開始突破詞的傳統(tǒng)題材和表現(xiàn)手法,與詩文革新運動遙相呼應(yīng),對蘇軾豪放派詞人和秦觀等婉約派詞家均有一定影響。馮煦說他“疏雋開子瞻,深婉開少游”(《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概括了歐陽修在宋詞發(fā)展中的地位。
歐陽修在詩歌理論上也頗有成就。他在《梅圣俞詩集序》中提出了“詩窮而后工”的論點,揭示了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在文藝理論上有較普遍的意義。他的《六一詩話》,以隨筆漫談的形式論詩,開詩話、詞話之先河。
歐陽修的著述,今存《歐陽文忠公全集》、《歐陽文忠公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