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實驗小學 黃鐵成
教學內容:浙江省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綠》
教學目標:
1. 在主動感悟的基礎上積累本課中描寫綠的詞句。
2. 嘗試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來朗讀課文。
3.感悟綠的美,在充分感受課文和詩、音樂、畫面、圖片等綠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心中的綠。
4.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參與選擇學習難度、學習速度、學習伙伴、學習負荷、學習方法、學習評價等選擇實踐的鍛煉,初步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顏色。請你來談談對綠的感受。
今天我們就要來領略著名的作家宗璞筆下的描寫和贊頌西湖的《綠》一文。
一、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全文,你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讀書方式,可以搖頭晃腦地讀,也可以小組一起讀,愛怎么讀就怎么讀。
(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在規(guī)定讀書目標的前提下,應該盡量讓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讀書方式整體感知文本,以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讀書要求:①讀通課文,課文中難讀的、精彩的地方多讀幾遍。②做好學習記號,不動筆墨不讀書。
2.交流
說說課文寫了哪幾個地方的綠?說說你對文中綠留下的印象。(對于學生讀書的第一印象,不應該做過多的限制,應該鼓勵學生自由暢談自己的讀書感受)
二、分層次讀,自主感悟
1. 品味詞語
(1)課件依次出示:
滿目是綠 蒼翠欲滴 綠得發(fā)黑 綠得發(fā)藍
碧澄澄 那樣鮮 那樣亮
飛珠滾玉 婷婷宛轉 蓬勃的生機
跳躍 茁壯的生命力 滾動 翩然起舞
(2)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后自告奮勇起立帶領全班讀準這些詞語,教師提醒注意“得”的用法。
(3)自由說說讀了這些詞之后的想法,或者說說應該怎么讀這些優(yōu)美的詞。
(4)再次引導學生觀察前后兩組詞語的區(qū)別:前一組是直接描寫綠,后面一組是通過想象、聯(lián)想來寫。感受課文描寫綠的層次,隨機積累。
2. 欣賞句子
(1)課件依次出示:
道路兩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是綠的。
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有的綠得發(fā)藍。
溪水流得急了,水花像飛珠滾玉一樣,在一片綠色之上顯得格外好看
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
你瞧,那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地滾動著,滿池的荷葉簡直在翩然起舞了。
(2)自由讀句子。
(3)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談談自己的想法。
(在自由選擇和談論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地學會了主動去感悟句子中蘊涵著的美。)
(4)嘗試著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朗讀這些句子,即時積累。
(每一位學生讀書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應該鼓勵孩子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3. 品讀全文
(1)伴著音樂自由讀全文。
(2)選擇自己喜歡的綠,有感情地讀,說說感受。
(3)嘗試為美妙的音樂和畫面配音。
三、感受、體驗不同形式的藝術中描述的綠和西湖
1. 交流自己以前積累的關于綠的好詞、佳句、妙段、詩詞和文章等。
2. 課件出示幾首描寫西湖的詩,學生自由讀、品味。
3. 出示關于綠的繪畫作品和攝影作品,讓學生感受用其他藝術語言描繪的綠,允許他們自由地發(fā)出感嘆。
(課堂應該是學生生命力充分舒展的地方,在體驗這些作品時應該允許學生自由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4. 聽樂曲《春野》,自由想象音樂中的綠
四、嘗試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綠
1. 在音樂聲中自由用語言描述、表達自己心中的綠?梢詫憣懺姼,也可以寫一個小片段,還可以寫寫歌詞來唱綠……
2. 自由選擇學習伙伴交流、修改。
3. 課堂展示學習成果,師生隨機評價。
五、小結、布置作業(yè)
可選性作業(yè)
(1)選擇描寫綠的詞句積累。
(2)寫寫讀后感。
(3)課后找相關的資料來欣賞。
(4)嘗試給自己設計作業(yè)。
《綠》教學設計理念
“在語言文字明亮而透徹的深處,映照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它是文化的載體,是精神的凝固。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需要言語的操練,而且追求情感的融匯與靈性的感悟。語文是一種川流不息的生命!庇枚韲逃覟跎晁够脑,作為我的語文教學理念的概括。在《綠》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著力落實以下幾個教學理念:
(一)自主閱讀,敢于選擇,主動探究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的學習需求!痹诒菊n的教學中,我力圖體現(xiàn)這個理念,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設選擇的機會,讓他們接受選擇實踐的鍛煉。如:在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讀書,學生或是搖頭晃腦地誦讀,或幾個合作齊讀或默讀,并自主確定讀書遍數(shù),選擇內容讀,選擇讀書的速度,在班級中挑選自己最樂于交流的學習伙伴進行合作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一切都有利于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適應學生間的差異:在用語言表達自己心中的綠的時候,我讓學生在獨立寫作的基礎上,自由地選擇學習伙伴進行交流和修改,營造一種寬松的合作場;在欣賞音樂和畫面的時候鼓勵學生自由地抒發(fā)自己的感受,發(fā)出贊嘆;在有感情地朗讀時,讓孩子們嘗試用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讀,在為音樂配音時自由選擇時機加入讀,還可以站起來讀,因為這樣的感受是獨特的,如果追求整齊的讀,無疑將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最后還有可選性作業(yè)……這樣的選擇還存在于很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需要說明的是,《選擇教育》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省級課題,階段成果《選擇教育研究》獲得寧波市首屆教學成果二等獎。選擇教育的課堂實踐模式,通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速度、學習難度、學習負荷、學習伙伴、學習方法、學習角色、學習評價等多方面的選擇,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課堂教學中的主動選擇,還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建構。
(二)調動情感,多元參與,加強實踐
要讓孩子們積累的語言材料內化成為動態(tài)的、鮮活的語言,成為孩子們自己的血肉,我認為,光靠讀背是不行的。這樣不僅形式單一,而且作用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實踐中,讓學生在插圖,課件、音樂等多種感官的刺激下,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中,自由地吟誦品味,快樂地積累,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主動實踐,這樣積累的語言是很有活力的。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應該不斷地開掘文本資源,多多創(chuàng)設機會,讓孩子們實踐,這是加強積累實效性的好方法。審視當前的課程改革,正從符號的研究回歸符號的實踐。在充分感受文本和畫面、詩歌、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語言來描繪自己心中的綠,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和實踐。
在閱讀中,學生和老師一起沉浸在綠的生命中,一起感受語言的美,一起聆聽、欣賞音樂、畫面中的綠,一起研究和討論,教師和學生之間已經(jīng)成了學習的合作者和學習的親密伙伴。以情感為紐帶,在強烈的共鳴中學習語言,此時教學是一種審美的享受。
楊再隋教授說:“語言教學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應該是撞擊兒童心扉,震憾兒童心靈的活動,讓兒童敢想敢說,敢喜敢悲………并用自己獨特的體驗方式,以獨具個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試想,當我們的語文教學深入孩子的心靈,關照學生的生命發(fā)展,當我們的思想與文本的情景渾然一體,當語文真正能促進孩子的靈性和悟性時,我們的語文才真正成為語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