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目的是獲得知識,開闊眼界,提煉思想,陶冶性情,砥礪品格,要達到這些目的,首要的前提是理解讀物。但是,由于讀物的性質(zhì)不同,讀者的閱歷、修養(yǎng)和志趣更是千差萬別,所以理解常常有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很難劃一,更談不上終極理解,特別是文藝類作品的閱讀。
中學閱讀教學的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在這里,當然離不開對讀物的理解,然而,這個理解只能是學生的理解,而不是教師的理解,教師充其量只能啟發(fā)和引導,而不能強作解人,更不能越俎代庖。
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無視理解的個別性、豐富性和復雜性,自立意見,強作解人,迫使學生削足適履,投其所好。這不只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更是教育思想的問題。當“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成了“過街老鼠”的時候,“啟發(fā)式”“提問式”之類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受青睞。然而,如果“啟發(fā)”成了“誘供”,“提問”成了“拷問”,那恐怕比“填鴨”的危害更大。后者學生還可以不接受,而前者,學生卻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教師精心設計的圈套,放棄了自己的個性化理解,交出了思考的權力,心悅誠服地遷就和屈從了教師的意見。喪失個性必將導致創(chuàng)造力的衰竭。閱讀教學背離了閱讀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最終只能是取消了閱讀。
閱讀教學必須確定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從閱讀的準備到進入文本,從理解接受到整合內(nèi)化的全部過程都是學生的充滿個性化的情智活動,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身心愉悅,是“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的自由涵泳。限制學生的閱讀自由和理解自由是一種盲目維護師道尊嚴的專制心態(tài),是與民主開放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馳的。
當然,“求甚解”而強作解人的閱讀教學方法與現(xiàn)行語文高考命題的思路和方法有關。比如說,詩歌鑒賞題、古文和現(xiàn)代文閱讀題等等:或者自立意見,硬要考生作出正誤的取舍;或者糾纏于詞句,搞“死在言下”的煩瑣哲學;或者事先擬定得分點,迫使考生按部就班,“踩點”答題。弄得考生心力交瘁,戰(zhàn)戰(zhàn)兢兢。話要說回來,考試總免不了“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的心態(tài),但教學與考試不一樣,閱讀教學應該是輕松自由的──自由聯(lián)想,大膽想象,心靈激蕩,恣意縱情,個性飛揚,“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不懂得愛護和尊重學生的閱讀自由、理解自由和表達自由的結果我們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了。還有多少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我們這個素以“書香門第”自豪的民族還有多少人熱愛讀書?當然,責任不全在語文教師,但“強作解人”的閱讀教學思想難辭其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