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民族之花
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題為“民族之花”,設計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領悟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的美好感情,充分認識到我們的祖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整體,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親相愛,我們的祖國才會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
本單元既有歌詞,也有記敘文,還有說明性的文字。選材也各不相同,教學時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來分析每一篇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氣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過包含感情的方法抒發(fā)的,有的是借助于一個簡單的飾物來說明的,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讀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的語文學習中通過摘抄好詞佳句積累了一定的詞語,口語表達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較多,口語表達、情感表達較好,還有部分學生卻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文章的的句子.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引導學生認識五十六個民族,體會各民族的深情;激發(fā)學生多民族感情的理解,以及感謝。
重點難點
本單元通過對比喻句的理解來把握文章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策略
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以讀代講,感悟詩句、文章內(nèi)涵
教學過程
1、《愛我中華》
第一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生活著不同的民族他們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個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樣和睦相處(放歌曲愛我中華)。
2、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和圖片,誰來給帶大家介紹,展示一下?
3、你們想唱這首歌嗎?要想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理解歌詞,那我們就一起到文中看一看吧!
二、初讀,讀通
多媒體出示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用“_”或“?”畫出來。在小組內(nèi)與同學討論交流。
三、再讀,感知
談讀書感受,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過課文中哪些詞句得到的?請再讀讀課文。
四、研讀,感悟
根據(jù)學情隨機反饋。
1、通過研讀,感受到不管五十六種語言有多大的差異,但有一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我中華”。
①結合有關語句談理解,講感受。
②點擊教學軟件,通過大屏幕放映⑴奧運會上運動健兒在運動場上雄姿英發(fā)的場景,使學生目睹各族健兒在世界 比賽場上為祖國摘金奪銀爭得榮譽的場面。放映⑵醫(yī)護人員在非曲時期救助病人的畫面,使學生體會到中華各族兒女在愛國熱情的激勵下,在各行各業(yè)中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
③指導感情朗讀,邊讀邊想象那感人的場面。
2、通過研讀,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過渡:看到這一幕幕動人的場面,我們心潮涌動,激情澎湃,清聽作者的感慨。
①出示課件,學生邊看邊聽邊體會。
②介紹材料,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愛我中華》這首歌是我國著名的詞作家喬羽、著名曲作家徐沛東在20世紀90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是為在廣西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而創(chuàng)作的主題曲,音樂采用壯族民間曲調(diào)并進行了發(fā)展。這首歌表現(xiàn)了強烈的民族精神。它不斷鼓舞著中華兒女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的豪情壯志。
③會唱的同學唱《愛我中華》,多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④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民族情,愛國情,更唱出了中華民族戰(zhàn)無不勝,奮發(fā)圖強的英雄氣概。
⑤組織討論,在朗讀歌詞時,哪句話讓你充滿激情。
⑥師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時(師讀愛我中華其余生讀)。愛我中華在文中出現(xiàn)了6次,每次都不同程度地愛到感染,特別是最后一句,在歌詞結尾點題,首尾互應,一氣呵成將作品中的愛國情推向高潮。
五、總結全文
這么美的歌詞,配上昂揚的旋律,更能表達人們的愛國情感,就讓我們載歌載舞再一次聽聽這首催人奮進的歌吧。ǚ鸥枨鷲畚抑腥A)。
2、《草原》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3.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
4.品味、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
二、學習準備
搜集草原風景的圖片、資料。
三、學時安排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2、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
(注意生字“勒、駿、限、鞭、馳、蹄、茶、貌、杯、跤”和“迂、襟、澀、涯”的讀音);
3、理清課文的線索(練習列小標題):
(1)草原美景;(2)歡迎遠客;(3)親切相見;(4)熱情款待;(5)聯(lián)歡話別。
(或:初見草原—迎客—相見—待客—話別;初見草原——進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聯(lián)歡話別;……)
4、反復默讀第一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能講的講,不能講的可以讀。
如:(1)“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說一說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結合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類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沒有遮攔,格外開闊,空氣清鮮,使人感到特別愉快,所以想無拘無束地放聲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閉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綠得無邊無際,由于天氣晴朗,遠處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綠色。(為什么說“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為是“天蒼蒼,野茫茫……”)
(3)“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觀看一幅中國畫,明白“渲染”就是用顏色涂抹,“勾勒”是用線條勾邊兒。“不用墨線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緩得沒有明顯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說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綠顏色濃厚,就像要流下來一樣。“欲”,是“將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輕輕流入云際”。這里是說,綠色的草原一望無際,與天相接,仿佛翠綠的顏色流入了天邊。(與“萬古長青”、“一碧千里”區(qū)別。)
(5)“這種境界……”這一句是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心境。“驚嘆”,是因為第一次看到草原,處處感到新奇,對滿眼的翠綠,感到驚訝。“久立四望”,是留戀草原景色,總是看不夠;“低吟小詩”,是想用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詩)
(6)“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一句看似寫駿馬和大牛的,實際上是寫作者自己的感受。因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麗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樣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對周圍環(huán)境會有不同的感受,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談談類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時,會覺得小鳥在向人歌唱,樹枝擺動是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誦。
6、質(zhì)疑。
7、建議課后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感受草原,或贊美草原、關注草原的實踐活動(如畫、寫詩或文、配樂朗誦、編歌、找圖片、搜集描寫草原的詩歌、辦手抄報……)。
第二學時
1、課文不僅寫了草原的景美,還寫出了內(nèi)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特點(人情美)。默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如“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許多人“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客人;他們盛情款待來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姑娘們?yōu)榭腿顺琛⑻,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等等。)
2、據(jù)課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歡迎遠客、盛情款待、聯(lián)歡話別等場面。
3、課文的結尾“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點題之句,讀后體會其中的含義及表達的感情。
(這一句進一步點明了讓作者流連忘返、不忍離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課文中還用了不少比喻句,來描繪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畫出來體會體會。
(如用“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來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來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來比喻河;用“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比喻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的蒙族同胞。這些比喻的特點是恰當、生動,使被描寫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仿佛我們親眼見到了一般。)
5、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全文要用歡快、喜悅、贊嘆的語氣來讀。)
6、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以導游的身份介紹向同學介紹內(nèi)蒙古風光和風情。說之前可引導學生將說的內(nèi)容列成提綱,然后圍繞提綱介紹,介紹時盡量用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7、質(zhì)疑
8、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