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十三中 王秀海
現實生活為語文教學開啟了一扇神秘的大門:在“全球村莊”的時代,中學生急速變化的思維無法抗拒地在網絡上奔馳著。他們可以借助網絡開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們可以借助資源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情感,網絡讓學生個體擁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認同和把握了這一事實,語文教學才能具有先進性。因此我們開始了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探索。
我們覺得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設計至少應遵循這樣的教學原則:把握教育的本質,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透徹理解語文學科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站在全景式的科學與藝術面前,以本學科特有的角度和方式幫助學生認識生活,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學生的個性為基礎,適應個體在網絡與學科整合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讓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統(tǒng)一的特征與網絡自由、交互、開放的特點相整合。
一、網絡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的指導理念
網絡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較為典型的課例是《景泰藍的制作》。這一課例展示了網絡教學的基本模式之一。我們從中獲得了很多有益的思索,進行了更多的嘗試。
《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可以這樣呈現出來嗎?傾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有狂飆式的流動和不受羈絆的想象:優(yōu)美的旋律、不盡的話題、偉大的力量、永恒的創(chuàng)造……如果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外貌描寫,人物的精神,還有貝多芬的藝術流派和歷史地位……人類最豐富的審美體驗就很難在初中語文課里立足。那么語文教學就會以一本教科書讓師生重進牢籠。那種線性化的程序教學極可能使心靈失去想象,把他變成一個空洞的概念!語文教學怎能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敝挥袑W生不斷的積極參與,貝多芬和他的音樂才會有意義。以自己感性之軀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去品味、去探究,用自己的生命和最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去建構人生歷程。這是我們對《音樂巨人貝多芬》的樸素的建構主義理解。
“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為我們拓寬了學科教學的視野和手段。
借助建構主義理論和網絡的翅膀,《音樂巨人貝多芬》終于可以在更廣闊的教育文化空間放飛了。
二、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探索
1、教學設想:
從音樂與文學的角度入手,聆聽貝多芬音樂,了解音樂欣賞的基本觀念和方法;閱讀有關貝多芬的資料,了解他的生命歷程,了解他在音樂史上和人類心靈史上的巨大意義。學生在音樂與文學傳記的熏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體悟到音樂巨人不朽的旋律的豐富內涵。在人生的道路上,審美與哲思成為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寶貴財富。個性在審美和思索中自由地張揚!
由于現實環(huán)境的限制,利用網絡資源,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學習主頁,設定不同的信息模塊,把不同主題與相關網站的網頁鏈接。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由此可以獲取信息。學生在感知、協作中進入網上主題探究室交流;之后再感知,進入網上“愛樂人走四方──愛樂人隨筆”主題論壇交流。教師適時引導。聽大師音樂,寫下心靈隨筆,進行內在的意義建構。在教學網頁的幫助下,學生可以自由、高效地學習和交流,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的方式盡在其中。學生進行的是開放的閱讀,立體的閱讀。
2、教學實施:
⑴確定課題提出問題:從以審美擴展人生空間、促進人生發(fā)展入手,從閱讀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與學生協作研究,確立研究課題。
⑵搜集信息模塊分類: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貝多芬,為適應學生圍繞一個目標,進行自由、高效地閱讀,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學習主頁“《音樂巨人貝多芬》”。這是一張色彩鮮艷和諧的幻燈片,伴隨著《月光奏鳴曲》,從視覺、聽覺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學習情境,其中設定不同的信息模塊──“肖像”、“生命歷程”、“心曲”(曲目)、“心靈雞湯”、“文學畫筆”、“你說我說”、“相關站點”、“搜索工具”,可以點擊進入相關網站的網頁獲取信息。并在“生命歷程”、“心曲”、“心靈雞湯”和“文學畫筆”模塊中建立相應主題交流室鏈接。在“你說我說”模塊中與互聯網上“愛樂人走四方──愛樂人隨筆”(www.bh2000.net)主題論壇鏈接。
調動學生審美興趣,初步整體感知貝多芬,選擇最感興趣的主題模塊深入了解貝多芬的某一個側面。
⑶協作交流,初次整合:自我選出每個主題交流室的協作學習小組組長。在他們的主持下,學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內進行初步交流。同學們以一種親切的方式走近“貝多芬”。組長組織同學評選出有見地的發(fā)言,向全體同學匯報。貝多芬又貼近了同學。
⑷網上交流再次整合: 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在“愛樂人走四方──愛樂人隨筆”發(fā)布討論會海報,期待廣大網友參與關于貝多芬的討論。請同一話題的學生自由組成網上發(fā)布小組,在“愛樂人走四方──愛樂人隨筆”主題論壇發(fā)表對于貝多芬的認識。與愛樂網友交流。
教師參與網上論壇交流。適時的發(fā)表自己希望學生關注的話題、技巧、人物、曲目……以談話引導討論。
⑸內在建構多元整合:
①傾聽貝多芬的音樂,展開想象,寫下心靈隨筆,在網上展示。孩子們對貝多芬逐漸深入的理解震動了我們的心靈。例如有一位署名為落木蕭蕭的同學寫到:
聆聽貝多芬
草地上蕩過,最柔和的風;湖面上飄落,悄無聲息的雨。真誠地對世界宣告:我們并不高于自然。然后,投入自然的懷抱中,讓自己成為它的一部分,“海風喚醒四季”,在風中快樂的奔跑,清新、明快。
漸漸地,樂曲柔和了下來,但全然沒有嫵媚、溫存、飄逸,像在駐足觀望。理解著自然的廣闊和深遠,博大與深沉,向一切的美好發(fā)出愛的呼喚。一顆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心仍在跳動,跳動在這鮮活的空氣中……此時此刻,我如同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在真誠地接受著這份天真,這份含義深遠的天真……
②學生閱讀網友回帖,交流自己的體會:關于貝多芬、關于音樂、關于文學傳記、關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學習……教師友好平等地參與。我們的網上交流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討論。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得到了天津音樂學院的周小靜教授的熱切關注。給他們發(fā)來了幾個帖子,如:
真好!祝你們的討論會成功!
我有個想法,這就是不要把貝多芬神話。他是人類中的優(yōu)秀者,而我們每個人心里也都有著和他一樣的感情、理想、勇氣……當我們聽優(yōu)秀的的音樂、讀優(yōu)秀的書,和優(yōu)秀的心靈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自己有多好,我們會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對于孩子們理解貝多芬,走進他的心靈世界是極好的指導。讓他們感到興奮與自豪。交流更踴躍了,思考更深入了。比如一年五班的陸黎同學就在網上寫到:
我有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以后的音樂界里,貝多芬是否還會存在于人們心中,貝多芬的音樂是否還會流行?如果“是”,為什么?如果“不是”,又是為什么?請各位多多指教!
我們感到欣喜,也在思索:直接說告嗎?還是啟迪孩子們不斷感悟貝多芬追求光明,勇敢抗爭,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一生?我們選擇了后者,在網上回答到:
陸黎同學的疑問有一定的代表性。不過解決這疑問的最好方法是,我們怎樣去抓緊時間聆聽大師的音樂。否則總有隔霧看花的疑惑。
重要的是去感知。不知道,這種理解對不對。所以,我對貝多芬不想做切割式的分析。我想更多的是抓緊時間去用一輩子聽音樂。愛這個網站吧,從音樂開始。
把音樂、還是音樂、然后是文學當成走進貝多芬的靈魂的方式,行嗎?
課程結束了,有關貝多芬的討論仍在繼續(xù)。學生們的自主探究仍在繼續(xù)。網絡上的探討還在進行。由此想到了更廣闊豐富的古典音樂天空,“我們意識到積累音樂藝術感受的重要性,所以想請網友為學生的假期開一個古典音樂欣賞清單,從曲目、電臺和電視臺的專欄(最好有時間表)、書籍、碟片、音樂熏陶的漸進方式等等方面幫助我們,以便為學生打下音樂審美的底子。”
3、教學反思:
⑴感知在這一課尤其重要。聆聽音樂,寫下心靈的隨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現在走進音樂,走進大師的好方法。關于貝多芬的音樂和人格的討論,像網友所說“我想我們希望的,是孩子們能夠努力地學會真誠,持久地保持真誠,努力地學會真誠地思考,持久而真誠地思考……慢慢地他們會從音樂中感受到更多更豐富的東西,也會開始思考和容納新的東西!桃鉃橹皇强膳碌氖,可怕的是‘偽飾而為之’!
⑵網絡學習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師的角色轉換。學生們興趣濃厚,熱情不減,能力明顯提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生積極性的變化。在廣闊的網絡空間學習如何交流、合作、生存、做人。開放地綜合過程促進了多元整合的實現。
⑶開發(fā)課程資源要充分研究網絡資源的可利用性。教學設計是成功設計網頁的重要基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交流心態(tài),在于網站和交互方式的選擇。教師的平等參與形成了指導教學的友好途徑
三、現在我們認識到教學模式的選擇取決于教學設計者對于教學內容的本質特征的理解和多角度的認識,教學目標的最終確定;同時取決于學習方式的轉變和設計者對網絡基本教學模式的認識
建構主義在進行學生對信息的理解力和問題成功解決所需的更高層次的認知過程等方面是有效的!扒榫场、“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 “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出富有個性化色彩和創(chuàng)見性的意義──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尤其應該鼓勵學習者建構出他自己獨特的意義,形成他自己的獨特“認知結構”。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擁有樂趣。學生才會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我能學”的轉變。
教學設計應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yōu)橐再Y源為中心、以學為中心。整個教學對資源應該是開放的,給學生更廣闊的審美、思索和交流的空間。教學可以嘗試突破基本模式,大膽地設計一些變式。目的是全方位的課程整合!爱斀逃碚摵蛯W習理論得到充分發(fā)展和利用時,當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得到更系統(tǒng)、更科學的探討和細化時,必然會推動教育發(fā)生一次重大的變革,促進教育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組織架構的改革,從而完成整個教學的信息化,將信息技術無縫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達到信息技術和課程改革更高的目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