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市高新區(qū)四寶山中學 成兆國
【設計理念】
科學幻想是在現(xiàn)實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想像,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到現(xiàn)實中尋找故事的影子,讓他們自己探究作品的寓意及現(xiàn)實針對性。
【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寫作手法。
2、鍛煉想像能力。
3、擴大詞語掌握范圍。
【學習重點、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準備】
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檢查預習,重點是詞語掌握情況: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哂(shěn)笑牟(móu)取棘(jí)手鉚(mǎo)釘
貪婪(lán)履行(lǚ)眾目睽(kuí)睽
2、解釋下列詞語:
哂笑:譏笑。
胸有成竹:畫竹子時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經(jīng)有通盤的考慮。
牟。褐\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難辦,像荊棘刺手。
眾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視著。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
任勞任怨:做事不辭勞苦,不怕別人埋怨。
逍遙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舊自由自在。
雨后春筍: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斷出現(xiàn)。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么懷疑,指真實可信。
一視同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二、導人
臺風吹倒了一座小廟,廟底下露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圍著它紛紛表演,它成了人們丟棄廢物的垃圾桶……這篇科幻小說充滿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現(xiàn)代小說家。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說說文章標題“喂──出來”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學生質疑
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1、故事真否?
(否。不會有此一個無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實性。)
2、圍繞的話題是什么?
(環(huán)境保護問題。)
3、洞是真的無底嗎?
(表面上是無底的,正像我們的世界,表面上是無邊無際,實際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經(jīng)不堪重負。)
4、為什么題目用“喂──出來!”
(既可以首尾呼應,又表現(xiàn)了無底洞已經(jīng)溢滿。地球已經(jīng)擁擠。)
5、洞是比喻什么?
(人類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寫了幾種人?各有什么表現(xiàn)?和生活中的這些人是不是相像?
(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種人。)
7、這幾種人你最贊同的是哪個?最想否定的是哪個?
(不統(tǒng)一答案。)
8、作者要說的道理是什么?
(作類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壞環(huán)境的舉動,到頭來都將危害人類自己。)
五、探究活動
1、討論文章主題:
這篇小說寫得比較通俗,但內(nèi)涵深刻。有關它的主題,有下邊幾種意見,你同意哪一種?說說理由。
⑴提出了人類與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問題。
⑵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⑶闡釋了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一道理。
(同意第⑶種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說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視城市環(huán)境污染問題。比如,我們總覺得海洋和大氣層是一個可以自我凈化的無底洞,所以當我們把廢水排向大海,把廢氣排到大氣中時毫無顧忌,雖然在短期內(nèi)獲得了一些效益,但從長遠看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nèi)祟愖约。?/p>
2、想一想,在小說結尾,那奇怪叫聲以及那塊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天上掉下那塊石頭以后,接下來可能還會發(fā)生什么?
學生展開想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續(xù)寫結尾。
六、小結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說。文章設想地球上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無底洞,它可以容納人類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沒有了后顧之憂,于是城市的天空越來越美好,人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無底洞帶來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先前拋進的小石子掉了下來,原來扔下的東西將重新傾瀉回人間。顯然小說采用了夸張和想像的形式,但現(xiàn)實中我們何嘗不是憑著僥幸心理,依賴著這樣那樣的“無底洞”?
科學幻想是在現(xiàn)實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到現(xiàn)實中尋找故事的影子,讓他們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現(xiàn)實的針對性。另外,本文的情節(jié)特別是結尾很有特點,是一個循環(huán)式的結構,體現(xiàn)了作者“誰制造的禍害,誰去承受”的想法,閱讀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業(yè)
把課上所寫的故事結尾再充實些,使其內(nèi)容更豐富,更吸引人,課下交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