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文字,感悟孔明計策的奇妙和人物形象的獨特魅力,感受經(jīng)典名著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從而激發(fā)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難點】分析計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間較量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回顧課文主要內(nèi)容
1、齊讀課題。
2、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過渡:孔明擺下空城計(板書:空城計)智退司馬懿大軍,那孔明到底“智”在何處呢?(板書:智)讓我們再次走近課文。
二、品讀課文,正面感悟孔明的“智”
自由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諸葛亮“智”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然后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機智。
隨機教學
預設(一)
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趁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1、出示句子,你認為孔明的“智”表現(xiàn)在哪里?空城計哪些地方堪稱奇絕?
指名說理由
2、孔明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傳令的呢?課文是怎么描寫的?(出示忽然……殺來。)
(1)自由讀,哪里讓你覺得最“險”?圈出詞語,好好體會。
(2)學生反饋
十余次飛馬,蜂擁而來,塵土沖天——時間緊迫、氣勢洶洶
(誰來報告一下這個險情?)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全班讀
大軍十五萬、只剩二千五百軍、別無大將——2數(shù)相差懸殊
十五萬對二千五,什么概念,相當于六十個人來打一個人啊!
(3)盡皆失色 (什么意思?)
十五萬敵軍氣勢洶洶地殺來,如果你是二千五百個士兵的其中一個,你會想——
如果你是城中的平民百姓,你會想——
(4)全城百姓命懸一線,如果敵人沖進城來,后果不甚設想。誰來讀讀險情?(指名讀,讀出險)
(5)十萬火急,眾人驚慌失措,而孔明卻能在得到情報后自己登城望之,為自己決策掌握第一手資料,而后果斷下令(出示傳令內(nèi)容),此時,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孔明?
(6)的孔明怎樣傳令的,請你讀一讀。
過渡:還從哪兒體會到他的智?
預設(二)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1、自己讀一讀這句話,哪里讓你感受到孔明的過人之處?
2、朗讀。那就請你讀出 的孔明。
預設(三)
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1、從哪兒體會到孔明的“智”?
2、研讀“笑容可掬”
(1)讓我們想像當時的景情,孔明一言不發(fā),他把所有想說的話都定格在他的神態(tài)中。這個神態(tài)描寫寥寥數(shù)字,刻畫人物形象卻栩栩如生。透過這笑容可掬,司馬懿看到了怎么樣的諸葛亮?
(2)孔明的“笑容可掬”,除了給司馬懿看,還想給誰看?有什么作用?
(3)而此時城下是十五萬大軍,孔明笑得還那么自然,可見孔明?
(4)朗讀。請你 地來來讀一讀。
小結:正所謂危難之時方顯出名相風范,大敵當前,孔明能做到臨危不亂,布局周密,不愧為名將啊!
三、品讀課文,側面感悟孔明的“智”
孔明的空城計當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讓久經(jīng)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皮頗費腦筋。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tài)度變化的詞語。
1、不信
為什么不信?指名說
2、大疑
孔明在危難存亡之際,用空城計挫敗了司馬懿,如果是一般的統(tǒng)帥,他們會怎么做?
(2)請同學們先來看一段影片。
結合課文和影片討論,司馬懿為什么大疑? (板書:疑)
(3)誰來讀讀他的決定?出示:
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4)從語言中我們知道司馬懿為什么退兵?
(5)指導朗讀
3、統(tǒng)帥魏國重兵的司馬懿算得上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了,那他為什么還會中了孔明的計呢?空城計成功的關鍵原因在于?
(板書:知己知彼)
四、拓展延伸,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1、事后,司馬懿知道自己原來是中了孔明的計,會怎么說呢?寫下來
學生寫話,反饋
2、指板書小結:孔明知己知彼,不用一兵一卒,利用司馬懿的疑能退去他的十五萬大軍,全靠一個字——智。
3、其實,《三國演義》中表現(xiàn)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故事比比皆是,同學們不妨再去讀《三國演義》,去領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無限魅力。
板書設計:
孔明智退司馬懿
空城計
智 疑
知己知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