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一直鐫刻著這世間最美的墳墓──托爾斯泰墓,它的祥和、幽靜讓我念念不忘,更讓我感動的是那位懷者崇敬和美好心靈撰寫《世間最美的墳墓》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很多同齡人聽聞茨威格就是通過這篇文章,然后讓這個名字沉淀下去。我們知道巴爾扎克、雨果、高爾基,而對于茨威格──這位為世界文學做出不可磨滅功績的優(yōu)秀作家了解不多。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出生于維也納的一個工廠主家里。早期受唯美印象主義派的影響,1919~1933年創(chuàng)作達到了鼎盛時期,撰寫了許多歐洲名人傳記,例如《三大師》,寫的是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以夫斯基。他的小說集《感覺的混亂》使他享譽國際。他擅長運用心理分析和內心獨白(即“意識流”)的方法寫作文章。
如果說,心理分析是對靈魂的剖析,那么內心獨白便是靈魂的自我披露。施尼茨勒說過:人的靈魂是一片廣柔的土地。心理分析派的小說家就是致力于人們靈魂的發(fā)掘和刻畫。在這類小說里,沒有傳統(tǒng)小說必不可少的那個全知全能的敘述者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情起伏和故事背景交代清楚,而是由書中的主人公現(xiàn)身說法自我交代,或者以主人公內心獨白的方式向讀者敞開心扉,讓讀者瞥見人物靈魂深處最幽微、最隱秘的角落,感覺到靈魂最精微的震撼。
茨威格的著名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有一段對女主人公內心的精彩描寫:
“現(xiàn)在,我的親愛的小兒子還是象他死時那樣躺在他的小床上,可是那又黑又大的眼睛閉上了,兩手交叉地放在胸前,四支蠟燭點燃在小床的四角。我不忍再去看他,因為燭影搖曳地落在他的臉上,好象他的嘴眼在動;這時我覺得他并沒有死,他還會醒來用他那清脆的聲音對我說天真可愛的話的。但是我知道他是死了,我再也不要去看他;多一次希望,多一次失望。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小兒子昨天死了。……現(xiàn)在我點了第五支蠟燭,坐在桌前來給你寫信,因為我不能獨自守著死去的孩子而不把我的心事找個人吐露了。在這時候,除了你,除了曾經是而現(xiàn)在仍然是我的一切的你,我還能找誰?……如果你接到了這信,那就是一個去世的女人,在向你說她生前的故事,與你有關的她的故事。你用不著害怕,已經死去的人是不要求什么的:愛情、憐憫、安慰都不要,只要你充分相信是痛苦的壓力使我把秘密泄露給你的,此外別無所求。相信我吧,一個母親,在她唯一亡兒的床邊,是不說謊的!
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以狂暴激烈的內心斗爭、變幻莫測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內心世界波瀾壯闊的變化和深刻尖銳的矛盾來動人心魄的。茨威格把一個深情、善良、內心又十分痛苦的、失去愛子的母親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于我們面前。高爾基曾“由衷的贊賞”:“不知道有哪位作家,能用這么一種對女人無限尊敬而且體貼入微的態(tài)度來描寫女人……他真誠、明睿而且心地單純,不愧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
與這篇文章一脈相承的作品還有許多,《蠱》、《一個女人的二十四小時》、《同情的罪》等均體現(xiàn)出茨威格深厚的心理描寫和分析功底。
接下來,我特別介紹的是《愛與同情》(又名《心靈的焦灼》)這部長篇小說,也是茨威格生平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它淋漓盡致地將茨威格的精神境界洋溢出來:茨威格內心充滿著對人類的同情和熱愛,他喜歡遍歷人類的靈魂,洞察人類靈魂游牧的熱情,他喜歡人類心靈之形形色色的表現(xiàn),什么也沒有被委棄于他的貪婪的同情心之外。他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被視為勇士的怯懦者的形象:奧匈帝國輕騎兵少尉霍夫米勒在偶然的機會下結識了下肢癱瘓的富家少女艾迪特,因同情而常去陪伴她,使她萌生了愛意。少尉原以為自己出于俠義之心同情弱者,一旦發(fā)覺艾迪特傾心于己,不禁驚慌失措。他因為同情和憐憫而答應同她訂婚,但旋即后悔。艾迪特得知少尉毀約,自己又健康無望,痛不欲生,跳樓自殺。少尉因而抱恨終身。文末寫到:“我(霍夫米勒)仿佛一絲不掛地在黑夜中坐在衣冠楚楚、端莊文明的人群之中,此刻正心驚肉跳地害怕燈火齊明的一瞬間,那時侯我的丑態(tài)就會暴露無疑!蚁,我逃得夠快的,他沒有能夠看見我,認出我來?墒菑倪@時起我又明白了: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過都不會被人忘卻!
所以,同情有兩種,“一種同情怯懦感傷,實際上只是心靈的焦灼。看到別人的不幸,期于盡快地脫身出來,以免受到感動,陷于難堪的境地!硪环N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無感傷的色彩,但富有積極的精神。這種同情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十分清楚。他下定決心的和別人一起經歷一切磨難,直到力量耗盡,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茨威格正是懷著這種同情,從事心靈的探索,人性的發(fā)覺,做著一位人道主義者能做的一切,而不考慮自身的安危。法西斯上臺后,茨威格的生活陷入危難中,因為他是猶太血統(tǒng)(他父親是奧地利籍的猶太富商),茨威格的全部作品被斥為毒品,列為禁書,遭到焚毀。他在1934年便去國離家,流亡英國,并且取得英國國籍,定居巴西。對人類的不幸充滿同情使得茨威格不能因為自己得到安全而慶幸,他的內心仿佛有熊熊大火在焦灼他的靈魂,他悲傷、他掙扎、他一次一次表達著他的憐憫和同情。終于茨威格在故鄉(xiāng)的親友被送入集中營,他如此熱愛、如此依戀的“昨日的世界”(茨威格在1942年發(fā)表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已在沖天戰(zhàn)火之中淪陷,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無辜的人在狂轟爛炸之下喪生。茨威格感到力不從心,無能為力。在1942年2月23日聽到新加坡淪陷后,他滿懷悲傷地留下了一封凄惻動人的絕命書,與夫人在巴西雙雙服毒自殺。
文章寫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但我隱忍不住地流下眼淚,我不僅要問,會有多少人能理解茨威格的行為?會有多少人自以為是地去嗤笑他的“懦弱”?所以我要將他的那封遺言摘錄,期望讀者能理解他,同情他的遭遇!
“在我自覺自愿、完全清醒地與人生訣別之前,還有最后一項義務承需我去完成,那就是衷心感謝這個奇妙的國度巴西,他如此友善好客得給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場所。我對這個國家的愛與日俱增。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yè)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xiāng)歐羅巴也已自我毀滅,從此之后,我更愿在此地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頭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由于常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已經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過于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
任何看到這篇遺書的人,怎么還能輕視這位善良的作家嗎?這個對普天下不幸的人滿懷同情,對人類充滿熱愛的作家過早地離開人間。他的為人值得人們尊敬。他不是一個戰(zhàn)士,沒有戰(zhàn)斗到旭日東升,沒有親眼看到正義戰(zhàn)勝邪惡。但是他的品質,他的作品中洋溢的人道主義精神給世界,給世界文學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茨威格作為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他的人格深深感染了我,他對人物內心的把握、對靈魂弱點的洞察,使他無愧于“靈魂的捕者”的稱號,他的的確確是近代世界一流的大文豪。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