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 羅一
教學目的:
1、從意象角度認知、體味、鑒賞詞的意境與毛澤東所寄托的情感
2、學習毛澤東詞的寫作特征:兩種風格(上片的悲涼沉郁與下片的雄勁豪放)融成一體;手法上明暗虛實巧妙結合;以景傳情,景情并茂;既煉字(碎、咽)又煉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深化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毛澤東是一代傳奇的人物身處于時代風云際會,滄桑巨變之中,他作為中共領導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時代潮頭,左右中國近代史的方向和進程在《沁園春·長沙》中我們看到的是年輕的毛澤東雖身歷困苦舛桀,卻心懷家國壯志,時代的洪流在他身上投影為離亂奔波,交織成一首雄渾悲壯的命運交響曲在紅軍長征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艱難困苦,毛澤東保持樂觀主義精神,笑看戰(zhàn)場風云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有一篇大作《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的手稿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藝術感受?慷慨激昂、氣勢如虹)
二、寫作背景:
中央紅軍長征時,于1935年1月占領遵義,召開了革命歷史上有偉大意義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會后,紅軍離開遵義,紅軍經(jīng)婁山關北上,準備渡過長江,而蔣介石封鎖了長江毛澤東當機立斷折回再向遵義進軍,二渡赤水,攻占桐梓,25日凌晨借著月色向婁山關挺進,敵軍倉皇應戰(zhàn),敗退關口紅軍在夕陽映照下急速行軍通過婁山關這首詞寫的是紅軍翻越婁山關的行軍情景,和勝利后的所見所聞所感
婁山關:婁山關位于遵義市之北,在貴州省遵義城北婁山的最高峰上,從四川入貴州的要道,也是防守貴州北部重鎮(zhèn)遵義的要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三、聽錄音,整體感知,模仿跟讀(錄音中的聲音開始是很深低沉,到哪里就變得很激昂?)
四、分析鑒賞:
1、整首詞分為上下兩闋,兩闋的風格是否一樣?
上闋:寫霜晨行軍的情景
下闋:寫過婁山關時的所見所感
【上闋】
1、哪些意象?(“意象”就是選用恰當?shù)木唧w的物象作表征物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即用“具象”表達“意向”)
西風、長空、雁叫、霜花、殘月、馬蹄聲、喇叭聲
(1)“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渲染一種怎樣的氣氛?
交代了時間和環(huán)境西風、長空、雁群、霜晨、冷月,凄冷的五個名詞襯托出一種凄冷的氣氛,也確定了上闋的基調——悲涼沉郁
(2)這里僅僅是寫景嗎?除了寫景外還寫到了什么?
暗寫景中人:(天色未亮,凄風冷月)紅軍披星戴月、跋涉風霜的戰(zhàn)斗生活含蓄刻畫紅軍在艱苦環(huán)境里不畏嚴寒、不怕困難的英雄氣概
大意:一個凄冷的冬天早晨,天還沒有全亮,深藍色的天空里一輪冷月當空,凌厲的西風動吹,偶爾從頭頂掠過的大雁也發(fā)出幾聲凄厲的叫聲,連綿起伏的山領上百草凋敝,霜重地滑,一隊紅軍隊伍正迤邐前行
2、怎樣理解“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馬散步奔馳所發(fā)出來的響聲,應是震耳或是清脆的;在什么情況下,馬蹄聲是碎的?)
明確:“地勢凹凸不平,民謠稱為‘地無三日平’,再加上崎嶇的山間石徑上結了一層寒霜,馬兒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馬蹄雜沓,步伐零亂,而當時紅軍也沒有多少馬匹,走起來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細碎雜沓的感覺
誤解:①“咽”字來形容喇叭的低沉聲和用盡力氣的吹奏聲表達吹號員用盡了全身力氣來吹進軍號,甚至把嗓子都給吹啞了②喇叭的聲音壓得非常低,這樣做是為了不讓敵人知道我們的行動
①“馬蹄聲碎”就是寫紅軍在快速行進,寫的是戰(zhàn)前的緊張氣氛司號兵都應該是訓練有素的,戰(zhàn)士開始沖鋒,你的嗓子就啞了?不好想象②既然怕敵人知道,就不要吹號角;吹號角還又壓低聲音,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滑稽情形呢?軍號嘹亮,振奮士氣,軍號嗚咽,影響士氣怎么辦?
“咽”,本指聲音哽塞而低沉,這里形容在烈烈西風中傳來的若斷若續(xù)、忽高忽低的軍號聲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巒重重,道路紓盤,軍號不像平時那樣悠遠嘹亮,再加上西風勁吹,山谷響應,因而強弱不定,斷續(xù)相聞,猶如嗚咽,顯得十分悲壯深沉“咽”字除了客觀描摹軍號的聲音外,還充溢詩人的主觀情感紅軍自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來,打的多是敗仗,湘江一役,損失更是慘重這一次回軍遵義,重攻婁關山,任務是極其艱巨的,作為黨的領袖,作為重新回到軍事指揮崗位的毛澤東,心情是極其沉重的紅軍能否取勝,紅軍的命運如何?由于主觀上對軍事的擔心,紅軍戰(zhàn)士軍號聲,才會像是鳴咽,“咽”寫出了悲壯的氣氛
【下闋】
1、寫了哪些意象?
雄關、蒼山、殘陽
大意:
不要說守備森嚴的婁山關地勢險要,周圍山峰如劍、真是堅固如鐵,但紅軍硬是從這堅固如鐵的關口上超越過去了一片望不盡的起伏山巒,放射出奪目的光彩,西下殘陽像血一般鮮紅
2、“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表達了紅軍怎樣的情感?
紅軍對自然險阻的蔑視,對據(jù)險頑抗敵人的鄙視
(他根本就沒放在眼里,而是樂觀地發(fā)出豪言壯語,“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的紅軍隊伍可以一步步地征服這些崇山峻嶺長征剛剛開始,前面一役損兵折將,而后面肯定要面臨更多更大的困難,是橫亙在作者面前的如鐵雄關,但作者不是視之如畏途,而是極其樂觀又極其豪壯地號召大家,而今邁步從頭越。
3、怎樣理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不單是對自然景色的描寫,還包含詩人強烈的情感,詩人在戰(zhàn)勝困難之后,常常用一些樂觀的詩句表達興奮高興之情
這兩句體現(xiàn)詩人浩如煙海的胸懷,表現(xiàn)了革命斗爭雖然波瀾壯闊,但還會有許多的艱難險阻,還要付出許多的流血犧牲,并巧妙的暗示了婁山關戰(zhàn)斗的激烈,展示了紅軍戰(zhàn)士“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革命精神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寫的又是黃昏景象,從凌晨寫到黃昏,乍看跳躍起伏,前后不太連貫,但作者正是利用了這種時空上的錯位,傳遞給讀者這樣的印象:天亮復天暝,紅軍經(jīng)過一夜又一天的急行軍,早已過了險峻的關口,擊敗敵人,占領了婁山關,把困難和艱險拋到了身后一天激戰(zhàn)后,遍地硝煙,血流成河,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倒在了戰(zhàn)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婁山關的崇山峻嶺,而紅軍的旗幟在獵獵西風中飄揚,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地鮮紅此時作者站在高處憑空遠眺,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莽莽蒼蒼,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黃昏的夕陽漸漸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紅了天際晚霞、鮮血、紅旗,這三種意象在作者眼中匯成一體,作者心潮難平,豪情澎湃,詩意頓生,便臨風吟成一首憶秦娥
(這兩句前句崇高磅薄,后句悲壯奇麗,表達了亦喜亦悲、亦憂亦歡的復雜感情,形成極為深邃的藝術境界,神韻悠然,回味無窮,不僅給人以壯美的感受,而且引人產(chǎn)生深重的思考這兩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動貼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體現(xiàn)詩人浩如煙海的胸懷,表現(xiàn)了革命前途雖然波瀾壯闊,但還會有許多的艱難險阻,還要付出許多的流血犧牲,并巧妙的暗示了婁山關戰(zhàn)斗的激烈,展示了紅軍戰(zhàn)士“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時,這兩句與上闋的“霜晨月”呼應,說明一天(從“霜晨月”的拂曉到“殘陽如雪”的傍晚)的戰(zhàn)斗歷程已經(jīng)完成,婁山關已勝利地越過,從而使詞的戰(zhàn)斗氣氛更濃烈,詞的主題更突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