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鐘慶
一、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邊塞詩人王之渙的五言絕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絕中最好的一首。短短的二十字中,表達出登樓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壯麗,與抒發(fā)了內(nèi)心所涌現(xiàn)的哲思情懷之深邃。全詩由兩個對句形式組成,巧合天成,絲毫沒有任何匠意表現(xiàn)于其中,意境渾圓深遠,并且將景色,理趣,情懷完整地消融統(tǒng)攝于這二十個字字珠璣的五言絕句之中。首先,讓我們看看鸛雀樓這座古建筑。
二、
鸛雀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和江西南昌的藤王閣合稱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舊址位于蒲州城西南黃河岸畔高阜處(今山西省永濟市),始建于南北朝時代,為北周(公元557-580)蒲州守將宇文護修建,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上說:“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中條即中條山,在山西永濟西南,山狹而長,東太行,西華岳,此山居中,故名中條。大河就是黃河。鸛雀樓由于前瞻中條山,下瞰滾滾黃河,氣勢顯然宏偉壯觀,又加上位置優(yōu)越-西傍長安,東臨洛陽,所以歷代都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雅士來此登臨賦詩!度圃姟分斜闶珍浟擞嘘P(guān)鸛雀樓的詩不下三十首,當然王之渙這一首五絕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古代的蒲州城是山西西南濱臨黃河岸邊的名城,遠在戰(zhàn)國秦昭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時便在古蒲津渡口架設(shè)起一座橫跨黃河的浮橋,依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當時是以竹索修建,而橫跨黃河兩岸的浮橋因為大水洶涌的關(guān)系,所以時常發(fā)生橋斷船沉的意外事故,一直到了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下詔重新建設(shè)浮橋。依照專家的說法,這座新建的浮橋是由兩座連船百艘的曲浮橋相會合于河中的中間島而連成。原先是竹索浮橋改為鐵索浮橋,并且鑄造了各重五千公斤的八尊大鐵牛和八尊大鐵人策鐵牛分置于黃河兩岸(即兩邊各有四鐵牛四鐵人)更在中間鑄造了鐵山二座,鐵柱十八根作為鐵錨,由粗約三十毫米的鐵索連在鐵牛鐵柱上,八頭大鐵牛便像浮橋在兩岸的橋頭墩一樣鎮(zhèn)守著大河兩邊。這座跨河的蒲津浮橋雖然時有損壞,但經(jīng)過維護保養(yǎng),竟然一直使用到明朝!后來是因為黃河主流改道和河水泛濫,浮橋以及鐵牛鐵人才被埋在泥沙之下。1988年八月,考古學家在蒲州黃河故道上發(fā)掘出四尊鎮(zhèn)橋鐵牛、鐵人,抹去泥沙后發(fā)現(xiàn)鐵牛竟然不生?也不腐蝕,經(jīng)化驗是由七種金屬鑄成的。而在蒲州蒲津浮橋的這一端,便是臨河的鸛雀樓之所在!鸛雀樓自宋代以后便不復存在,一種流傳了很久的說法是元朝初年(1272年)為戰(zhàn)火所毀,但由蒲津浮橋的厄運來看,鸛雀樓更可能也是因為河水泛濫,再加上原址所在已變成沖積平地而黃河又改道,故址遠離黃河,使“黃河入海流”頓失所據(jù),所以便失去了重建的意義。直到1997年年底山西永濟市政府才擇現(xiàn)址施工重建,估計2002年全部工程完竣。原樓高約三十公尺,占地約二千平方公尺,屬唐式四檐三層結(jié)構(gòu)的木質(zhì)樓,F(xiàn)在重建的鸛雀樓外形為四檐三層的仿唐式建筑,內(nèi)部共有九層,高七十三點九公尺,占地約八千二百多平方公尺,再加上規(guī)劃了北、中、南三個景區(qū),分別是黃河文化游覽區(qū),人工湖(三十公頃左右)與休閑度假區(qū),占地之廣可以想見!
三、
對鸛雀樓的古今變遷有了一個概括的認識后,讓我們來看看王之渙這位詩人。令人很意外的是《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這可能跟王之渙沒有參加京試有關(guān),因為像他在當時這么有名的詩人而假如又具有進士資格的話,最低限度都能與幾個詩人同傳的。《唐才子傳》對他的記載也很簡略,我們還能知道一些他的生平事跡靠的是唐人靳能為他寫的《墓志銘并序》這篇文章。另外就是唐河東人(即鸛雀樓之所在地山西永濟)薛用弱《集異記》所載他與王昌齡、高適的“旗亭畫壁”(注)風雅韻事。依靳能所載,他“本家晉陽,宦徙絳郡”,晉陽即山西太原,絳郡即現(xiàn)在的山西新絳縣。太原王氏是山西的望族,而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就是那時定居絳郡的。《墓志銘》說他卒于天寶元年二月(公元742年),享壽五十五,依此往后推算得出他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他曾當過衡水主薄,但為人誣陷而憤然辭官,《墓志銘》說他“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敝饕脑娮鞔蟮质沁@十五年游歷的切身體驗之作。沿黃河的山西、陜西、甘肅數(shù)省北地在唐時是邊塞,他被定位為邊塞詩人也正因為他的詩作跟他的好朋友王昌齡、高適等詩人多寫邊塞生活有關(guān)。靳能說他的詩“歌從軍,吟出塞,皎兮極關(guān)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更贊譽他“孝聞于家,義聞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惜的是他的慷慨大略、倜儻異才不為時所用,而他最后卻是老死于文安縣尉這種地方小官任上。更可惜的是他的詩竟沒有結(jié)集成書,僅流傳下六首詩而已!《登鸛雀樓》便是這六首中的最出名的兩首的其中的一首。(另一首是章太炎先生推為“絕句之最”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保
四、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這一首詩。對這一首詩的了解,依歷代流傳下來的解釋不外兩層意旨,像所有的絕句一樣,精彩在第三、第四這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更是絕句中的精辟絕倫的佳句!第一層意思是指觀賞景色而言,如果你想窮目力之所覽而擴及千里之遙的美景盡收于眼前,當然要攀登上最上層才可能達致。登高望遠,立足越高便看得越遠,這個相同的道理應用在做人與為學也是如此!兜躯X雀樓》一詩的最后兩句之所以獲得極高的評價顯然便是含著這深層意旨以激發(fā)、鼓勵人向上的教誨才達致的,而這便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并且這第二層意思正好跟傳統(tǒng)儒家的思想若合符節(jié),《四書》中的《大學》里引《湯之盤銘》的話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辈还苁堑赖碌淖晕医⒒蚴菍W問的探研正因為是無止境的,如此一來,一個對真實生命具有自省能力的人便不能須臾停頓下來,相反地是要不斷地超越自我,日新又新,向上、向更高的境界攀登。這也就是中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哲學家熊十力先生常告誡的“做人不易,為學實難”的真切意旨之所在。尤有進者,這兩句詩所包含的意旨與《易經(jīng)乾卦》里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蓖耆恢。對真實生命具有自省能力的君子,當他們看到天地的健行不息,便覺悟到自己也要效法天道之健行不息,具體落實下來便是時時戒慎恐懼于“德之不修,學之不講”這個人生的永恒課題。這個人生的永恒課題當然就不是像三層的鸛雀樓這建筑物讓我們可以輕易地攀登到頂層而盡覽當前的山河之美,而是一個永遠不能停下來、永遠都能向更高處走的無盡歷程。這樣的一座精神的建筑物究竟有多少層?誰又能說得清楚明白?但是有一點卻是很清楚明白的,當你的心靈的眼睛想要看得更遼闊、更深遠,你便不能停下來,你在更上一層樓之后還必須更上一層樓......。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