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市第五中學 付靜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使用的象征手法,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
2、了解直接抒情的特點,體會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品味語言的抒情效果。
3、體會屈原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用多種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播放《橘頌》(電影《屈原》的插曲及背景畫面,讓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凄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涌的汨羅江邊仰天長嘆,以情景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
課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韻,但節(jié)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氣勢,并談感受。要求學生盡量體會屈原的內心感受,學生如果不清楚劇中人物的身份和關系,或有疑難問題可勾畫出來。
2、資料閱讀和介紹: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lián)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于北,于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讒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后人紀念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重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等,對后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夸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chuàng)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開辟了無限的空間。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zhàn)的現實斗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斗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三、課文探究
1、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跟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的特點:
參考:激澎湃,氣勢雄渾。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2、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
參考:第一部分(從“風!”……“燒毀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贊和向往。第二部分
(從“把你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3、通過前邊的朗讀及對屈原內心情感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自由討論。
4、課文中作者將很多事物都賦予了其他的含義。歸納一下,這又是一種什么手法?
參考:風雷電:象征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征人民群眾。
無形的長劍:象征堅定的信念。
“土偶木!钡娜合瘢合笳鳠o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tǒng)治集團。 象征手法。
5、《雷電頌》這段獨白激澎湃,氣勢雄渾,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參考:運用擬人兼呼告,最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運用排比和反復,使句式整齊;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
四、教學小結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是屈原對命運的抗爭宣言,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塑造了千古不朽的一位愛國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1、談談你讀了《雷電頌》后是否和本詩的作者有類似的感受?嘗試著也將其寫下來。
2、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直接抒情寫出片段作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