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寫的是一個人與海鷗之間充滿深厚情誼的感人故事:有一位老人每到冬季來臨就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到那里越冬的紅嘴鷗,與海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老人去世后,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全文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第1—13自然段)寫“我”在湖畔看到一位老人邊喂海鷗,邊呼喚著它們的名字,親切地和它們說話。十多年來,每到冬季老人必來。
第2自然段,首先介紹了這位老人。從他褪色的過時的布衣、褪色的布包和褪色的裝鳥食的塑料袋,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十分儉樸的老人。他寧愿步行二十余里,也要每天從城郊趕到翠湖來,只是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由此可見,這是一位對海鷗有著無私的愛的老人。
接下來具體描寫了老人喂海鷗時的情景。老人喂海鷗時的動作那么嫻熟,海鷗與老人之間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聲呼喚,海鷗“應(yīng)聲而來”,在老人邊走邊放食物的節(jié)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給海鷗起了名字,“親昵”地叫著它們的名字,邊喂食邊和它們說話;太陽偏西,海鷗即將飛離,老人眼里滿是“企盼”;十多年了,一到冬季“老人每天必來”。在老人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和談吐中,可以感受到老人把海鷗看作兒女,對海鷗一片深情。
第二部分(第14—17自然段)寫老人去世后,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湖畔呈現(xiàn)出一幅悲壯的畫面。
當“我們”把老人的遺像放到翠湖邊時,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鷗“突然”飛來,圍著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一反常態(tài),令人驚異;“輪流飛到”“瞻仰遺容”“站成兩行”“肅立不動”“炸了營”“撲過來”這一系列海鷗的表現(xiàn)的描寫,若不是作者親眼所見,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這充分看出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誼。
【教學目標】
1.指導(dǎo)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2.引導(dǎo)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3.幫助學生學會“褪、撮、挫、昵、嘖、瞻”6個會認字和“鷗、褪、餅、挫、昵、俯、駐”等10個會寫字;掌握“海鷗、褪色、餅干、抑揚頓挫、親昵、俯身、駐足、瞻仰、旋渦”等詞語。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老人與海鷗之間有著怎樣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是怎樣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的。
【教學建議】
1.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很多有關(guān)“海鷗老人”的報道,課前師生可以先查閱。
2. 識字:要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餅”字讀“bǐng”,不要讀成“bǐn”;“昵”字讀“nì”,不要讀成“ní”。
寫字:“褪”字是“衤”旁,不要寫成“礻”旁;筆順是先寫“衤”,再寫“艮”,最后寫“辶”,注意把字寫緊湊。
3. 教學時,首先要引導(dǎo)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課文是從“老人愛海鷗,對海鷗有著一片深情”和“海鷗有靈性,對老人情義深厚”這兩部分內(nèi)容來表達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的。對此,學生是不難讀懂的。
至于如何使學生體會到作者是怎樣把這種相互之間的感情具體、生動地表達出來的,就相對難一些了。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結(jié)合上下文來深入理解。
4. 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yīng)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jié)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這幾句話具體描繪了老人喂海鷗的情景。老人的動作是那么嫻熟,與海鷗配合得是那么默契。老人呼之,海鷗即來;老人放食,海鷗幾下就“掃”干凈。隨著老人邊走邊放,海鷗有節(jié)奏地翻飛雪白的翅膀,這是一幅多么和諧靈動的畫面,又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
5. 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cè)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diào)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透過這一個個既樸實又有個性的名字,我們不僅看到老人對海鷗是那么熟悉,更看出老人對海鷗的親昵,對海鷗的愛。他呼喚著一只只海鷗,就像呼喚著自己的兒女,他那一聲聲呼喚多么像一首首動聽的歌!
6.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fā)生了什么大事。
誰也不會想到發(fā)生這樣的事情。海鷗們沒有見到老人放食,沒有等老人呼喚,就“突然飛來”。它們圍著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一定是發(fā)現(xiàn)與它們朝夕相處的老人與平時不一樣了,他不再給它們喂食,不再親昵地呼喚它們的名字,海鷗覺察到了不幸的事發(fā)生了,它們用聲聲鳴叫呼喚老人。
7. 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海鷗也像人一樣有感情。在翻飛盤旋、連聲鳴叫之后,又“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肅立不動。難道它們真的知道老人不會再來了,一起為老人守靈嗎?這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就這樣發(fā)生了,這樣的場面無論誰都會為之動容。
8.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
當我們收起老人的遺像時,海鷗的舉動更是讓人吃驚。它們“像炸了營似的向遺像撲過來”(“炸了營”形容因憤怒而激烈發(fā)作,亂作一團),這與先前默默地肅立不動形成鮮明的對比,以至飛動的翅膀形成白色的旋渦,使我們難以脫身。這足以看出海鷗是多么舍不得離開老人,在它們看來,老人就是它們的親人,不能讓別人把他帶走。它們以這樣特殊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留戀。
9. 這篇課文生動地描寫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人鷗間的深情感動了作者,作者生動傳神而又動情的描繪也深深地感動著讀者。在引導(dǎo)學生交流體會的同時,要相機指導(dǎo)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使學生在朗讀中更好地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感。
10. 建議本課教學2—3課時。
教學資料
1.“海鷗老人”塑像銘刻人鷗深情
一位老人的青銅雕塑于2005年在昆明翠湖公園落成。這是一位普通的老者,人們都叫他“海鷗老人”。10年前,他的故事感動了昆明。10年后,人們?yōu)樗芰艘蛔鹣瘢屵@座城市從此記住了他平和的笑容。
他叫吳慶恒,昆明市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1985年冬天,來自西伯利亞的紅嘴鷗開始飛臨昆明,一輩子孑然一身的吳慶恒好像見到了自己的兒女,他說,海鷗一來,我就知道,我的福氣來了,昆明人的福氣來了。從此,有紅嘴鷗的日子,吳慶恒心滿意足。
盡管每月的退休工資只有308元,但吳慶恒總要拿出一半錢來買餅干、面粉,和著雞蛋喂海鷗,而他自己一天只吃兩個饅頭一碗飯就點咸菜;他穿自己縫制的粗糙布衣,抽3角錢一包的香煙;他從不舍得坐5角錢一趟的公交車,他每天走3個多小時從城郊的家到市中心的翠湖公園去喂鷗;他背上那個破破爛爛的包里,裝著他沿途撿的、帶回家當燃料的煤渣和樹枝,還有一瓶用舊飲料瓶裝著的茶水。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海鷗認識了這個脊背佝僂的老人,只要老人一來,它們就會圍繞著他久久不散。
一些人也開始注意到這位老人。攝影家李志雄是其中之一。他拍老人,并和老人成了朋友。他答應(yīng)給老人一組照片并帶他到滇池去看海鷗的夜間棲息地。可是,這兩個簡單的承諾卻沒能實現(xiàn)。一天,李志雄發(fā)現(xiàn)老人幾天沒來喂海鷗,他立即和朋友驅(qū)車去看老人。當他們終于找到老人的家時,卻被告知老人已于頭天去世。在老人那只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的屋子里,李志雄傷感地看見一張落在地上的海鷗照片,那是老人花3元錢請人拍的。
幾天后,李志雄和朋友們在老人常喂海鷗的地方發(fā)布了訃告,并擺上了一張老人生前喂鷗的照片。這時,無數(shù)海鷗飛了過來,它們圍著老人的遺像盤旋數(shù)周后,竟在照片的前后,紛紛落地整齊地肅立成兩行,為老人守靈數(shù)十分鐘。
這一年,經(jīng)媒體報道,“海鷗老人”的故事在昆明家喻戶曉。
2005年,紅嘴鷗蒞臨昆明20年。這一年,昆明以紅嘴鷗來越冬數(shù)量之多、保護與研究之卓有成效、人鷗和諧持續(xù)時間之長而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授予“中國紅嘴鷗之鄉(xiāng)”。在這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里,“海鷗老人”再次被人們想起,一個21歲的女孩兒提議為這位老人塑一尊像,經(jīng)當?shù)孛襟w倡議,立即得到了市民的積極響應(yīng),短時間內(nèi)便收到捐款數(shù)萬元。
2005年底,這座青銅雕塑完成了。文藝理論家、云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文勛為雕塑題寫了碑文。
(《昆明市民自發(fā)捐款為海鷗老人塑像》
2. 詞語解釋
抑揚頓挫: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zhuǎn)折。
歇落:文中指海鷗停在老人的帽子上休息。
親昵:十分親密。
駐足:停下腳步。
滇池: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是云南省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國第六大淡水湖。
瞻仰:恭敬地參觀。
守靈:守在靈床或靈位的旁邊。
3. 課外拓展閱讀《語文同步讀本》(五年級下冊)中的《狗獾》和《卡羅爾和她的小貓》。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