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0~1978年)原名郭開貞,四川省樂山人,祖籍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誕生于四川嘉定府樂山縣(今樂山市)。1919年,他首次發(fā)表新詩時,自署筆名“沫若”。他自署筆名“沫若”,是有其講究的,因為在郭沫若的家鄉(xiāng)有兩條河,一條叫“沫水”,另一條叫“若水”。“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古稱“青衣河”,又名“平羌江”,也叫“雅河”!澳迸c“若水”合攏就是“沫若”。他以“沫若”為號,意在不忘故土。
郭沫若于1914年赴日本留學,1918年入九州帝國大學醫(yī)科學醫(yī)。后棄醫(yī)從文。1921年,他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fā)起建立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同時還出版了他第一部詩集《女神》。1923年從日本回國。1926年后,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同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在蔣介石清黨后,寫了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因國民黨政府通緝,逃往日本。他在流亡日本的生活中,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先后寫出《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等重要學術著作。1930年,參加左聯。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回國,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組織和團結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曾任《救亡日報》社社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41年皖南事變后,他寫了歷史劇《屈原》、《虎符》、《孔雀膽》等,借古諷今,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1944年,他發(fā)表《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歷史經驗。期間還考證了先秦社會歷史和評價各派哲學人物,撰寫了《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頗多創(chuàng)見。新中國建立后,他歷任中國文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社會科學部主任等職務。
郭沫若生平著述甚為豐富,包括文學、藝術、詩歌、戲劇、哲學、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等,現有《沫若文集》和《郭沫若全集》行世。其中,《郭沫若全集》收集整理他生前出版過的文學、歷史和考古三個方面的著作,編為《文學編》、《歷史編》、《考古編》,共三十八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