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時
一、激趣導(dǎo)入:
1. 簡介“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家。
伯牙的成就來自其師成連的獨(dú)特教學(xué)方法,他年輕時跟成連學(xué)琴三年,技巧已經(jīng)掌握,就是達(dá)不到精妙的地步。成連稱要帶他去見自己的老師,就把他帶到了蓬萊山,成連將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則乘船而歸。伯牙獨(dú)處山上,“近望無人,但聞海上汩沒崩澌之聲,山林杳冥,群鳥悲號,伯牙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將聽到的聲音,看見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懷之中,果然韻律與心神合而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xué)到高超琴藝后,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采風(fēng)。一天,俞伯牙帶著琴僮順漢水而下來到長江口,突然烏云蓋頂,狂風(fēng)大作。霎時之間,波涌浪翻,驚濤怒吼,將俞伯牙所乘的船顛得起伏搖晃。俞伯牙待風(fēng)住雨停,站在船頭一看,只見月兒初升,掛在崖頂,月影沉碧,波瀾不驚,杜鵑啼鳴,更添幽靜,不禁觸動樂思,犯了琴癮。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彈撥起來。一曲尚未彈完,突然琴弦斷了一根,按當(dāng)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音樂并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會崩斷。伯牙走出船艙,果然見到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樵夫,他手里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伯牙就高興地請他到船艙中聽琴,換好琴弦后,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贊嘆說:"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音樂一停,樵夫就贊美說:"太好了,多么浩蕩的江河!"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后來鐘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rèn)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么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后,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2. 理解“知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3. 板書課題。
4. 質(zhì)疑:到底誰是誰的知音呢?
二、初讀課文,自學(xué)生字
1. 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2. 分角色讀課文中的話,分清楚是誰說的話。
三、交流:
1. 自由讀文,思考課后第一題。
2. 討論:聯(lián)系有關(guān)語句說說誰是鳥的“知音”
比較朗讀:
a. 面對養(yǎng)鳥老人的問題--“我這鳥兒叫得怎么樣?時,圍觀者和少年不同回答的句子。
b. 養(yǎng)鳥老人和圍觀者聽到少年背古詩前后不同的表現(xiàn)。
(小結(jié):少年是小鳥的知音。)
3. 體會表達(dá)符號的用法。
第一組:我這鳥兒叫得怎么樣?
第二組:我怎么聽著這鳥唱的不是美歌呀?
第一句是表示疑問,需要回答;第二句表反問,表否定。
第三組:真是美鳥唱美歌呀!
第四組:唱的是憂愁的歌,痛苦的歌!
兩句感嘆號表示預(yù)期強(qiáng)烈。但第一句是贊揚(yáng)的語氣,第二句則是申訴、責(zé)備的語氣。
4. 指導(dǎo)朗讀。
四、拓展總結(jié):老人最后會怎么做呢?為什么?
養(yǎng)鳥人--怔住了
知音 觀眾--沒做聲 ?
少年--“自在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