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首頁 語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意外之問,意外效果──關于“《雷電頌》是否癡人亂語”的探討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天河中學 王炳章

    新學網 > 語文 > 人教課標本八年級下冊 > 雷電頌 > 意外之問,意外效果──關于“《雷電頌》是否癡人亂語”的探討

    【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話劇《屈原》由郭沫若先生創(chuàng)作于1942年,寫戰(zhàn)國時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與楚懷王及南后鄭袖、大臣靳尚等出賣祖國的無恥行徑進行斗爭的事跡,歌頌了屈原熱愛祖國的崇高思想和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劇本寫于“皖南事變”之后的重慶,作者通過屈原對楚懷王絕齊親秦,甘心投降行為的譴責,以熾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揭露和控訴了國民黨政府對外喪權辱國,對內積極反共,迫害抗日志士的政治陰謀。郭沫若先生指出:“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前的時代。”整部劇作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精神,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優(yōu)秀劇目之一。

    《雷電頌》是話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白,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段抒情獨白,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是全劇的靈魂和高潮。郭沫若先生說,在劇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寫了屈原無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跡,從構思上說“都為的是結穴成這一景”!独纂婍灐肥恰拔耆柙黾拥阶钌疃龋瑥氐柞遘k詩人自尊的靈魂”后噴薄而出的詩。文章中屈原召喚著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事實上,屈原已與風雷電完全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屈原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力量的決心,屈原的形象也已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至此一個千古不朽的愛國者形象便躍然紙上。

    二、學生分析

    中學生有著復雜而敏感的情感世界,教師應充分了解他們,善于化解他們的情感困惑,才能促進教育教學的良好開展,F實生活中,有些初中學生自尊心較強,性格孤僻,情感淡漠,不善于表情達意,或羞于表達情感,確實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他們有情感的親身經歷,卻只懂得情感的索取,而不懂得情感的回報。因此對于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學生一直難以體會,更難以應和,學生不能做到很好地富有情感地朗讀文章,新課標所強調的“注重情感體驗”往往也成了一句空話,這也是現時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不爭的現實。因此下文中學生關于情感的膚淺的提問,也就見怪不怪了。

    【教學描述】

    在教學文本之前,已做好課前的教學預想,擬對照課后參考資料了解《屈原》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者情況,并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要求學生采用恰當朗讀方法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容、情感態(tài)度和藝術特點。如按這個預想進行,本無其他節(jié)外之枝。但課剛開始,學生在閱讀課后的《參考資料》時,有學生不經意間提出:屈原一個人面對著廟宇中的泥塑像,竟說了這么多的激奮之語,豈不是癡人亂語嗎?語氣雖然平和,也很微弱,也可能是基礎薄弱學生的“糊涂之語”,但頓如在平靜的河面上扔下一塊大石頭,激起許多的浪花。我聽起來特別響亮,我的心為之一震,這僅僅是學生一時的戲言嗎?此時的我可有兩種選擇:一是按原教學設想開展教學活動,完成原定的教學目標;二是就學生所提出的不經意之問,開展深入的探討,在解決這個“膚淺”問題的同時爭取完成既定任務,而這可能要打亂原先的教學設想。權衡之下,我采取了第二種方式,就事論事,因勢利導,請同學們探討這個“膚淺”問題,殊不知不討論便罷,一討論還真有不少真知灼見,竟由這意外的問題而取得了意外的效果。

    師:剛才有同學提出:屈原一個人面對著廟宇中的泥塑像,竟說了這么多的激奮之語,豈不是癡人亂語嗎?大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請談談我們自己的看法。

    (老師又將這“球”踢給了學生,大家紛紛翻書、看課外書、思索,課堂上一陣寂靜。幾分鐘后有學生舉手了。)

    生:屈原是戰(zhàn)國時楚國的大政治家、大詩人,他主張改革內政,合縱抗秦,但受到楚國親秦派的反對,遭受排擠和迫害,一生仕途坎坷。他空有一腔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可是被奸臣所害,以致報國無門怎不悲憤異常,慷慨激昂呢?

    生:文章都圍繞呼喚風雷電來擊毀黑暗社會展開,并沒有語無倫次的跡象,不可能會是癡人亂語。

    生:屈原的人生經歷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一生大起大落,悲憤交加,他把他的內心想法化為一句句悲壯、慷慨、激昂的文字。這不是癡人亂語,而是一個人臨死前的獨白。

    師:幾位同學能聯系屈原的身世來闡述,挺好的。

    生:文章將那雷電比作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詩人在呼喚那力量去打破那黑暗的社會,他那咆哮更表現了他忠于國家、熱愛人民,怎么能說是癡人亂語呢。

    生:風、雷、電象征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對風、雷、電的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師:兩位同學答的好,風、雷、電象征著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文章這里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生:這是屈原在獄中的獨白,不是癡人亂語,而是他在發(fā)泄心中的怒火。

    師:剛才同學提到屈原是在發(fā)泄心中的怒火,哪位同學又能聯系課文具體說說屈原的憤怒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又陷入了沉思之中。有的托腮冥思,有的在書上劃寫,有的交頭接耳,學生們各自在尋找依據。)

    生:《雷電頌》中所寫時間是在午夜已過黎明尚未到來的最黑暗時刻,地點在東皇太一廟正殿,那里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外面雷電交加,狂風大作,氣氛令人窒息。面對這黑暗的世界,屈原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fā)展到極點,像火一樣燃燒起來,滿腔憤怒,即刻就要噴涌而出!這才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白。

    師:概括富有詩意。但老師要問“午夜已過黎明尚未到來的最黑暗時刻”,你是從文章哪里讀出來的?

    (學生紛紛舉手)

    生(前一位同學):文章開頭寫到:“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里,都死了的時候,”文章結尾也寫到:“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里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師:請同學再把這幾句充滿情感地加以朗讀。

    幾位學生激情朗讀。

    生:還有文章第二段“你也不能把他們從夢中叫醒”。

    生:還有文章第六段“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

    師:剛才大家找的很好,文章中的“黑暗”既指時間,又指社會的黑暗。面對社會的黑暗,詩人更是傷心。

    生:這種體會我也有。有幾次我考試考不好,非常傷心,還被老師批評,我不敢告訴爸爸和媽媽,晚上自己躲在被子里哭泣。從我自己的個人經歷來看,我覺得屈原的激奮之語情有可原,是一種發(fā)泄之語。

    生:一次測試,老師少給了我8分,導致成績不及格,被媽媽痛罵了一頓,我跟她講明原由,可媽媽就是不信,這使我很氣憤,我至今沒有原諒她,當時我多想有人能傾聽我的傾訴,有人能理解我。因此我能理解屈原的這種憤怒和激情。

    師:能聯系自身的經歷和感受來體驗情感,更上一層,讓老師很高興。只不過屈原的這種憤怒和愛國情懷比我們想象的層次更高。

    (至此學生已說出了課文是屈原對黑暗社會的聲討,是他的發(fā)泄之語,絕非癡人亂語,教師尚須引導學生結合背景深入理解文本。)

    師:剛才同學們理解得很好,課文是屈原對黑暗社會的聲討,是他的發(fā)泄之語,絕非癡人亂語,那郭沫若寫作本文又是為了什么呢?

    (學生已激起的思索興趣又重新被點燃了起來,不久就紛紛舉手。)

    生:《屈原》寫于1942年。當時是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已侵占了中國的半壁河山。在國難當頭、民族存亡之際,國民黨卻偷襲共產黨新四軍,致使新四軍7000多人慘遭遇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為此周恩來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詩句。郭沫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屈原》。

    生:郭沫若為了喚醒國人的斗志,為了抗戰(zhàn)的勝利,他說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他是借屈原的獨白,來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tǒng)治,揭露國民黨的丑惡行徑。

    生:當時,全中國人民都感受著憤怒,文章不管怎樣寫屈原的憤懣,也表達不盡中華兒女當時的憤怒之情。

    師: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感觸很深。可見《雷電頌》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懷,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個性,古今兩大詩人的激情合而為一,達到了物我同化的境界。兩位詩人熾熱的愛國之心,正吟唱著民族興盛的合唱曲。

    (除講解過程中穿插朗讀之外,這時老師又適時將學生的情感導引到朗讀中去,又拋出了一個問題。)

    師:那么對于這首合唱曲,我們在朗讀上應作何處理呢?

    生:朗讀時應充滿激情。

    生:朗讀時語速要稍快,聲音要高亢。

    生:語氣中帶有憤怒,聲調高。

    生:文章運用了反復、排比、比喻、反問等修辭方法,使獨白具有形式美,朗讀時要音調鏗鏘,慷慨激昂,抒發(fā)人物的悲憤情緒和愛國情懷。

    師:那就請同學們自由選取語段,醞釀情感加以朗讀,先小組內相互朗讀,后推薦代表上臺朗讀。

    ……

    【案例分析】

    新課程標準在繼承語文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主張“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以為,這是一種全新的人本主義的語文教育理念。

    當學生提出《雷電頌》是否癡人亂語時,如果覺得問題過于“膚淺”,強制加以理解,學生可能也不會對此提出否定意見,但學生內心并沒有從根本上澄清這個觀點,不利于文章的朗讀和深入理解。學生可能在內心想:老師說《雷電頌》不是癡人亂語,是郭沫若為了喚醒國人的斗志,為了抗戰(zhàn)的勝利,借屈原的獨自,來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tǒng)治,抒發(fā)人民憤怒的,我們就這樣理解好了。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受到限制,并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不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而這堂課雖沒有按課前預想的那樣進行,但整堂課都緊緊圍繞“《雷電頌》是否癡人亂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課前預想已肢解在學生討論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課時教學目標,在輕松、自主的氛圍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觀整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還有很多:

    1、教育過程中,不能僅僅將學生看作教育的對象,更要視為教育的資源,而且是基礎性資源。學生既有的歷史知識,對話劇的主動探究的精神,朗讀過程中的情感投入程度,都是教學的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2、教學過程中,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看似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時老師的心情、觀念和習慣都會影響甚深,甚至于課堂上老師的看似不經意的隨意,課堂上的“熟視無睹”,都影響著學生情感的體驗、能力的培養(yǎng)。

    3、要盡力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為此老師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留下大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有機會找問題、回答問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對“屈原一個人面對著廟宇中的塑像,竟說了這么多的激奮之語,豈不是癡人亂語嗎?”的探討,看似“膚淺”,如允許學生多角度進行分析評判,結合屈原身世進行分析,聯系自己親身經歷去感受,根據屈原性格進行分析,結合文章寫作背景進行分析,也大有文章可做。從實踐結果來看,這種探討也大大拓展了文本內涵,促使學生向更廣闊的作品主題、作者思想延伸。

    4、慎重處理課堂中的“意外之問”。每位教師對于“意外之問”都沒過多準備,但因這些問題出自同學之口,易引發(fā)同感,討論價值較大,如一味忽視這些問題,課堂不出意外那是自然,可無疑也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波瀾不驚,定沒有精彩之處。相反,教師如能注意課堂“意外之問”,當好“主持人”的角色,鼓勵學生群策群力,一起解決這些“膚淺”問題,反而會收到意外的效果。類似于“《雷電頌》是否癡人亂語”的提問,在很多教師眼里是低級問題,不屑一顧,但誰能確定這背后不能反映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呢?課堂“意外之問”有沒有探討價值,值不值得展開,我們理應慎重對待,力求顯現“意外之問”的意外效果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