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教材分析:《被袋里裝的是什么》,課文敘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波蘭作家回憶小時候家庭里的一件事情,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奔赴前線,母親每天給父親寫信。父親在受傷治療后回到家里,背上背了一個裝得滿滿的被袋。父親的歸來給兩個小女兒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希冀,猜測父親的被袋是否裝著她們期盼的可口的熏肉等。夜晚,兩個女兒透過門縫看到父親被袋里的秘密——母親寫給父親的滿滿一袋子信。堅強的母親流淚了,啜泣著直至大聲哭泣。
片斷一:由細節(jié)切入整體感悟
師:這件事里究竟包含著什么,打動了米洛斯拉夫的心,使他至今難以忘懷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捕捉那些動人的場景,把描寫它們的段落勾劃下來。
生:“爸爸終于回來了”的這一個場景最能打動我。
師:爸爸終于回來了。從這個“終于”,你讀出了什么?
(爸爸這一趟回家很不容易,“我們”對爸爸的回來十分期盼,“我們”十分思念爸爸。)
師:讀讀課文的1—4自然段,你還能從哪兒感受到這份期盼和思念?(指名讀)
生:當時,我和妹妹還小……媽媽總是給我們講起爸爸。
師:一個“總是”。
生:于是……眼看著仗就要打完了。
師:又是“總是”。
生:晚上……一邊隨口講給我和妹妹聽。
師:還是“總是”。
師:正因為思念得太久,期盼得太久,這歡聚的場面才深深烙在作者的心里,把這場面也定格在你的腦海里,誰再來讀?(指名讀)
在這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細節(jié)入手,首先引導學生抓“最打動你的場景”,將學生學習的重點直接引向爸爸終于回來后“歡聚的場景”以及“被袋的東西往下掉”這兩部分,凸現(xiàn)了文本的重點,也突現(xiàn)了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為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內(nèi)涵、品味文中情感奠定了基礎。其次,圍繞關鍵詞語“終于”,引導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對父親的期盼,并以此為契機牽動全文,引導學生瀏覽文中與此相關的其它內(nèi)容,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四個“總是”,深情回顧了父親不在家的無數(shù)個日夜,深入體會了孩子們和母親對父親無盡的思念與期盼,這種由細節(jié)帶動整篇的教學,起到了“眾星拱月”之效。
片斷二:想象爸爸會在怎樣的情景下讀這些信
師:親人的信一封封地寄到在沙場奮勇拼殺的爸爸手中,讀到這些信,他會想些什么?請展開想象,拿起筆,把爸爸此時此刻最想說的話些出來吧!
爸爸在行軍途中,長途跋涉之后,他拿出家信,讀著想著:
爸爸在激戰(zhàn)前夜,戰(zhàn)斗即將打響,他拿出家信,讀著想著:
戰(zhàn)斗剛剛間歇,硝煙還未散盡,他拿出家信,讀著想著:
負傷流血的爸爸,強忍著疼痛,拿出家信,讀著想著:
戰(zhàn)爭如此慘烈,生命如此脆弱,拼戰(zhàn)沙場的爸爸卻沒有舍棄這袋信,到這時候,你能讀懂爸爸的心嗎?
生:爸爸知道,背回了這袋信,也就背回了爸爸對家人的——(思念、關愛、牽掛)
師:是啊,了解了這一點,再來讀這段話,一定有更深的感受。
(齊讀第二個打動人心的場景——“被袋里裝的全是信”這部分內(nèi)容)
一是想象母親給父親的信會寫些什么。當孩子們盼回了日思夜想的爸爸,并打開爸爸從前線背回的沉甸甸的被袋時,出現(xiàn)在孩子們眼前的全是信。究竟是怎樣的信讓爸爸不辭艱辛背回來?這是教學的一個留白,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首先用課件形式出示了三封信,開啟學生的思路,然后啟發(fā)學生自由想象母親在這么多信中還可能會寫些什么……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對“信”這一特殊的物件有了更為深切的感受:信,充滿著母親對父親的思念與牽掛;信,寫滿了母親對父親的擔憂與叮囑;信,寄托著母親對父親深深的祈禱和祝福;二是想象爸爸會在怎樣的情景下讀這些信。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幾種不同的情境,為學生展開想象提供了契機,架設了橋梁。抓住這一文本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不同的情形下讀這些信的感受,引導學生走進字里行間,走進人物內(nèi)心深處,體會“信”所承載的親人間的思念、牽掛、關心、祝福……
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深入感悟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心中的情感在積聚,在升華。是啊,“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還有什么比家人的書信更能慰籍浴血奮戰(zhàn)的勇士,還有什么禮物比這用心和情凝聚的書信更值得珍藏?!可見,“白”并非一無所有,空白“言盡”而“意遠”,是內(nèi)容最豐富、情感最充沛之所在,也是學生馳騁想象、盡情感悟的空間“空白”。教師選擇空白處,讓學生憑借語感展開想象,進行填補,既是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豐富,又是對文本的發(fā)展、超越,是學生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對文本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gòu)。這種訓練,將為構(gòu)建學生學習能力大廈奠定堅實的基礎。
不足:
課上完后,正如萬校長講的感覺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情”。這篇課就是以“情”動人。我的情感、語感沒有跟上,學生的情感就不可能被激發(fā)起來。他們只是被動的學習者,背袋里意想不到的信和母親的眼淚都只是課文里的,沒有觸動孩子們的心靈。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以信作為切入點,整體感知課文后,直接切入到文中直接描寫信的部分,以“什么細節(jié)最能打動你?”讓學生去讀這一部分課文。引導學生緊緊扣住幾個“全”去感受,作者為什么要一而再寫這句話,從而去感受爸爸的不容易,感受爸爸為什么這樣做。設計思路確實是想逐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實際效果不盡然。這里給人最大的感覺是在內(nèi)容分析上過了,而這些內(nèi)容學生應該是比較好懂的。面對這些信文中人物的反映是理解的難點也是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之處,特別文章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應盡量站在孩子的視角來思考,卻把兩個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
最后對母親哭泣那一段的體會可以說是渲染情感最好的環(huán)節(jié),但是情還未充分激發(fā)出來,課就要結(jié)束了。
因此,一堂好課應該給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這一自主的空間包括表達的空間、思考的空間、交流的空間、質(zhì)疑的空間、展現(xiàn)的空間等,并讓四大關系、六大原則教學思想在每節(jié)課上去兌現(xiàn)、去實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