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欣賞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動人的花影,培養(yǎng)審美情趣。理解作者為什么喜愛夾竹桃。
3. 透過文字,補充資料,感受學界泰斗季老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從字里行間感受夾竹桃的特點,以及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體會季老對夾竹桃特殊的情感,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夾竹桃精神。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夾竹桃》。
2、明確目標
(出示圖片)大家看著就是夾竹桃開的花,文中哪一自然段描寫了花的顏色?誰能讀一讀描寫夾竹桃花顏色的句子?(請一位學生讀)作者季羨林先生僅僅是因為它的顏色好看才愛上它的么?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答案,請快速地瀏覽課文內容,找出這段話(指名讀)。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重點段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樣既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情境。直奔課文主題,屬于有效學習!
齊讀最后一自然段,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愛夾竹桃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它有韌性,一個是因為它能引起作者許多的幻想。讓我們走進文中體會夾竹桃的這兩個特點同時感受作者的人品。
3、預期效果
只要大家能夠像季羨林先生一樣用心去感受那份美,相信大家會有很大的收獲。
二、展示交流
任務一
1、任務呈現:
體會感受“夾竹桃之韌性美”
(想想哪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它的韌性美?第三自然段介紹了什么?(園子里的其他花)在這一自然段中提到過夾竹桃嗎?(沒有)那作者是不是走題了?(襯托的作用)你真會學習。
2、自主學習:
自由讀3——4自然段,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寫寫自己的心得體會。
3、展示交流:
(一)、“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薄盁o不”表示什么?(雙重否定表肯定)。
這句話說明了什么?(花期長)
(二)、“在和煦的春風里,……無日不迎風吐艷。”
大家再讀一讀這句話體會其中的含義。“和煦的春風、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可以感受到夾竹桃生活條件是時好時壞,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夾竹桃依然迎風吐艷。這就是“韌性”請再讀讀這句話注意這幾個詞組的運用。
(三)、文章中有一句話描寫了夾竹桃開話的情景,請找出來多讀一讀!皧A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有開出一朵……一嘟嚕。”“悄悄地一聲不響”可以看出夾竹桃默默無聞的精神品質。
引導讀:
在和煦的春風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整體讀文章的內容。
小節(jié):這樣“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庇米髡叩脑拋碚f“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
齊讀第四自然段。
試著背誦。
任務二
導語: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讓我們走進課文的第五自然段。
1、任務呈現:
學習體會“夾竹桃之花影美”
2、自主學習:
默讀課文第五自然段,想想作者為什么喜歡看著花影?找出有關語句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3、展示交流:
生:它把影子投到墻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
師:僅僅是這些嗎?讀讀上面一句。
生讀: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
師:這句給你什么感受?
生:這句讓人感受花香濃烈。
師:具體從哪感受到的?
生:“香氣卻毫不含糊”可以感受到花香濃烈。
生:從“濃濃烈烈”可以感受到花香撲鼻而來,到處都是花香。
師:繼續(xù)小聲讀讀,思考:還能從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花香濃烈?
生:“襲”能感受到。
師:平時用“襲”形容什么?
生:形容攻擊別人,出其不意。
生:這里的“襲”形容花香濃烈襲人。
生:把人都熏醉了。
師:把“襲”換成“飄”,再讀一讀,感覺呢?
生:“飄”給人的感覺花香似有似無。
生:“飄”沒有“襲”感覺花香濃烈。
師:這就是語言的魅力,作者用詞的巧妙。
師:再讀讀第五節(jié),看看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畫出關鍵的詞眼。
生:地圖、荇藻、墨竹。
師:幻想豐富,齊讀幻想的句子。
生讀。
師:我們一句一句細細讀。
生讀:“我幻想它是地圖……就像遠渡重洋的海輪。”
師:同學們仔細讀讀每句話的后半部分這幾句話,你是否發(fā)現作者的寫作方法?如果去掉這幾句話的話,表達效果會怎樣?
生:顯得很生硬、不充實。
師:是啊。此段不僅有概括講述,更有具體地描寫,讓人身臨其境;不僅有靜態(tài)地講述,更有動態(tài)地描繪,把景寫活了。層次清晰、語言生動、淳樸不乏味,季老用優(yōu)越的語文條件深厚的語言功底給讀者展示出一幅幅美妙的月下花影圖。讓我們配上音樂美美地讀一讀。(師生配合讀)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師:學語文,我們不僅要學習文字寫了什么,還要學會運用,下面展開你的幻想,來寫一句——出示【我幻想它是……】
生寫。
2、結果反饋
交流。
生:我幻想它是南極和北極,它就真的是南北極了。這一堆影子是冰川,那一堆影子是水電站,恰巧有小蟲子飛過,那就是中山站和長城站。
我幻想它是一叢錯落有致的珊瑚,它居然就是珊瑚叢了,靜謐地沉睡在無邊的海底。偶爾有幾只小鳥飛過,映在墻上的影子成了活潑的海洋生物,這只是旗魚,那只是海龜。
我幻想它是一張樂譜,這是二分音符;那是八分音符,正巧一只瓢蟲爬來就成了一個圓圓的符點,仿佛在等湊齊了音符,就開始演奏“夾竹桃交響曲”。
學到這我們可以感受到最后一自然段其實就是對課文的總結。
3、反思總結
同學們讀文就是讀人,讓我們共同,想想從夾竹桃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季先生的哪些影子?
(1)、回味“大家的寫作態(tài)度及情感”
課件出示資料。師配樂深情介紹:
季羨林,生于1911年,1930年考上清華大學,1934年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深造。194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由于二戰(zhàn)爆發(fā),交通斷絕,回國受阻,飽受煎熬的他仍然苦讀不輟。
1946年,他回到闊別11年的祖國,任北大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慘挨批斗,經常被打得遍體鱗傷、不得動彈,還被關過牛棚并下鄉(xiāng)勞改。當時許多同志都不堪忍受這種非人的生活,但季羨林面對人生的坎坷,不抱怨,不自棄,甚至笑稱“這樣的鍛煉是古今中外所沒有的的!备钊梭@訝的是,季老從“牛棚”出來后,被勒令看樓門,守電話,成為一個“不可見接觸者”。然而,他晚上堅持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寫成小紙條裝在口袋里,白天守樓時,腦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成有韻的詩。280萬字、8卷本的《羅摩衍那》就這樣被翻譯出來。
文革后,他重見天日,恢復了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職位,還當過北京大學副校長,并且仍筆耕不輟,著作豐碩。
師:從中,你讀懂了什么呢?
生:我讀懂了季羨林先生就像夾竹桃一樣充滿韌性。
季羨林先生沒有在文革中倒下,就因為他和夾竹桃一樣有韌性。
季羨林先生在飽受迫害的情況下仍然不忘做學問,翻譯出史詩巨著《羅摩衍那》,這不正是他夾竹桃般的韌性的體現嗎?
師:同學們,正是夾竹桃般的韌性,支撐著他一步步走向成功。從這平凡的夾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夾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懷。(板書:狀物詠懷)
其實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是季羨林先生一生的寫照,他雖然平凡但是他卻是最值得我們留戀最值得我們回憶的人。
讓我們再讀文章的這句話。思考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