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的8個生字,能正確地讀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品味感悟課文的優(yōu)美語言,感受人與鳥的濃濃親系親情。
4、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
5、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觀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有關掛圖、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課前預習課文。收集海鷗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1、你喜歡海鷗嗎?你見過海鷗嗎?誰能說說自己喜歡海鷗是什么樣的?
2、請大家展示收集到海鷗的圖片,用一句贊美一下海鷗。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關于“老人和海鷗”的故事。(板書課題,讀一讀)
[設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趣。促進學生從心理上更加接近海鷗。老師用教學的親和力、語言的感染力機智的引導和熱情的鼓勵,很快消除了師生之間的陌生感,迅速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老師交流的勇氣。
二、引導質(zhì)疑,指導自學
1、說說你讀了這個課題,會有什么問題?(學生的預設問題可能有:老人是誰?老人與海鷗感情怎樣好?海鷗是什么樣的?老人和海鷗之間有什么故事?課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閱讀課文,一邊讀一想:你認為這篇課文應該解決哪些問題?先自己默讀思考,然后小組討論,比一比哪一小組問得好,答得好。(學生自學課文)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初步的閱讀體驗。
三、檢查效果,整體感知
1、剛才大家認真閱讀了課文,并進行了討論,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學習這篇課文應該解決哪些問題?(設想問題為:課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課文中老人和海鷗之間有什么的深厚情誼?課文是如何具體描述老人和海鷗的深厚情誼的?讀一讀你最感動的段落。)
2、學生分節(jié)讀書,教師正字正音。指導理解相關字詞。
3、討論: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情誼的?(總結板書:識老人——老人喂海鷗——老人談海鷗——海鷗送老人——贊老人)
4、你認為哪些段落寫得好,多讀幾遍。仔細體會一下文章中的感情。(引導學生有感情地精讀重點段落)
5把你不理解的句子畫出來。把你認為是重點的句子或段落畫出來,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自己讀書,進一步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nèi)容。指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精讀,可以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四、細讀課文,重點感悟
1、細細地讀一讀課文第1、2自然段,然后說一說老人有哪些特點。
2、抓住描寫老人外貌特點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能夠很容易從人群中找出那位老人。
3、老人從城郊來到翠糊湖是為了什么?
4、你覺得這一位老人有什么特點?
5、仔細閱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老人是如何喂海鷗的。
6、說一說你對“老人撮起嘴向海鷗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這句話的理解,
7、你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老人和海鷗之間有什么關系或感情?
8、仔細地品味一下“海鷗依他的節(jié)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解的樂譜”這句話,說一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說一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答案:寫出了海鷗的動態(tài)美、色彩美。)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使學生從理解與玩味中獲得愉悅。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有體驗地朗讀課文,獲取閱讀體驗,在充分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從而感悟文本的秒趣。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課文的新詞。
2、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講述的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xiàn)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恰巧在我教學完本課后,聆聽到了瓊海市教學一節(jié)研究課《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在聽課過程中,我仔細聆聽、勤摘筆記、比較思考,發(fā)現(xiàn)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一、填補空白。
文中沒有對海鷗老人吳慶恒的相關資料,而課堂上卻呈現(xiàn)出了許多有意義的資料(資料中有很多數(shù)字,反映出老人家庭不富裕卻對海鷗很好)。我想,馬老師肯定查閱了很多有關海鷗老人吳慶恒的報道和資料。她把搜集的資料結合了文中老人的一處外貌描寫,讓學生更能感受到時老人對海鷗的愛是超越對自己的愛,是多么的無私。激起學生內(nèi)心的感情波瀾,引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發(fā)展了學生的情感空間。
我雖然也有補充資料,但用得沒那么巧妙。
二、邊讀邊悟。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和體驗,在讀中理解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那位老師的課堂上,讀貫穿了始終。在初讀課文時,她讓學生快速閱讀,學會長文短讀的方法。在再讀課文時,她讓學生質(zhì)疑問題,確定本課要研討的問題。在細讀課文時,她抓住老人對海鷗視為親人那與眾不同的地方,引導學生邊讀邊思,邊讀邊批注。在品讀課文時,她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感悟并通過朗讀、想象,與學生和文本進行充分對話。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加深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讀出了老人和海鷗的親情,在學生的心理譜成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樂譜,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感染。
讀,在閱讀教學中是不可少的,但我指導得很不到位。
三、引領到位。
她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留意老人與海鷗的故事中印象深刻的幾個畫面,并引導他們學會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老人與海鷗的幾件事。接著又讓學生圍繞著“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老人待海鷗像親人一樣?”讓學生花費時間感悟老人對海鷗的如親人般的愛,同時更重視了語言的理解和品味。如“三個褪色”、“退開一步”、“撮起嘴”、“人少的地方”、“餅干丁”、“應聲而來”、“抑揚頓挫地呼喚”的研讀,她或?qū)υ~語進行初步理解,再在語境中理解,明確詞義,到最后的人文感悟,詞語理解可謂循序漸進;又或者出示拓展圖片和文字資料進行理解提升,突破孩子認識和情感的難點。學生在理解和品味語言,以及寫話的過程中,課文中老人的形象在心目中逐漸高大、生動、鮮活起來,達到了形象、語言、精神的水乳交融。
那位老師的《老人與海鷗》,引領我們對語文教學這塊神圣的領地有了更深的思考。如,在語文課堂中如何做以形散而神不散。又如,語文課堂中如何把握預設和生成的完美結合。諸如此類,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探究。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