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網(wǎng)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文中重要的詞語。
⑵了解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了解科學小品的文體特征。
⑶了解北極旅鼠的三大奧秘。
2、能力目標:
⑴學習運用概括提要的方式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⑵聯(lián)類引申,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注重研究,了解自然的奧妙。
⑶理解本文獨特的寫法,體味其知識性、趣味性,學會生動形象地介紹科學知識,清楚明了地說明復雜事物,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關注社會問題,熱愛自然,探究自然無盡的奧秘,接受自然無窮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意,領會文章給人的啟示。
2、把握本文獨特的寫法,體味其知識性、趣味性。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末句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圖片、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把握文意,概括歸納北極旅鼠的三大奧秘;深層探究,明確課文會給我們哪些啟示;品讀課文,體味課文獨特的寫法,感受其知識性、趣味性;延伸拓展,關注自然的奧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你聽說過北極旅鼠嗎?這種生活在北極草原的小動物,有許多難解的謎團。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絞盡腦汁,卻始終解不開它們的奧秘!堵檬笾i》一定能激發(fā)你產(chǎn)生探究旅鼠之謎的興趣。
設計(二):
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無論是令人厭惡的蒼蠅蚊子,還是美麗可人的鮮花綠草,無論是高深莫測的星空,還是不值一提的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北極旅鼠也在其列,讓我們跟隨位夢華先生一同前往北極,見識一下這個跟老鼠差不多的小東西吧。
設計(三):
一對北極旅鼠一年竟能繁殖967118只!奇不奇?一旦旅鼠太多了,毛色竟會變化,灰黑色變成橘紅色,招引天敵吃掉自己,奇不奇?如果死不成,數(shù)百萬只旅鼠就匯集起來,直奔大海,跳將下去,奇不奇?所有這些行為究竟是為什么,科學家們研究好幾個世紀了,至今沒有解開謎團。這篇《旅鼠之謎》就詳詳細細地講述了旅鼠的一個個奧秘。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多媒體播放由浙江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專題片《北極紀行》片斷。
投影顯示由位夢華主編的叢書《神奇的北極》相關章節(jié)。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初步了解文意,圈點勾畫,篩選需要積累的詞語。
教師選三位同學投影顯示自己整理的詞語。
投影顯示:
徘徊媲美篤信
倉皇逃竄緊追不舍小心翼翼急中生智饒有興趣自言自語
神秘莫測無言以對齊心合力焦躁不安東跑西顛永無休止
無所畏懼浩浩蕩蕩前赴后繼全軍覆沒難以置信鼠目寸光
傳宗接代稀奇古怪道聽途說若有所思相輔相成
2、學生再讀課文,篩選相關信息,概括歸納北極旅鼠的三大奧秘。
教師提示:注意文中標志性的文句:“這還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奧秘”“這就是旅鼠的第二個難解之謎”“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奧秘”。
學生自由發(fā)言,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旅鼠的第一大奧秘是,繁殖能力驚人,為動物世界之最。一對旅鼠,一年就有近百萬后代。
旅鼠的第二大奧秘是,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過多,就有種種奇怪的自殺行為,或停止進食,或在天敵面前主動挑釁,或改變毛色,吸引天敵。
旅鼠的第三大奧秘是,死亡大遷移,數(shù)百萬旅鼠匯成浩浩蕩蕩的隊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討,深層探究
1、提問:從課文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代表發(fā)言,共同交流。
第一小組:“旅鼠之謎”“人們研究了好幾個世紀,卻始終解不開它們的奧秘”。由此聯(lián)想開去,大自然還有許多奧秘人類無法解釋,有些奧秘是非常難解的,有待繼續(xù)探究。
第二小組:旅鼠奇特的行為給我們一個啟示,即人類也不應該毫無節(jié)制地繁衍下去。
第三小組:美國的丹尼斯、中國的位夢華等科學家離開繁華的城市和溫馨的家庭,來到邊遠極地,醉心于觀察和研究,表現(xiàn)出崇高的獻身科學的精神。
第四小組:“過去的事實似乎表明,看來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是難以解開旅鼠之謎的。”科學研究過程要不斷調(diào)整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只有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才能解開大自然之謎。
第五小組:自然界本身具有調(diào)節(jié)機制,一旦打破生態(tài)平衡,就出現(xiàn)向新的平衡轉(zhuǎn)化的新趨勢。
第六小組:從自然界的調(diào)節(jié)中,人類應該覺悟,人類也要注意自我調(diào)節(jié),以求和諧發(fā)展。
2、重點體味課文最后丹尼斯說的話,他說得有道理嗎?為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
這個問題是開放性的,教師應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鼓勵奇思妙想,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
教師提供以下資料:
(多媒體顯示)
美國科普作家、未來學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來寫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萬或每年7000萬人的速度增長著……完全有理由擔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60億……如果地球人口繼續(xù)像現(xiàn)在這樣每過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將增加1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類機體的總質(zhì)量就會等于地球的質(zhì)量……到公元7000年,人類的質(zhì)量就會等于已知宇宙的質(zhì)量!……看來很明顯,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xù)下去……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惡果!
學生自由發(fā)言。
五、品讀課文,體味課文獨特的寫法
1、教師提問:課文主要為我們介紹了旅鼠的三大奧秘,知識性強,但讀來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想一想,它和一般的說明文有什么不同?你認為文章的寫法有什么獨特之處?
學生思考,明確: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用文學的筆調(diào)介紹科學知識。
記敘的框架。本文具備記敘的六要素:
時間:“有一天”;
地點:“巴羅附近的愛斯基摩人村落遺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
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
經(jīng)過:“我”聽丹尼斯講述旅鼠的種種奧秘;
結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行為的奇特發(fā)表他的感想。
說明的內(nèi)容。如把丹尼斯講述旅鼠三大奧秘的話篩選出來,連接起來,是一篇完整地介紹旅鼠知識的說明文。
對話的方式。通篇幾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對話,既通俗又親切!拔摇辈粌H是忠實而專心的聽者,而且“我”的心理活動和語言也有作用,有問有答,反復解開疑問。
通篇寓知識于敘事之中,讓人既長知識又有興味。
2、學生自主選例評析,品味知識性和趣味性。
3、教師也可選例,組織學生集體評議。
如:一對旅鼠一年的繁殖數(shù)量,作者寫來煩而不亂,請細細品味。
如:篇末丹尼斯讓人始而驚嚇繼而發(fā)笑的舉止,又莊又諧,有趣雋永,引人入勝。
六、課堂小結
《旅鼠之謎》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科學小品,文章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旅鼠的三大奧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長。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種形式啟發(fā)我們,教育我們。從旅鼠的身上,我們?nèi)绻从^人類自身,能悟到許多……請同學們課后寫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心得體會記下來。
七、延伸拓展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資料內(nèi)容如下:
自然之道
一天傍晚,在加拉巴哥群島最南端的海島上,我和7位旅行者由一位當?shù)氐哪贻p人做向?qū)В刂咨纳碁┣斑M。當時,我們正在尋找太平洋綠色海洋海龜孵卵的巢穴。
小海龜孵出后可長至330磅。它們大多在四五月份時出世,然后拼命地爬向大海,否則就會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黃昏時,如果年幼的海龜們準備逃走,就會先有一只小海龜鉆出沙面來,作一番偵察,試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們跟著出來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了一個很大的,碗形的巢穴。一只小海龜正把它的灰腦袋伸出沙面約有半英寸。當我的伙伴們聚過來時,我們聽到身后的灌木叢中發(fā)出瑟瑟的聲響,只見一只反舌鳥飛了過來。
“別做聲,注意看!碑斈侵环瓷帏B移近小海龜?shù)哪X袋時,我們那位年輕的向?qū)嵝颜f:“它馬上就要進攻了。”
反舌鳥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的開口處,開始用嘴啄那小海龜?shù)哪X袋,企圖把它拖到沙灘上面來。
伙伴們一個個緊張得連呼吸聲都加重了!澳銈兏蓡釤o動于衷?”一個人喊道。
向?qū)в檬謮鹤∽约旱淖齑剑f:“這是自然之道。”
“我不能坐在這兒看著這種事情發(fā)生。”一位和善的洛杉磯人提出了抗議。
“你為什么不聽他的?”我替那位向?qū)мq護道:“我們不應該干預它們!
“既然你們不干,那就看我的吧!”另一個人打算去幫助小海龜。
我們的____________把那只反舌鳥給驚跑了。那位向?qū)O不情愿地把小海龜從洞中拉了出來,幫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然后發(fā)生的一切使我們每個人都____________了。不單單是那只獲救的小海龜急急忙忙地奔向安全的大海,無數(shù)的幼龜由于收到一個錯誤的安全信號,都從巢穴中涌了出來,涉水向那高高的潮頭奔去。
我們的所作所為簡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龜們不僅由于錯誤的信號而大量的涌出洞穴,而且它們這種瘋狂的沖突為時過早。黃昏時仍有余光,因此,它們無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剎那間,空中就布滿了驚喜萬分的軍艦鳥、海鵝和海鷗。一對禿鷹瞪大著眼睛降落在海灘上。越來越多的反舌鳥急切地追逐著它們那在海灘上拼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聽到身后一個人____________的叫道,“我們都干了些什么!”
對小海龜?shù)耐罋⒄诰o張地進行著。年輕的向?qū)榱藦浹a這違背自己初衷的惡果,抓住一頂壘球帽,把小海龜裝在帽子里,費力地走進海水里,將小海龜放掉,然后拼命地揮動手中的帽子,驅(qū)趕那一群一群的海鳥。
屠殺過后,空中滿是劊子手飽餐后的慶賀聲。那兩只禿鷹靜靜地立在海灘上,希望再能逮住一只落伍的小海龜作為食物。此時,所能看到的只是潮水沖擊著空蕩蕩的白色沙灘。
大家垂頭喪氣地沿著沙灘緩緩而行。這幫過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時變得____________了。這肅靜也許包含著一種沉思。
1、根據(jù)文意為文中空白處選擇恰當?shù)脑~語,將它們的字母依次寫在括號內(nèi)。()
A、驚呆B、沉默C、爭吵D、懊悔
2、小海龜為什么“把它的灰腦袋伸出沙面”?用括號在文中畫出對這一現(xiàn)象作出完整解釋的一句話。
3、作者在描寫“年輕的向?qū)榱藦浹a這違背自己初衷的惡果”時,恰當?shù)厥褂昧肆鶄表示動作的詞,它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請用8個字作答)
4、文中所指“空中的捕食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種鳥。
5、小海龜出世后為什么“拼命”地爬向大海?選擇用肯定句式進行準確概括的一項,將它的字母寫在括號內(nèi)。()
A、小海龜生活在海里,出世后必然回歸大海。
B、沙灘不是小海龜生活的環(huán)境。
C、小海龜不拼命逃跑“就會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D、小海龜為了回歸大海的途中逃避天敵的侵犯,求得生存。
6、文中“對小海龜?shù)耐罋⒄诰o張地進行著”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7、文中加點詞語“費力”“拼命”用得好,為什么?請簡要回答。
8、閱讀本文最后一句話:“這肅靜也許包含著一種沉思!边@些人“沉思”的是什么?根據(jù)文章中心,選擇理解最深刻、最準確的一項,將它的字母寫在括號內(nèi)。()
A、如果我們不驚跑那只反舌鳥,就不會發(fā)生這樣悲慘的事情,是我們殺害了這些可愛的小海龜。
B、這位向?qū)О研『}攺亩粗欣鰜恚瑢嶋H上是幫助海鳥把更多的小海龜引出巢穴,導致了這場悲劇。
C、做事情要三思而行,魯莽相助,往往適得其反。
D、我們的所作所為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違背它,就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如時間緊張,可安排學生課后完成)
參考答案:
1、C ADB
2、“黃昏時,如果年幼的海龜們準備逃走,就會先有一只小海龜鉆出沙面來,作一番偵察,試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們跟著出來是否安全!
3、抓裝走放揮動軀趕
4、反舌鳥軍艦鳥海鵝海鷗禿鷹
5、D
6、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這些海鳥進攻小海龜時的兇猛殘忍,以及大批小海龜出世不久就被吃掉的悲慘命運。
7、“費力”修飾“走”,“拼命”修飾“揮動”,有艱難,竭盡全力的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年輕的向?qū)榱吮Wo小海龜,彌補惡果所做的最大努力。
8、D
八、布置作業(yè)
1、選文中五個成語,組成一段話,內(nèi)容要合情合理。
2、請寫一段文字,說明某種動物的奇異表現(xiàn)及原因。
3、繼續(xù)完成課上的閱讀訓練。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課外收集動物世界的諸多謎團,并整理成文。
⑴出一期以“動物世界趣味多”為主題的墻報。
⑵組織一次以“奇妙的動物世界”為話題的讀書交流會。
2、開放探究:
橡樹之謎
一個嚴寒的冬季,我和幾個從沒見過寒帶原始森林風光的年輕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險觀光。為了躲避一頭因受驚擾而暴怒的黑熊,我們在驚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著粗氣停下來的時候,發(fā)覺自己掉了隊,已是孤身一人,處在莽蒼陰森的林海深處,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轉(zhuǎn)。兩天后,我拖著沉重的雙腿走進了一片低矮的橡樹林,只覺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終于走出了林海,見到了完整的太陽!
見到了完整的太陽,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樹的果實──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時候,我曾吃過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僅耐饑餓,口感也不錯。我急不可耐地尋找橡子,可樹上的橡子都被鳥兒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殼。我趴在地上,扒開積雪,挖地三尺,還是一無所獲。
我絕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樹上。①凜冽的寒風一陣緊一陣,吹得饑腸轆轆、精疲力竭的我一陣緊一陣地顫抖。我覺得自己也變成了一副空蕩蕩的軀殼,我已經(jīng)整整兩天沒吃東西了!
對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盡最后的力氣,用匕首刮剝枯死的橡樹樹皮,想用它們?nèi)计鹨欢洋艋痱?qū)散寒冷。就在這時,奇跡發(fā)生了:被刮去樹皮的樹干上有許多小洞,每個小洞都鑲嵌著一粒橡子——飽滿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閃亮的橡子!
我瘋狂地用匕首挖著小洞里的橡子……我噙著淚,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那樹干,綴著一個個小洞,每個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淺,剛好鑲進一粒橡子,——簡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②篝火在歡快地跳躍著,映紅了潔白的雪地,橡樹林顯得分外絢麗。我用烤熟的橡子驅(qū)散了絕望,恢復了體力,靠北斗星認準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們聽了我的奇特經(jīng)歷萬分驚訝,我的內(nèi)心深處也沉淀著一個難解的謎。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帶原始森林的專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靈,而是森林中常見的啄木鳥。專家說,啄木鳥同許多在寒帶森林定居的動物一樣,每年秋季都要為自己貯存食物過冬,為了不使貯存的食物被其他動物盜走,它便在樹干上啄洞,把食物貯存在其中。我驚呆了,好半天默然無語——當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鳥!
專家還告訴我:“啄木鳥貯存食物只選枯死了的樹,它們甚至比人類更懂得保護養(yǎng)育了它們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樹,我的啄木鳥,你們現(xiàn)在還好嗎?
⑴文中說,“同伴們聽了我的奇特經(jīng)歷萬分驚訝!闭埜爬〝⑹觥拔摇钡钠嫣亟(jīng)歷。(不超過60個字)
⑵文章結尾說,“我的橡樹,我的啄木鳥,你們現(xiàn)在還好嗎?”這句話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具有怎樣的含意和作用?
⑶文中畫線的兩處環(huán)境描寫,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據(jù)文意作簡要回答。
⑷關于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認為是“要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認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愛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請根據(jù)文章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⑴我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饑寒交迫,陷入絕境。后來意外地發(fā)現(xiàn)橡子,靠橡子獲得希望,恢復體力,走出困境。
⑵第一問: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抒寫,用親切詢問的語氣。
第二問:表達了作者親近大自然、珍愛大自然的深切感情。
⑶①渲染了作者身處的困境和心中的絕望。
②烘托了作者獲救后萬分欣喜、充滿希望的心情。
⑷應是第二種理解。文章寫作者遇險獲救的經(jīng)歷,是為下文揭示獲救原因,抒發(fā)對大自然的感激、關愛之情服務的。文中雖有關于身臨絕境、渴望生命,最終擺脫困境的描寫,但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備課資料】
一、奇妙的動物世界
1、為什么說海豚是智慧動物?
在動物界中,海豚被公認是聰明的動物。例如在水族館中,海豚在訓練員的指揮下翩翩起舞,它的那些高難度動作,即使是人類的近親大猩猩和獼猴,怕也不得不心悅誠服。
那么,海豚怎么會那么聰明呢?為了揭開這一謎底,科學家們解剖了它們的大腦,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原來海豚的聰明是天生的。
人類之所以聰明,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有較重的大腦。人的腦重1400克,馬有800克,大猩猩有500克,獼猴有75克,而一種名叫大西洋瓶鼻海豚的腦子竟然有1500克的重量。當然,腦重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因為還有體重的不同,腦重與體重之比才能更好地反映客觀事實,這個比值在人類中是1.93%,馬是0.154%,大猩猩是0.31%,獼猴是0.58%,而大西洋瓶鼻海豚居然是0.6%,顯然海豚在這方面比大猩猩和獼猴更優(yōu)越。
研究還發(fā)現(xiàn),海豚大腦半球上的褶皺甚至比人類更多、更復雜,而它的神經(jīng)細胞密度也與人類和黑猩猩不相上下,可以這樣說,從腦子的結構來看,海豚完全可以和靈長類相媲美。
面對這么聰明的動物朋友,人類非常想與之溝通,了解它的語言和行為,可惜的是,海豚使用的聲音頻率大多在200~350千赫的超聲波區(qū)域內(nèi),而人類通常只能聽到16赫~20千赫的聲音頻率,好在我們可以借助科學儀器來記錄海豚的發(fā)言,不過,如果要在聲音和行為之間找出一條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肯定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最近,美國醫(yī)學界和心理學界在治療兒童自閉癥的時候,想到了海豚這樣一位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他們讓患病的兒童和海豚一起游戲,結果令人十分鼓舞:海豚使得這些兒童找到了自信。這一現(xiàn)象再次證明,海豚確實是一類不同尋常的智慧動物。
2、為什么鯨會“集體自殺”?
1985年12月22日早晨,我國福建省打水岙灣,潮水洶涌,海浪滔天,福鼎縣奏嶼鎮(zhèn)建國村的漁民正在海上進行捕魚作業(yè)。突然,一頭10多米長的抹香鯨闖入了捕魚作業(yè)區(qū),漁民們馬上用大網(wǎng)將其團團圍住。然而,這條海獸不肯束手就擒,拼命翻滾吼叫,企圖掙脫逃跑,無奈被魚網(wǎng)緊緊纏住,動彈不得。就在此刻,漁民們發(fā)現(xiàn)1~2千米外波濤翻滾,一群抹香鯨兇猛奔騰而來,然后在那頭被捕的抹香鯨周圍游弋,并用身體隔網(wǎng)摩擦被圍的同伴,以示安慰;同時橫沖直撞,攻擊漁船,顯得非常憤怒。漁船在鯨群的攻擊下,上下顛簸,幾乎傾覆,漁民們驚恐萬狀,奮力搏斗。人、鯨相持了3~4個小時后,海水退落,鯨群全部擱淺,橫臥海灘。這是我國有記錄的第一次抹香鯨集體“自殺”事件,在國際上亦頗有影響。
類似的現(xiàn)象在世界各地也有出現(xiàn)。1970年美國佛羅里達州波爾斯堡沙灘,有150多頭逆戟鯨不顧一切地沖上海灘。1979年7月17日,加拿大歐斯峽海灣,130多頭鯨不顧人們的阻撓,橫尸海灘。1981年9月9日,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的一個海灘上,160頭巨頭鯨“自殺”喪命。1984年3月13日,法國奧捷連恩灣,32頭抹香鯨在沙灘上擱淺被困,大多數(shù)是雌鯨,個個流露出一種驚恐萬分的神色,它們的哀叫聲傳到4千米以外,仿佛是在向人們和同類發(fā)出祈求,迫切需要營救而脫險。
鯨的集體“自殺”,一直是動物學界的一個難解之謎。鯨雖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智慧,但它不具有人類同樣的喜、怒、哀、樂的感情,不可能有真正類似人的自殺行為。
那么,鯨類為什么要集體“自殺”呢?科學家為解開此謎,費盡心機,絞盡腦汁。
荷蘭學者范·!ざ哦嗫税l(fā)現(xiàn),鯨類遇難大多發(fā)生在低洼的海岸、沙質(zhì)的淺灘,海濱浴場、布滿礫石或淤泥的沖擊土層,以及遠離海洋中心的凸出的海角。登陸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迷失了方向。鯨類的視覺很不發(fā)達,基本上是用聲音在水下“看”東西的。它要向探測的目標發(fā)出幅度很廣的超聲波,然后根據(jù)反射回來的信號,判斷目標的方位決定如何行動,這叫回聲定位。而斜坡、海灘等不利地形,常使它的回聲定位受到干擾。這樣,它的行動被擾亂了,就東撞西竄,因而有時落入死亡的“陷阱”——陸地。
另外,有的學者認為,漲潮和退潮、暴風雨和劇烈拍擊的海浪所造成的水位波動,加上海邊傾斜的海灘這個地理條件,是導致鯨類登陸的重要原因。隨著浪峰游近,岸邊的鯨一旦和傾斜的海浪相接觸時,就在原地停住,而后接踵而來的細浪,夾帶著淤泥與沙子形成障壁,使鯨無法克服這一障礙返回大海。
可是,為什么鯨類的登陸死亡,總是采取集體行動呢?
有的專家認為,這是由于生物保護物種的本能,促使鯨類向發(fā)出求救信號的同伴靠近,最后造成同歸于盡的慘劇。
最近,科學家們又有一個新的有趣的發(fā)現(xiàn)。他們認為,鯨常受到一種叫鯨虱的寄生蟲的侵擾,鯨虱有硬的外殼,它能咬破鯨皮鉆入皮中吸血并寄生在那里,一群鯨虱能吃掉大塊的鯨皮而使鯨痛苦不堪。鯨可能為了擺脫這些寄生蟲的折磨,拼命想找到一個盡可能被淡化的水域,如小海灣、河口等。一旦來到淡水里,鯨虱就會離鯨而去。但在淡水中,常因海水退潮而擱淺,使鯨這樣的龐然大物不能再返回大海。
至此,奧秘并未徹底揭開,科學家們還沒找到相應的措施,來防止鯨類登陸的悲劇繼續(xù)發(fā)生。因此,這一自然之謎仍將吸引著更多的人們?nèi)じ康住?/p>
(以上兩則均選自《十萬個為什么》2002.10)
二、時文超市
人類的困境
喻傳贊
目前人類的生存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請看如下事實:
1、“人口爆炸”。人類是在距今一萬年前地球轉(zhuǎn)暖后創(chuàng)建文明的,有記載的文明史僅有5000年,估計當時全球人口約1000萬,至公元元年為2.5億,至1600年達5億,1830年增至10億,1930年為20億,1975年至40億,預計2000年超過60億。人口增長表明是一條幾何級數(shù)增長曲線,且已過轉(zhuǎn)折點,現(xiàn)以每35年倍增趨勢至2010年可達80億。
地球到底能養(yǎng)活多少人?筆者曾從世界淡水資源和食物資源兩方面作過估計,全球極限養(yǎng)活人數(shù)為100億,而最佳生存環(huán)境需將人口控制在50億以內(nèi),對于我國,極限養(yǎng)活人數(shù)為14億,最佳生存環(huán)境應為7億以內(nèi)。若我國在2000年將人口控制在12億,必須年凈增率在9‰以下,而且在2010年達到高峰13億;若按目前的凈增率,2000年將達12.5億,高峰時可超過14億。
在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有所謂“地大物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說法,殊不知,它忽視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地球不能擴大;二是作為維系生命三要素的陽光、空氣和水,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土地沙漠化。據(jù)聯(lián)合國調(diào)查表明,目前沙漠化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16%,還有43%的土地(在64個國家)面臨沙漠化的威脅。四大文明古國的發(fā)祥地,沙漠化得很厲害,這是過度墾殖后大自然的報復。
世界森林面積由5000年前的76億公頃,1860年減至55億公頃,1975年降到26億公頃,1986年僅有23億公頃,F(xiàn)在森林正以每天3萬公頃的速度在消失,每年減少1100萬公頃。以此速度只需210年就砍光了,屆時地球?qū)⑼耆ァ胺巍钡墓δ堋?/p>
非洲出現(xiàn)了近20年的干旱,撒哈拉大沙漠本世紀以來擴大了70萬平方公里,4.5億非洲居民有1.5億在挨餓,22000平方公里的乍得湖完全干涸。
我國兩片大的熱帶雨林──海南島建國初有1300萬畝,覆蓋率占23%,1979年為367萬畝,覆蓋率僅7%;西雙版納1960年有1290萬畝,覆蓋率為56%,而1982年只有800萬畝,占30%,且有逐年減少的趨勢。黃河的泥沙含量是世界之最,下游成為著名的地上懸河,渤海也許將于500年后填平消失。昔日絲綢之路上繁華的樓蘭古國已成為考古遺址,羅布泊已于1965年干涸,黃河以北的大運河也于1976年后斷流停航,土地鹽堿化日益嚴重,全國324個大中城市有180多個缺水,難道這些已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進行的事實還不值得深思嗎?
3、嚴重的工業(yè)污染。據(jù)我國醫(yī)學界研究表明,80%以上的癌癥與環(huán)境污染有關。現(xiàn)在地球上的巖石、水、土壤、空氣和生命五大圈都已被污染,甚至南極和北極也不能例外。嚴重的酸雨70年代以每天滅絕一種生物的速度在前進,現(xiàn)在加速至幾小時一種?諝庵卸趸己坎粩嘣龈,產(chǎn)生的溫室效應到本世紀末將使海平面上升0.4~1.4米,如此下去,100年后,世界所有沿海的大城市都將泡在海水之中。
現(xiàn)在化學制品已超過500萬種,并以每年2000種新產(chǎn)品的速度在增加。1985年印度博帕爾市的聯(lián)合碳化物公司生產(chǎn)的多氯聯(lián)苯毒氣泄漏,造成2500人死亡,10萬人中毒。1986年瑞士三多士農(nóng)藥廠起火,大量農(nóng)藥和18噸汞流入萊茵河,使這條號稱歐洲生命線的河流受到嚴重污染。
現(xiàn)在,噪聲、放射性、垃圾、重金屬、農(nóng)藥、石油等污染比比皆是,使大片森林枯死,海洋生物大量減少,就連文物古跡也不能幸免于難。
4、核大戰(zhàn)。美國和前蘇聯(lián)兩國擁有的核武器折合TNT當量,按世界人口平均,每人達數(shù)十噸,即可以毀滅地球若干次。自1945年爆炸原子彈以來,共在地球上試驗核武器超過1500次,其中在大氣層中爆炸約500次。1962年由于在大氣層中爆炸了高噸位的氫彈和原子彈后,使當年大氣層中放射性14C的含量猛增一倍,1963年后核試驗轉(zhuǎn)入地下。
據(jù)在廣島長崎對距爆心附近的植物研究表明,染色體畸變最嚴重,像羊齒類植物等都長不大。美科學家推測在發(fā)生核大戰(zhàn)后,首先在地球上燃起森林大火,煙霧彌漫,產(chǎn)生持續(xù)數(shù)年的核冬天,即使幸存者也將凍餓而死。美國和前蘇聯(lián)兩國均意識到打一場核大戰(zhàn)的后果,于是美國搞星球大戰(zhàn)計劃,企圖占領外層空間的制空權,前蘇聯(lián)則發(fā)展粒子束武器和空間站,軍備競賽愈演愈烈。
5、天文因素。這是人類尚無法控制的災變。
⑴超新星爆發(fā):有史記載的超新星爆發(fā)為9次,平均每300年一次,每次地球都伴隨有明顯降溫。這9次距地球都大于5000光年;若產(chǎn)生一次1000光年距離的超新星爆發(fā),對地球的影響是巨大的,但這種幾率微乎其微,F(xiàn)距最后的一次超新星爆發(fā)已過去300多年了,何時爆發(fā)目前尚難預測。
⑵磁極倒轉(zhuǎn):地磁場每50~100萬年要倒轉(zhuǎn)一次,根據(jù)人造衛(wèi)星測量表明,大約再過1000年后地磁場將消失,地球?qū)⑹ゴ艑印⑤椛鋷Ш碗婋x層的保護,氣候會出現(xiàn)較大異常,宇宙射線可以直接進入地球,人類將面臨一場災難。
⑶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發(fā)生碰撞:研究地質(zhì)歷史時期,發(fā)現(xiàn)有約2600萬年的生物滅絕周期,墜入地球的隕石和微彗星年年皆有,問題是若有一顆直徑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或彗星和地球發(fā)生碰撞,后果與一場核大戰(zhàn)相似,不幸者被滅絕了,幸存者得到了更有利的發(fā)展,這種幾率需幾千萬年才會碰上一次。
至于地球上大的造山運動和大冰期則需上億年才會發(fā)生一次,但從來都并未造成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完全滅絕,因此,具有高度文明的當代人是完全可以渡過的。
只要人類不造成一個自我毀滅的環(huán)境,人類是不易滅絕的。但是由于人類自身繁衍過快,這種危險是存在的。且看由于人口過度增長而帶來的四大危機:
⑴水源危機:每個地區(qū)能生活多少人,主要是由水源決定的,歷史上由于缺水而導致一個城堡、一個民族毀滅的例子不少。據(jù)估測,全球有水140億億噸,海水占97%,冰川水占2%,地下淡水占0.76%。世界年降水量共570萬億噸,陸地為170萬億噸,有眾多的動植物生命需要水,其中河水年徑流量為47萬億噸,因此能供給人類生存用水的上限量為50萬億噸,即目前每人平均可分享1萬噸水。若按較科學的食物水平,每人每天吃糧食0.5斤、水果0.5斤、蔬菜1斤(按1∶100需水量計算),食用肉蛋魚奶共1斤(按1∶30000計算),則年需水量每人為6000噸,則用于工業(yè)和個人飲用及衛(wèi)生的水量每人年均僅4000噸了,這并不是一個富裕的數(shù)字,而且分配各地差別是很大的,這里僅作平均而粗略的估計。
當今世界多數(shù)用水極不合理,浪費太大。每年工業(yè)廢水2萬億噸排入河湖中,造成15萬億噸水質(zhì)污染,占河水徑流量的1/3。加之糞便等污物大都排入江河,水質(zhì)污染是非常嚴重的。有的國家人們喜歡飲用礦泉水,且把食用水與非飲用水嚴格分開。
我國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的4倍,用水問題也相當嚴重。比如上海需鋪設專用管道至長江中取水飲用,華北平原表層地下水苦澀,鹽堿度很高,特別是氟含量過高。
⑵食物危機:目前全人類花了極大的努力,年產(chǎn)糧食不足20億噸,這僅能維持50億人口的基本溫飽。人們企圖得到更多的糧食,就得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卻又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造成惡性循環(huán)。向海洋索取動物蛋白,可是現(xiàn)年海洋捕撈量超過1億噸,已超過了海洋生物的承受能力,加之海洋受到污染,名貴魚產(chǎn)量逐年下降,多種鯨類數(shù)量已屈指可數(shù),瀕臨滅絕的境地。
⑶資源危機:筆者認為不存在能源危機。人類當前所用能源的總和,尚不到太陽給予地球能量的萬分之一。但是地球的資源卻很有限,所謂的“能源危機”實則是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資源危機。另外如鐵、銅等礦產(chǎn)資源,僅能供人類開采100年即告枯竭,當然還可回收再用,故要珍惜資源。
⑷生態(tài)危機:人們應當作一番深刻反思的時候到了。人類是否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制造了一個不適于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是否由于人類自身繁衍過度而使整個自然生態(tài)鏈中的主環(huán)失去平衡而造成的?雖然人是萬物之靈,主宰著世界,但是“物極必反”的法則同樣適用于人類,當世界上大多數(shù)物種瀕于滅絕時,人類也不能幸免。
在科學發(fā)達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人們可以預見未來,控制未來,認識到我們共同生存的地方只有一個地球,應該爭取一個美好的生存環(huán)境。
現(xiàn)在,歸根結蒂就是如何控制人口的過多繁衍的問題。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