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城堰鄉(xiāng)甘泉初級中學 王長江
語文教學“模糊性”評價的冷思考──兼談《列夫·托爾斯泰》的教學
語文學科包含由語言文字構成的各種作品,其中許多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由于語言詞匯本身的不確切性,以及各種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的運用,使這些作品具有明顯的“模糊”色彩。“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庇捎趯W生生活環(huán)境、成長經歷、個性、閱讀情趣等的不同,對這些作品的理解也就顯然有差異。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薄皩W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被谖膶W作品“模糊”色彩的特點,出于尊重學生獨特感受的需要,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模糊性”評價成為時髦的話題。如果您對這一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歡迎來稿。
在一節(jié)《列夫·托爾斯泰》教研課中對“托爾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討論。
師: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為何有一百只眼珠?
生1: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一百只眼珠,托爾斯泰也不例外,除非是神話。
師:敢于懷疑書本,好!
生2:這種說法不錯,“一百只”不是實指,它同我們學過的“白發(fā)三千丈”中“三千丈”一樣是一個估計數(shù)目。
師:能聯(lián)系相關知識,很好!
生3:“一百只”和“三千丈”不是相同用法。“三千丈”是用夸張手法表現(xiàn)詩人內心“憂愁”之多,而“一百只”不是用夸張手法表現(xiàn)眼珠之多!
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很不錯。
生4:我認為,作者是說托爾斯泰眼珠的形狀、大小、顏色等能發(fā)生種種不同的變化,從而把事物洞察清楚!
師:這種理解很獨到,很有道理!
……
以上教學片段,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發(fā)言積極主動,提出了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見解,都給予一定的贊許與鼓勵,教師的這種模糊性評價,使學生無所顧慮,暢所欲言。
從表面上看,由于教師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因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墒亲屑毱肺,其中卻存在不少問題,如生1說“‘托爾斯泰有一百只眼珠’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種說法難道真正錯了?生2說“一百只”是“估計數(shù)目”,難道真是估計數(shù)目?生3說“一百只眼珠”不是用夸張手法,是否真正沒用?生4說“一百只”是指“托爾斯泰眼珠的形狀、大小、顏色等能發(fā)生種種不同的變化”,是否真正正確?教師對學生討論中存在的問題根本沒有指出,也沒有引導學生討論糾正。對于學生來說,這些說法正確與否,顯然沒有搞清楚。在這種課堂教學枝繁葉茂的表象下,究竟隱藏著什么問題?
其實,由于文學作品特有的“模糊性”,加上《語文課程標準》“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要求,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幾種見解保持模糊的、不確定的贊許與肯定的評價方法,已逐漸為許多語文教師所接受和運用。這種模糊的肯定對學生有巨大的鼓勵作用,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推動課堂教學進入高潮。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感受,以教學參考書的結論作為標準答案的教學方法,無疑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然而,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不是萬能的,我們在為“模糊性”評價一路高歌的同時,也應清楚地看到,不少教師對這種“模糊性”評價的理解有失偏頗,運用還欠妥當。他們只顧及對學生的“尊重”與“肯定”,認為這是“肯定教育”與“人性化”,而指出學生的錯誤則是對學生自尊心的挫傷,是對學生積極性的打擊,影響課堂氣氛和效果。因而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他們不能及時指出,也沒能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及時予以辯證分析、引導、梳理和揚棄?梢哉f,這樣“模糊”肯定的結果,是使對與錯的界限更加模糊,根本不是什么“肯定教育”與“人性化”。如果說我們的學生連學習上的錯誤都不敢面對,將來這些學生走上社會,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如何直面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糾正目前閱讀教學中“模糊性”評價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對學生閱讀的評價應置于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下。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應符合教學的“三維目標”的要求,對不符合“三維目標”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辯證分析,適時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充分調動集體的力量,并使學生在情感上樂于接受,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回避其錯誤,實質是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是對學生進步的毀滅。
其次,語文評價不能處處模糊,該精確處必須精確。對學生的“模糊性”評價應適用于帶有模糊色彩的地方,而不帶模糊色彩的地方則應精確評價。如“白發(fā)三千丈”中,對“三千丈”的理解就可模糊些;“(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中“一個”就很精確,不能有模糊的理解。
第三,語文教學的“模糊”即使在可模糊處亦應“模糊”有度。如“托爾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就應置于“托爾斯泰善于從不同角度觀察社會”的限度之內。作者是用夸張手法道出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千事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